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贵州黄平:望郎坡上的故事(图)

2018-12-06 18:52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贵州黔东南12月6日(撰稿/摄影 吴安明) 在大坪驻村已近一年了,我对于这方的山山水水渐渐熟悉起来。今年的入冬,我所驻的村寨似乎特别的寒冷,每天早上除了雾和小雨之外,根本看不到阳光。山村的狗和鸡也不知遁藏哪里去了,整个山寨显得冷冷清

国家旅游地理贵州黔东南12月6日(撰稿/摄影  吴安明) 在大坪驻村已近一年了,我对于这方的山山水水渐渐熟悉起来。今年的入冬,我所驻的村寨似乎特别的寒冷,每天早上除了雾和小雨之外,根本看不到阳光。山村的狗和鸡也不知遁藏哪里去了,整个山寨显得冷冷清清的。华英家父亲说,要得这天情起来,除非对面望郎坡的雾气散了差不多。


 

望郎坡虽近在迟迟,那地方则是黄平县的地盘。我们无法读懂这里的地界,有时就是同在一片沟田梯地,如果不是当地人,那是很难分得清楚那坵地是施秉的,哪垅土是黄平的。就比如说我们要去的望郎坡,同是一疋山,你不能怀疑这也是交织得让人分不清楚虽是虽的,因为它们之间没有明确归属的区域。所谓“插花地”也就是这样一种境况。


 

李永光是我帮扶的贫困户,今天他要到望郎坡去看看他的中药材基地,要我一同与他去。这不就是去了解望郎坡的好机会吗?


 

钻过高速公路遂洞,西面就是望郎坡了。我们经过一片“插花地”,再过一道溪沟踏步,再沿弯弯的山路一直向上爬行。路的两边,都是耕地,地里有的禾桩东倒西歪,有的地里已露出了绿色,那是一种叫“野播”的菜籽地。当水稻收割了之后,不用翻挖地块,随意播撒菜种,待春天到来时,耕地的油菜同样长势良好。待到春天放水打田时,菜籽也就可以收了,这叫“野播”,所得之收入称为“半季”。有的地块绿水汪汪的,秋后的鲤鱼已不再寻食,它们集中到鱼棚里去了。


 

路向上抬升,林地间夹杂着起垅的地,垅起得条似一条的,那就是太子参药材地。太子参在施秉县的牛大场镇和黄平县的一碗水乡交界的这一带,发展得比较好,这里的中药材已成了当地百姓的支柱产业。土坎边的林地里长着很多的青?子树,特别是当地叫做白青?树,果实是坚果,一端毛茸茸的,另一头光溜溜的,好看,也好吃(人一般不吃),是松鼠等动物的上等食品。记得在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村里的大队长叫我们去采集,卖给大队部。然后大队部得钱后,我们就拿去购练习本,那时候叫“勤工俭学”。


 

当我们走到山顶时,云雾散尽,天眼开了起来。远远近近的村落在眼前或现或隐,时不时还见着炊烟,一丝一丝的扭曲着在山谷间。


 

其实在望郎坡有很多化石,其中以“燕子岩”为主。燕子岩是一种贝类动物的古生物化石,出土于望郎坡西面的山脊剖面。我们用小锄轻轻地把镶嵌在石缝里的燕子化石挖了出来。不过,数量很少,找了半天才得几颗。仔细看看下面那块土,地里也散落着这类化石。我们不用再挖了,只要弯腰就能拾起,不一会也便拣了一小袋。此时,不知道从哪边山谷升起,山顶上又弥漫起雾罩来,雾越来越浓,如毛毛细雨,以至于我们的眉睫上也沾了露珠。随着雾气越来越重,我们回程了。



 

不过,我们不是原路返回,而是走的另外一条路。李永光说,这条路可直达翁已,也就是中院。翁已何以又叫中院?李永光说,这是潘氏家族的老寨,至于为什么会叫翁已,他也说不清楚,他说去问问潘家的人就知道了。




中院分成两个小寨,仅一条宽不足十米的公路划分为老院和中院。老院当然就是潘氏先祖最先定居的地方,后因人丁兴旺,有人迁到了中院。这里古树特别的多,有的树子叶茂杆粗。有樟树、榉木、楖树、桂花等等。竹子郁郁葱葱从老院一直復盖到下院。村内的房屋虽说普通,很多屋则长条雕花石砌就。在下院的一家潘氏老房外,除了有石级,还有门楼,说明书古代的房屋主人是殷实人家。这里的人家不多,寨中有一条石巷,自上而下一直延伸到一口古井边。古井是用大方石板镶边而成。泉水从洞口涌出,经过吃水井,又过洗菜池,再过洗衣池,然后向井外的田园里流去,灌溉那几十倾稻田。


 

在古井的另一边的田坎边,竖起一对石牌,平行地向外倾斜,当地人说那是进士碑,那两块石碑用于竖进士旗的。走近石牌,正面的那块石碑阴刻楷体“光绪甲辰年立”六个大字,据说,这潘氏人家出了进士之后,每天晚上都点着油灯,一直到天亮才取下。没有其他佐证材料,我们无法知道这个进士叫什么名字,是武进士还是文进士,但绝对是潘姓无疑。为了证实这个进士存在的可能性,我找到了民国《黄平县志》查阅,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潘姓的进士。


 

光绪甲辰年,即公元1904年。光绪的时代,是一个起落沉浮,风雨飘摇的年代。光绪八年(1882年),中法战争;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失败的战争注定他是一个失败的皇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礼部组织会试。当年一甲进士3名,二甲进士138名,三甲进士174名,共出进士315人。光绪三十年,慈禧太后就根据洋务大臣张之洞等人的建议,废除了科举制度;紧接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科举制度彻底消亡。 既然1904年废除了科举制度,那么我们就不知道这个“进士”是怎么样得到的。后查阅下院《潘氏族谱》,其中有潘光朝,这可能就是“进士”了。潘光朝,字效忠,翁已当地人,清同治庚午,蒙奏办援黔军务四川即补道唐奉,四川总督部堂丁。奏保蓝翎都阃府尽先以千总补用,例赠武义将军。我想,潘氏所立的进士碑可能是咸同年间的武进士潘光朝。为光宗耀祖,潘氏族人于光绪甲辰年重立的武进士碑罢了。潘志元是中院潘氏先祖,由江西南昌从军入黔,于明嘉靖间落黄平金坑卜居翁已。翁已就是现在的上院。


 

望郎坡原名花山坡。传说古时候这里出了一个将军,他在年轻的时候与外村一姑娘谈恋爱,但是由于前方战急,他被征入伍。当他出发的那一天,姑娘前去送行。就在这花山坡上以歌传情,决定永不分离。其中就唱到了一段揪心的山歌:“生不丢来死不丢,抓把泥巴捏牛牛,牛儿拴在田坎上,泥牛吃草哥才丢。生不拆来死不拆,哪怕六月下大雪,哪怕爹娘不许可,妹是石头哥抱热。生不丢来死不丢,要等马蝗生骨头,要等白云生菌子,太阳出西哥才丢……说要连来就要连,二人约起去下田,只要小妹同哥好,吃疋酸菜当过年。”这首《望郎歌》讲述的是一对恋人生离死别的故事,所以至今当地人难忘。据说这男人出征这后,战死沙场,再也没有回来。而那个女孩每年都到花山坡唱着那首《望郎歌》,成天闷闷不乐,直到消失于花山坡上,从此,人们就将花山坡改名望郎坡。《望郎歌》写尽了人世间的离恨聚欢。


 

在上院的右侧有翠屏山。旧志上说“山上竹木森列,四时山色常青,故名翠屏。”每当丽日晴空,可从山顶俯瞰金坑场;极目远望,㵲阳河一览无遗。据《黄平州志》载:“翠屏山,县北四十里,金坑场右之古刹也。山势耸拔,壁工万仞。前临溪沟,后涌甘泉,中建观音堂及大佛殿,殿下为董公祠,祠供巡检董天祥于中殿。后清泉灌田百亩。山僧破竹为槽,引水入庙,不惟供庙内朝夕之用,且导以养庙下之田。”此行,我们已不见董公祠了,只有一些条石石级,那口泉眼虽还涌出泉水,但已被当地百姓引入田间地头。“破竹为槽”的引水枧已被水泥沟代替。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是那个称之为“观瀑岩”和“背崽岩”的立石还耸立着。传说,就在这个董公祠里,曾居住着一个叫做“广慧”的和尚,就在这两个立石之上修身养性,在鍳石级朝下,朝夕参禅。


 

董公祠,主要供奉董天祥的。董天祥,号含章,沙河巡检司巡检使。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元年 (1735—1736),贵州古州(今榕江)九股河地区苗族农民,不堪清朝官吏和土司的剥削压迫,在苗民包利等人领导下,为反抗征粮、派夫发动起义。暴动迅速扩大到黔东和东南各地,起义农民增至四十余万,陆续攻克凯里、重安江、岩门司、黄平、余庆县以及台拱、清江营汛。也就是在这一乱世之秋,翁已潘氏为躲避战乱,逃避远方。待他携儿带女回来时,所有田契失落。旁寨的一户白姓人家,见潘氏田契尽失,凭着自己的势力,强将潘姓田产据为已有。两家官司不断,巡检使董天祥劝慰双方,以田修庙,化解了矛盾,两家讼解。百姓认为:“抑山林之幽美,需一贤吏为坐镇”。董天祥以德之威,化解矛盾,于是立祠以纪念他,董公祠由此而得名。


 

望郎坡很美,望郎坡故事多,故事已很古老,古老的故事闪耀着很多难解的秘密。



贵州黄平:望郎坡上的故事(图)





贵州黄平:望郎坡上的故事(图)




贵州黄平:望郎坡上的故事(图)



贵州黄平:望郎坡上的故事(图)
 

二0一八年十二月二日于偏桥古镇

作者:贵州省黔东南州施秉县文广局 吴安明(紫夏)

编辑:马新  审核:祁铎才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