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河南周口:捕鸭龙舟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刘凤喜(图)

2014-05-16 09:23

摘要: 据介绍,捕鸭龙舟赛在我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比赛项目为12只龙舟同捕一只鸭子,第一个捕到鸭子的龙舟为胜者。比赛时,每只龙舟设13人,10名船员、1名舵手、1名鼓手和1名捕鸭者。比赛时间为每年的端午节,比赛程序大致分为:敬香、放鞭炮、舟下河,击鼓人高

  

  国家旅游地理 河南周口5月16日讯(记者 金月全 文/图) 提及周口龙舟,刘凤喜老人是最有话语权者之一。在1993年端午节举办的那场捕鸭龙舟大赛中,他一人造龙舟12只。2006年,在淮阳举办的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龙舟赛,参赛的10余只龙舟都是在刘凤喜老人的指导下建造。
 

  周口首届中华龙舟赛开幕前夕,记者来到位于市区庆丰路东段的船民新村,走访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周口捕鸭龙舟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刘凤喜。
 

  造船老人的龙舟情
 

  刨木、拼接、扎龙根、入钉、试水……在市区庆丰路东段的船民新村,有一名制作捕鸭龙舟的民间手工老艺人,他叫刘凤喜。色彩绚丽的龙舟、激昂的鼓点、热情的欢呼呐喊……30多年来,这些场景一直是刘凤喜老人生命中最精彩的片段。
 

  今年68岁的刘凤喜,6岁起跟随父亲刘五江学习造船技艺,刚开始是帮忙修船,后来做家具、做木船,谁家有个木工活,他都热心上去搭个手,“木工本来就是个经验活,到后来整条龙舟,每一个部件我都可以自己做,哪里钉钉子我都一清二楚”。
 

  14岁那年,刘凤喜开始在周口造船厂工作,期间拜师留俊清学习造船防水技艺9年;30岁后拜师祁玉刚学习专业造船木工2年;2001年起,利用工作空闲时间,开始从事个体造船工作,每年订单不断。据不完全统计,沙颍河周口段的观赏船只几乎都是刘凤喜所造。
 

  其中,1993年参与端午节捕鸭龙舟赛造龙舟工作,一人造船12只。2006年,在淮阳举办的首届中华姓氏文化节龙舟赛,参赛的10余只龙舟都在刘凤喜老人的指导下建造的。
 

  刘凤喜说,周口龙舟,属于江北龙舟,作为周口市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与国标龙舟有不同之处,周口龙舟长7米、宽4.5米,吃水0.5米。
 

  据介绍,捕鸭龙舟赛在我市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比赛项目为12只龙舟同捕一只鸭子,第一个捕到鸭子的龙舟为胜者。比赛时,每只龙舟设13人,10名船员、1名舵手、1名鼓手和1名捕鸭者。比赛时间为每年的端午节,比赛程序大致分为:敬香、放鞭炮、舟下河,击鼓人高喊口号:“一只龙船水上漂,各位商贾来赏标,赏标商贾船头坐,明年龙舟早下河。”……
 

  捕鸭龙舟赛的传承
 

  周口龙舟,属于江北龙舟,是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源于清光绪年间,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1935年端午节,13支龙舟竞相献技沙颍河,观者数万人,甚是罕见。其中5支代表队更是应邀到漯河表演,一举囊括了所有奖杯。但“文革”期间,周口龙舟被作为“四旧”取缔。1988年周口市决定恢复龙舟盛会,设置捉鸭、赏标、男女竞舟等项目。1992、1993年连续举办,设有捉鸭赏标、男女竞赛等项目。从那之后,沙颍河龙舟赛再没举办过,至今已有21年。
 

  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传统技艺逐渐消亡,近年来,周口捕鸭龙舟制作技艺也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刘凤喜老人一直为周口捕鸭龙舟制作技艺的生存与延续奔忙,为保护和传承周口捕鸭龙舟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2012年,周口捕鸭龙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凤喜老人也成为第六代周口捕鸭龙舟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周口捕鸭龙舟制作技艺正在由川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周口龙舟,属于江北龙舟,作为周口市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很多老周口人的心目中,占据了整个农历五月的记忆。
 

  据1993年出版的《周口大观》(中原农民出版社出版)刊载,周口端午龙舟活动始于清朝光绪年间。1935年端午节,13支龙舟竞相献技沙颍河,观者数万人,甚是罕见。其中5支代表队应邀到漯河表演,一举囊括了所有奖杯。但“文革”期间,周口龙舟被作为“四旧”取缔。1988年周口市决定恢复龙舟盛会,设置捉鸭、赏标、男女竞舟等项目。/周口晚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