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广西平乐:石刻石雕中的古昭州文化(图)

2013-05-19 00:02

摘要:桂江、荔江、茶江“三江”交汇处平乐县,曾经是大唐的昭州,因历史上独有的“两粤通衢”和“黄金水道”地位,县内出现了大量石刻石雕。这些或刻于江边悬崖,或刻于山洞崖壁,或刻在古塔、古庙、古民居附近石壁等。或图,或文字,甚至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形式不

  

  ▲桂江鼓锣峡的“两粤通衢”摩崖石刻

  

   ▲惜字炉

  

   ▲辽阔桂江

  

   ?魁星点斗
 

  国家旅游地理 广西桂林5月18日讯 陶彩忠 李芳 文/摄
 

  桂江、荔江、茶江“三江”交汇处平乐县,曾经是大唐的昭州,因历史上独有的“两粤通衢”和“黄金水道”地位,县内出现了大量石刻石雕。这些或刻于江边悬崖,或刻于山洞崖壁,或刻在古塔、古庙、古民居附近石壁等。或图,或文字,甚至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形式不拘一格。然而,作为古时候的一种记事方式,像一点点历史的碎片,隐现着古昭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陆家大院的故事
 

  距平乐县城几公里的茶江岸边一个叫“虎豹”的自然村,有一个百年陆家老宅子,为三进五间式清末风格的建筑。整个院落分为门楼、天井、正房、东西厢房,房屋虽然建筑的年代不算久远,但它的石雕石刻艺术非常精湛,文化内涵深厚。
 

  据当地村民介绍,虎豹村的陆家,是清末这一带大户人家。民国初年,陆家准备建新宅,张贴告示,寻找能工巧匠。一位避战乱从湖南来的身怀绝技的石匠,揭下布告直奔陆家。陆家主人见其貌不扬,面露疑色。石匠说:“我只身一人过广西,一路上凭的就是一手绝活。员外若不相信,敢与我一赌否?我无偿帮你建房,建好后,如满意,我在你家落户定居;如建得不好,我分文不取,如何?”员外将信将疑,当众与石匠击掌立约。
 

  一年后,一座三进五间式清末建筑风格的陆家大院落成。员外前来验收新居。大院门楼高约5.2米,宽约4.3米,门槛、台阶、门楼皆为青黛色大青石镶就。石质光滑细腻,清凉沁润。门楼的正方刻有楹联一副,上联“鹅湖世泽”下联“锦石家风”,横批“紫气东来”。楹联的横批两端,雕绘有书卷图案,上下联的顶端,各刻了一只象征幸福的蝙蝠。在转角石、门墩及其他部位,石匠共雕刻了花卉18幅,历史人物故事4幅,动物2幅(均为传统的“三阳开泰”图案)。最绝的是,在大门左右转角石上,雕刻了两幅历史故事。左为“姜太公钓鱼”:一位束发银须、悠闲自若的老者坐于江边,右手捋须,左手持竿垂钓,其身后,停放着一台刻龙雕凤的大轿,轿前一群大小官员,弯腰抱拳、毕恭毕敬。右边则是生动的“周瑜打黄盖”,借以表达“你石匠帮我陆家建房不要钱“愿者上钩”,我陆员外对石匠生养死埋“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员外不得不为石匠精湛的造诣折服,惊赞民间处处皆鲁班。于是,守诺言,留石匠,吩咐下人以宾客之礼相待。后来,陆家后人为石匠养老送终,成就了当地一段“诚实守信”的佳话。
 

  丰富多彩的昭州文化符号
 

  珠江水系中的桂江,曾经是一条南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角逐、相互交融的重要河流。历史上,自汉朝以来,来自于中原的封建统治王朝与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统治与抗争的地域。于是,千百年来,桂江流域演绎出一个个中原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相互角逐又相互渗透、整合的故事,在桂江石刻留下了大量形式不一、丰富多彩的文化符号。
 

  建于清道光十一年的源头镇源头村委会卜岭村的“惜字炉”,是古昭州百姓敬文惜字的历史见证。该炉高约6米,呈三级,上雕刻楷体大字“六书传万古,一字值千金”。内有祈求天开文运的文曲星,身着袍服,手持一长条锦帛一品当朝官吏及“魁星点斗”。魁星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头上还有两只角。右手握一朱笔,意为“用手中的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左脚下踩着大鳌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虎豹村陆家大院、榕津粤东会馆及沙子古镇太平桥还有许多这样的石刻:象征吉祥的动物图案,狮子、羊、麒麟等。
 

  明、清时期,平乐得“三江”之势,来自大江南北的官商,客旅各有不同的信仰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于是,昭州石雕石刻中便有了一个个关于佛学禅师的故事。
 

  平乐青龙乡莲塘村“出米岩”佛塔石刻便是其中一例。该塔高约1.6米4层,塔铭石刻主要内容为:修然(修然大师),明朝末年出生于楚南卢氏人家,五岁父母双亡,在安徽清凉寺削发做了小沙弥,受戒于安徽九宜山,饱读佛书,在佛学上颇有造诣。为宣扬佛法而云游四方,来到了古昭州平乐,做了金沙庵住持。康熙十三年,康熙平定了“甲寅之变”。作为明朝遗民,为避乱,修然离开金沙庵,来到平乐青龙,隐居于莲塘村“出米岩”,直到终老。他在古昭州平乐期间,协助当地州府、庵、寺、塔等主持修此建彼,用佛学的道理济世救人,普度众生,功德无量,为当地百姓所敬仰。圆寂后,其弟子昭普以“入塔”之礼俗将其安葬。
 

  平乐,是桂北地区通向珠三角地区的交通咽喉,历朝管理者都致力于交通建设。于是,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有关交通建设的史实的石刻石雕。
 

  鼓锣峡位于平乐大发瑶乡境内,全长14公里。水深峡窄,曾经危石叠嶂,舟楫难通。因水拍乱礁,常发出锣鼓之声,惊天动地,当地人称为“鼓锣峡”。史料载,明政府为抗击倭寇,扩大桂江军输能力,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命抚台千户刘木式、把总李芳率工匠疏浚河道,历经艰难险阻,于1586年初竣工,排除了自小苍板至龙头矶、广运堡至铜盆冲百余公里无数暗石险礁,让滔滔桂江通畅地穿越437公里崇山峻岭,到达梧州与西江汇合,流向广东入南海,成为桂北地区通往珠三角地区的“千年黄金水道”。为记载这一历史功绩,刘木式于1588年3月,在峡西岸边一块高约5米、宽约3米的石壁上刻下“两粤通衢”四个楷体大字。
 

  平乐县城老渡口桂江岸边(现物资局宿舍后山离主街大约15米处)至今保存了一块大型的“平梧”摩崖石刻。石刻高2.72米,宽2.07米,共刻14列210字,隶书书体,遒劲凝炼,古朴厚重。记录了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头品顶戴广西巡抚张联桂、檄总兵马进祥等人率丁夫伐山斩木,推高夷险,开通平乐县榕津至苍梧县的史实。
 

  古昭州平乐独特的山水胜景,不仅令历代的州府政要员纷纷为之题词、书刻,而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在游景览胜中挥毫泼墨,捉刀奏刻,创造了许多摩崖胜迹。
 

  平乐县城西,有一小山叫“昭山”。昭山不大,独立于水中,且方正如官印,又名印山。山顶自古就有印山亭,为明朝正统七年平乐知府唐复命人在山上翠竹苍翠处修造,又名“点翠亭”。由于昭山立于“三江”汇合的独特位置,山形如官印,为历代官府和文人骚客所钟爱。在昭山面向县城的一面,有一“中立不倚”的石刻,石刻长2.75米,宽0.66米,楷体大字,气势恢宏。石刻借昭山的独特个性,咏喻“为官之道”和“做人哲理”;府文庙(今中山公园)大门口的“状元桥”侧“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的石刻,庄严肃穆,蕴含着古人对文化的崇拜和敬畏。
 

  此外,在桥亭乡屏岩洞内石壁刻有清代袁松龄七言绝句“岩开一洞岂徒然,悬壁空明别有天。钟乳结成屏画景,添些点缀更清妍。”长滩粉岩洞及平乐镇迎仙洞内,也存有大量古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
 

  昭州石刻石雕的艺术价值
 

  石雕石刻是露天书法、绘画博览馆。它既是一种时代记事手段,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现存下来的昭州石雕石刻有许多艺术精品。陆家大院、沙子太平桥、榕津粤东会馆等绘画石雕艺术内容丰富。其中有人物、花卉、车马、屋宇、禽兽、鸟虫鱼等。阴刻、阳刻、浅浮雕等雕刻技法造型美观、栩栩如生。
 

  在字体上,昭州石雕石刻有楷、隶、篆、行、草等,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等皆惟妙惟肖,端庄秀丽,造型奇巧。平乐鼓锣峡“两粤通衢”为目前平乐发现的最大石刻,四个楷体大字直径大者1.6米,小者1.2米,字体苍劲挺秀,古朴圆润。其勾如露锋,点似仙桃。字迹的大小方圆错落有致,石刻笔画雄浑,遒劲有力,与气势危峻的山峡相互辉映,浑然一体,让人望而顿生敬畏。
 

  古昭州石雕石刻中的画像、文字蕴含着哲学、文学、史学、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反映出古昭州人民的生活情景,是古人留给后人的丰厚文化艺术遗产。/ 据桂林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