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在水之湄——行走在鸬鹚埠(江西乐平)

2018-11-29 18:53

摘要:文 / 黎萍 一 年岁愈长,愈喜欢往乡村去。 喜欢那一条青石板路,曲曲折折向前蜿蜒,直到那千年的古渡口。码头还在,浣衣的妇人还在,美丽的乐安江依然带着青山的倒影汩汩流淌,岸边的樟树不规则地俏丽,一抬头,阳光在樟树的绿叶中明晃晃地渗透进来,让人有

文 / 黎萍
 

年岁愈长,愈喜欢往乡村去。

喜欢那一条青石板路,曲曲折折向前蜿蜒,直到那千年的古渡口。码头还在,浣衣的妇人还在,美丽的乐安江依然带着青山的倒影汩汩流淌,岸边的樟树不规则地俏丽,一抬头,阳光在樟树的绿叶中明晃晃地渗透进来,让人有些眩晕。

一千年的古渡,只有这两岸的青山能隐藏村庄的故事。乐安江水只管活泼浪涌,把那蠢蠢欲动的少年带往远方的喧闹与繁华,姑娘唯有一遍遍地提篮在岸边,一边淘洗衣物,一边任江水淘洗满腹的心事与惆怅。

 

 

有水的地方就有活路,码头上人来人往,船起锚落,生活的脚步匆匆,忙碌与热闹交错。儿女情怀终将随着江水奔流而去,能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是可以传承的精神。在鸬鹚埠盛传着孝顺儿孙改变风俗的故事。三个儿子,一个儿子繁衍一个村庄,当佳节来临,儿子们争相请母亲回自家团圆过节,让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于是,鸬鹚埠的三个村庄分别把阖家团圆的时刻定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以便三个儿子都能在母亲面前尽孝,让老人与偌大的家族有相聚团年的时刻。因为这份孝,鸬鹚埠过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三个血脉相同的村庄,在除夕即将来临的时刻,炊烟从半夜就开始升起,一直到黑夜再次降临,一整日的忙碌,一整日的欢乐与团圆,两岸爆竹声声从早到晚不停歇,还有什么比这更慰藉人心的呢?我可以想象那是三个衣锦还乡的儿子,三个有为青年,在三个村庄中都有服众的威望,他们一声令下,团圆的时刻都为那辛劳了一生的母亲更改。我不能想象的是母亲花白的头发下,那皱纹环绕的脸庞有怎样欣慰的笑容。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一风俗的传承。鸬鹚埠的上中下脑三个村庄,到如今,依然是按照这一风俗来安排团圆的时刻。孝,原本看不见摸不着,只在人心。而这三个村子的这种传说,这一独特的过年习俗,却让人更能品咂孝的内涵,就像那平整的青石板路,宽阔同时又兼有无言的力量。

溯江而下,沿途处处是风景。“泪滩双月”在乐平的风景名胜中是可以与“洪源仙境”相媲美的大景点。

 

 

乐安江欢流到这里,遇见了一座虎山,虎山俊秀,低首与一江清水眉目传情。相传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潭水中央能依稀看见两轮朗月,若即若离时隐时现,蔚为奇观,双月潭因此而得名。之所以称为泪潭,是因为14岁的少女饶娥得知父亲溺亡的消息在江边痛哭,血泪染滩而亡。故事虽悲痛,却也没有那样惊天动地让人生死难忘。真正支撑这一普通传说的,是中国历史上两大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一个普通女孩的亡故居然引得柳宗元和范仲淹先后提笔,他们的诗作一出,饶娥的故事便被叠加上了厚重的文化意味。柳宗元终其一生并没有到过乐平,却对饶娥的生平秉性给出了高度评价,把饶娥列为中国四大孝女之一。柳文之后,吸引了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范仲淹在他的“饶州知府”任上,亲自到了乐平,除了筹划教育水利事宜,也留下了《题饶娥庙》的小诗一首。

柳宗元与范仲淹为饶娥而写的诗文,有多少文学价值并不值得深究,能够吸引眼球并引以为豪的是这两大文豪同为一个普通女子写下的文字,这事件本身的意义远远超过其诗文对饶娥事件的褒贬。

可能难有那样的机会在月圆之夜欣赏双月同辉的美景,但在这暖阳高照的时节,面对隔江葱郁的虎山,依然觉得山川无比秀美。虎山如此温顺,像痴情的爱人,一动不动地卧在岸边,守候着一江清流,这沉静的景致已经让人满心欢喜。而此时饶娥的泪在这滩上早已融入了无边的水光山色。

还是在水边——水边的故事既能悱恻哀绝,也可以慷慨激烈。

鸬鹚埠有个村庄叫龙亭,据传村庄的得名与朱元璋有关。公元1360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湖之初。朱元璋初战失利,被陈友谅追杀,逃避至此,小船切入曾是河汊的荷塘,藏身芦苇丛中,陈友谅追踪过来,见河汊芦苇上结满蜘蛛网,遂引兵他处。由是,朱元璋躲过一劫,此后才有了朱陈大军在鄱阳湖水域的大决战,才有了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为明王朝的江山稳固奠定了统一江南的基础。

 

 

这故事在龙亭村世代流传,遑论真假,在老百姓的口中都能编排得龙飞凤舞,活灵活现。又有多少文人墨客藉此大做文章,并以此搬上戏剧舞台。从内心来说,我并不觉得这传言有几分真实,但我欣赏这块土地上老百姓的淳朴与可爱。即便是后人杜撰即便是牵强附会,也编排得如此认真,村名取“龙亭”意为有真龙天子在此停留。并修建起龙亭阁,竖起碑文以记之。不远处的一汪泉水,清澈透底,四季不息却是真实的。这么甘美的泉水,既然朱元璋来过此处,那么也就籍此扯上关系。于是,传说有了进一步的升级版本:话说朱元璋避难之时,偶遇这泉水,泉水清澈甘甜,解了他彼时的饥渴。又因为泉水终年不涨不竭,还会有气泡翻起,遂命名为:龙泡泉。

朱元璋的故事,我大抵是存疑的,但我相信普通百姓的那份虔诚与对皇权的尊崇。封建社会那么漫长,留一个皇帝的故事在民间,有它的必然。何况从本质上来说,朱元璋也是草根皇帝,有关他的民间故事也有众多的演绎。这对龙亭村来说,是另一种骄傲的谈资,何况百姓们也以此为乐,那烟火旺盛的岩石庙仙姑庙便是明证。

不管传说的内容真实与否,这一方山水都秀美得如此真实。乐安江绕村而过,站在龙亭抬头望,不远处的军山青翠含黛,勾勒出苍茫的图景。还有那龙泡泉,千百年来依然咕咕而流,有顽皮的孩童在流水边嬉戏,伸网一拉,小米虾活蹦乱跳地钻将进来,我喜爱这样的欢愉。

深秋时节,空气中依然弥漫着桂花的甜香。山冷气清,走在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稻子金黄,成片成片的甘蔗林也迎风俏丽,躯干饱满挺拔昂扬,这是田野上惯常的风景。不同寻常的是那一片片菊花黄。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之美,古往今来吟咏无数。我们赏菊常常都在庭院里篱笆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样的情调带我们进入清雅的意境。可当你的眼前是大片大片的菊花成行,无数的良田里盛开着千万盏明艳美丽的菊花时,你只能惊艳到不能呼吸。

 

 

那样的美没有忧伤哀婉,有的只是缤纷浓烈。秋阳如盖,一朵朵金丝黄菊金黄灿然,一大朵的菊,花形硕大,花朵清丽,花瓣如丝,层层密密守护着花芯,娇媚靓丽,更有那花色,黄得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只一朵花,便让人爱慕不已,而这几十亩的菊花田,能在一瞬间便把天空点亮。这明艳艳的亮色染亮了晴空,温暖了无边秋色。

美醉了的菊不仅有如此惊人的观赏价值,更有其绝妙的食用价值。菊开正盛的时候,也是收获的季节。好看的采花女挎上竹篮,把这靓丽的花朵采摘下来,晒干之后,可以入药,也可泡饮。与普通的菊花茶不同,晒制出来的金丝菊,只需一朵,便能泡出一杯汤色清丽的好茶。今日我们站在田野上,看到的是菊花盛开在暖阳下。来日在家中,一朵金丝菊依然能缓缓盛开在水杯中,当茶香袅袅升腾,也是鲜花再度绽放之时。那时,近距离地欣赏一朵菊悠然地在手中绽放,又是多么的惬意美丽。

满目尽是黄金菊,这是地地道道金色的田野,真真实实的人间胜景。

向往山乡,向往的是那份乡野的宁静。那旧式的老宅,青砖黑瓦,檐下有燕子空巢,低矮的灶火间外,有码好的柴垛成墙。院子里栽种着一棵枣树,抑或是一棵柚子树,这样的时节,柚子树上还有已经成熟的柚子在树影里隐隐透出的诱惑。我喜欢站在树下,吮吸着柚子的芳香,抬头仰望这诱惑。

用脚步寻找,这样的宅子在今日的鸬鹚埠已不多见。平整的水泥路面,两旁高楼林立,精美的瓷砖粉饰了宅院的外墙,不锈钢雕花门窗彰显着主家的品味与奢华。随便一所房子拿出来,都可以堪称豪宅。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惊呼村庄的冷落与荒凉,随着大批大批年轻人的外出谋生,村庄在慢慢空壳。可看到眼前这一座座高大的楼房,我真切地感受到即便相隔千里万里,他们的根还在故乡。把外面辛苦攒下的血汗钱,拿回家乡修建这些气派的洋房,为的还是有朝一日,结束在外经年的打拼,能够安然地重新回返故里。

 

 

我知道父亲来自乡间,他从农村出来,把我们生在了城市。乡村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我时常跟随在同伴后面,和他们一起去乡下看戏开谱,去体味农村生活的活色生香。但即便是再热闹,我也只是山乡的一个匆匆过客。故乡,对我而言,只是籍贯意义上的家园,哪怕我再努力找寻,也难以寻觅那已经远去的家的味道。

我不知道,我在外面身心俱疲时,可否有一双眼睛在渡口守望我的归来,我也不知道,当我饥肠辘辘时,可否有一缕炊烟会因为我的到来而袅袅升起……


国家旅游地理 / 编辑 / 马新 / 审核 / 祁铎才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