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壮阔兴安潮 奋楫勇争先_最新林业信息

2018-12-08 05:52

摘要:荒坡造林 建设规范的森林管护站 森林防火瞭望 汗马自然保护区11头驼鹿同时现身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后的林场新貌 12月的大兴安岭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高纬度、冻土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造就了这方旷世之地“仅存的一块净土”。 登上内蒙古大兴安岭

壮阔兴安潮 奋楫勇争先_最新林业信息

荒坡造林

 

壮阔兴安潮 奋楫勇争先_最新林业信息

建设规范的森林管护站

 

壮阔兴安潮 奋楫勇争先_最新林业信息

森林防火瞭望

 

壮阔兴安潮 奋楫勇争先_最新林业信息

汗马自然保护区11头驼鹿同时现身

 

壮阔兴安潮 奋楫勇争先_最新林业信息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后的林场新貌

  12月的大兴安岭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高纬度、冻土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造就了这方旷世之地“仅存的一块净土”。
  登上内蒙古大兴安岭,你立刻会觉得自己在俯视着大半个世界。耳边啁啾的鸟鸣,眼前被积雪压弯的松枝,小动物在雪后踏过的足迹,此时此刻,寄情于林海之间,享乐于魂归自然。
  多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发展无不倾注着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心血,林区的改革始终浸透着上级组织的关怀与牵挂。
  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和生态建设十分重视。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林业局看望慰问林业职工,他明确指出,历史有它的阶段性,林区人当初砍树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作贡献;我们就是要重视生态建设,发展经济、搞活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和环境为代价。
  国有林区改革中央关注,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视。2015年2月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考察林区,他深入根河林业局实地调研林区生态保护、经济社会、民生改善等情况,要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在全国国有林区改革中先行先试。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于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先后两次深入林区一线调研指导,研究解决国有林区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要求林区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坚决管理保护好这片大森林,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期间,李纪恒书记在收到根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处014工队一线工人的信件后,给大家深情回信,为大家常年在外作业,辛勤工作,为守护绿色林海作出的重要贡献点赞,并鼓励大家积极投身林区转型发展事业,多育苗、多植树,护好林、守好绿。
  2017年2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来到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仪式现场,共同为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揭牌,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先行一步、做出表率”的要求,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激励林区人改革的路上信心满怀。
  40年来,林区为了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建设、建设中发展、发展中保护的绿色发展之路,先后进行了承包经营、抓大放小、减员增效、“二次创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剥离办社会职能、辅业改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等数次涉及体制机制、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改革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40年来,林区始终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用汗水和心血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亮丽的生态安全屏障。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与开发初期相比,分别提高191万公顷、2.9亿立方米、17.34%,生态保护与建设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国国有林区的前列。
  40年来,林区始终坚持“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体系,林区居民社保各项统筹纳入属地同等待遇,落实“老工伤”参保政策,解决混岗集体工养老保险待遇,落实天保工程和改制一次性安置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扎实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深远山搬迁,统筹资金为职工增长工资,一个生态良好、职工增收、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林区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40年来,林区积极推进转型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线,打造全国生态旅游地标目的地,初步形成了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经济林、碳汇等“1+N”绿色产业体系。2015—2017年林区累计接待游客41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4.1亿元,在全国最大重点国有林区完成首笔碳汇交易,广大务林人正信心百倍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努力奋进。
  海阔帆直春潮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在劈波斩浪,奋楫争先……
  艰辛探索 实现了以木材生产为主向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
  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林业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艰辛探索过程,贯穿了林区改革发展4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木材产量始终保持在高位运行。截止到2015年全面停伐,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是国家同期投入的4倍,有力支援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回首来路,林区的改革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40年里,林区进行了一次次改革探索,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能量。
  在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间,林区木材年产量为380万立方米以上,甚至曾一度达到500万立方米。在创造了“大木头”经济辉煌的同时,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长期的高强度采伐,使林区可采资源快速减少,加之体制惯性和思想认识上的保守意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仍然没有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依靠“大木头”经济的影响和束缚,森林资源“入不敷出”现象愈发明显,企业经济流动性减弱、发生滞胀,国有林区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
  为摆脱困境,林区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原则,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资源放在首位,以立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前提,稳妥地搞好林区生产建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各单位广泛开展了“战胜两危,兴林富民”献计献策大讨论,成立了“治危兴林再创业”指导小组,开展了“治危兴林再创业”和“科技兴林年”活动,通过10年改革话今昔、问卷调查、群众心理咨询等活动进行形势教育。林区干部职工正视困难、同心同德,为企业生存发展积极献计献策,许多建议被采纳,林区长期存在的单一木材生产状况有了初步改变,从全民所有制一统天下向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格局改变。从1990年起,逐步实现了更新跟上采伐,林产工业和木材综合利用得到了长足发展。1995年12月19日,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批55户企业集团试点,中国内蒙古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揭匾仪式。从此,林区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全面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开始发挥国有大型森工企业的重要作用。通过推进外引内联,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形成群体优势和综合功能,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
  从1998年开始,随着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区迎来了改革的春天。此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已上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的首要需求,林区木材产量由过去的380.6万减少到229.6万立方米。
  企业办社会是伴随着林区开发建设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到20世纪80年代初,林区形成了教育、医疗卫生、公安消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通讯及管理、供暖供水、电力供应等完整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办社会包袱,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由于自我封闭,维持运行,与属地办社会同等职业形成巨大收入差距,职工人心浮动。为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和依法治林上来,摆脱经营困境。林区开始主动进行剥离企业办社会改革探索,2001年2月,将林业师范学校及林师附小、林业卫校、林业学校、林业电大4所大中专学校的机构编制、人、财、物等整体移交呼伦贝尔市接管。2008年上半年,顺利完成了教育、医疗、防疫、电视四大系统138个机构单位的属地化移交,2.3万名职工(含退休、遗属)以及5.3亿元资产进行了剥离。对2300名森林公安干警纳入政法编制。对200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辅业改制,涉及1万余人,涉及三类资产账面值25.6亿元。2010年完成了牙克石、鄂伦春、根河等旗市所在地和大杨树林业局的城镇消防灭火职能移交,原栲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热电厂承担的集中供热、供水、供电、排污等社会职能及其资产全部移交牙克石市政府统一管理。
  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一次性安置全民职工3.6万人、大集体职工近3.7万人。全民职工养老保障实行省级统筹。在岗职工12万人的医疗保障、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由内部统筹移交到属地政府统筹,林区居民社保各项统筹纳入属地管理,享受同等政策。
  2011年,国家启动了二期天保工程,林区的改革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木材产量由229.6万减少到110万立方米,为森林的休养生息进一步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5年4月1日,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构建完备森林生态系统、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作为国家商品材生产基地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转入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生态服务为主的发展新阶段,开启了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停伐之后,共有1.6万余名原从事木材生产的职工实现了转岗安置;供暖、供电、供水、物业等社会职能移交属地政府,近5000人的身份实现了转换;企业改革涉及的2000多名干部职工身份由国有转向了混合经济;移交资产5.6亿多元。
  2017年2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正式成立。这是全国首家重点国有林管理机构,标志着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对全国的国有林区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后,林区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为目标,始终注重改革创新,改革步伐更加坚实。坚持改革“歼灭战”“攻坚战”“持久战”相结合,先行先试,转变职能,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成为工作重心。落实了顶层设计,完成职能、机构、编制等改革建议方案上报工作,在二级单位渐进式推行了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制定了19项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了新的财务管理体系;实行改革任务清单制,梳理7大类38项问题,完成一项,销号一项。推进政企分开改革,完善国有林管理机构组织设置,逐步加快理顺管理体制。按照精简高效职能明确的原则,加快三级机关机构调整和职能理顺工作。全面开展生态保护建设内部购买服务,逐渐形成完整统一的购买服务制度,解决了“买什么”“谁来买”“向谁买”“怎么买”“买得值”的问题,推动建立符合林区实际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林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经过历次改革“瘦身”,一个精简高效的国有林管理机构正在形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踏上了生态文明复兴之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作出贡献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它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翡翠,镶嵌在祖国北疆之巅。它是我国五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它是环北极泰加林带在我国最大的延伸,是全球寒温带天然针叶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我国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一圈三区五带”总体格局的“东北生态保育区”;它是构筑内蒙古亮丽风景线的重要组成,维系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东北粮食主产区的生态安全,在国家和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66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坚决贯彻国家林业方针政策,广大务林人“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左手砍树、右手栽树”,累计更新造林2000多万亩,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已恢复到开发建设初期水平,相当于60多年里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
  改革开放40年来,林区坚持管育并举,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强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措施,使森林资源得以进一步恢复增长,森林生态功能增强,有力维护了大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平衡和祖国北方的生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并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2015年4月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于3月31日在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举行了庄严的停伐仪式。伴随着轰鸣的油锯声,最后一棵树被伐倒,三代务林人擎起象征着崇敬与尊贵的蓝色哈达,奉献给大山森林,感恩大自然一个甲子的无私恩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式“挂斧停锯”,伐木工人变身“森林卫士”,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热闹了60多年的大山瞬间回归了宁静。
  “天保工程”是国字号工程,是国家林业建设重点生态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决策。森林资源是林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的基础。按照国家《东北 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的要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断健全和落实天然林管护制度,对14497.38万亩林地全部落实了管护责任。结合林区实际,按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国有林管理局、林业局、林场、管护员(站)层层签订森林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同时根据管护工作职能要求,将管护人员划分为直接管护、专业管护、季节性管护和管辅人员,因地制宜对不同区域和地段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切实做到“人员、标志、地块、责任、奖惩”五落实。目前,林区森林管护人员总计22192人;建有管护站513座,其中移动式管护站71座,固定管护站中与木材检查站及瞭望塔合用的85座,移动管护岗68个;管护标志牌390块,管护责任落实率为100%。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的20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分别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公顷、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目前的827万公顷、9.49亿立方米和77.44%,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分流安置富余职工96698人,维护了林区的稳定。“天保工程”给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整章建制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也是切实开展督查问效、整改落实的重要依据。就在今年春防前两天,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森防指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森林防火工作约谈制度、责任追究办法、火源管理办法、宣传工作方案、联动联防办法等文件,对林区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森林防火奖罚办法进行了修订。随之而来的是全方位的专项督查。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了7个森林防火专项督查组,进驻到各林业局,专门督查森林防火工作。重点国有林管理局党政主要领导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深入到各林业局林场、检查站、瞭望塔、野外作业点等森林防火“最前沿”,现场督导检查森林防火工作。全方位、无死角的督导检查,夯实了林区森林防火的基础。
  今年5月,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主办的“绿化祖国·低碳行动”2018年内蒙古大兴安岭义务植树活动在根河林业局举行。活动期间,300余人参加了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樟子松、白桦、丁香等6个树种共11713株苗木。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断加大森林培育和保护力度,出色完成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各项任务,20年间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66.7万亩,森林抚育6953万亩,补植补造177.5万亩,有效管护林地14497.38万亩,为林业永续发展、生态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
  积极开展林区林业碳汇交易,打造国有林业最大碳汇储备区。林区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项目,探索碳汇金融合作方式。积极争取将林区和林业碳汇纳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机制、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2017年,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下属的绰尔林业局与浙江华衍投资管理公司成功进行两笔总金额为120万元的林业碳汇交易项目,这是我国最大国有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第一笔林业碳汇交易,标志着生态效益已经转化为经济效益,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森林病虫害被称做“无烟的火灾”。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不断加强有害生物预报监测,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连续多年优质完成了国家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同时,自2013年以来开展了森林保险业务,平均每年获得1.2亿元理培资金,有效增强了灾后恢复救治和再生产能力。
  与植树、护绿同步,林政资源管理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自2012年开始,重点国有林管理局联合国家林业局驻内蒙古自治区专员办、森林公安局持续开展林地清理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蚕食林地、偷猎盗采等危害生态资源安全的行为。同时,在北部原始林区开展武装“三清”行动,杜绝了非法采金和猎捕野生保护动物的行为,极大地打击了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和违纪行为,案件总量呈下降趋势,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4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攻坚克难,在改革中实现产业转型,探索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
  改革开放之初,林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单一木材生产、单一全民所有制、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林区开展了“林区经济再认识”讨论活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学习大讨论、“战胜两危,兴林富民”献计献策大讨论等。结合林区改革开放实际,解决观念陈旧落后问题,从群众最关心的振兴林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抓好形势教育,实事求是地分析林区和本单位的现状、优势、困难、潜力和出路,教育干部群众看到优势,找出不足,明确任务,树立信心。通过学习讨论,把改变“三个单一”,调整林区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实现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三足鼎立”作为发展方向。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后,林区坚持以森林资源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为主,林产工业形成了以锯材、人造板、木制品加工、制浆和造纸5大类产品为主的格局,其它生态接续产业的发展也由原来的体制单一化、项目单一化和项目多点化向管理体制多元化、项目集中化和追求利润最大化方向转变。通过优化组合林区各类生产要素,打造立体、多元、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绿色食品培植加工业、特种动物养殖业等发展快速。在2008年评选首批自治区重点龙头企业活动中,林区的制浆、层压板、特种动物养殖和旅游等4家企业荣登榜首。
  抓住生态旅游这个亮点,全方位打造全国生态旅游地标性目的地。林区将发展森林旅游业作为富民产业,主动融入地区旅游大格局,依托现有的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2个国家湿地公园,以及林区厚重的森林、历史、民族文化,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截至2017年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先后打造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制定了《林区旅游十三五规划》《林区旅游业发展指导意见》《林业产业转型发展规划》《林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效能运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弹好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生态旅游“协奏曲”,深入推进“旅游+”战略,经国务院节庆办批准,举办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旅游节等重大旅游活动,林区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2017年,林区接待游客151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46亿元。
  抓住林下经济这个亮点,打造国内重要森林绿色食品和中药材供应区。把林下经济作为转型发展、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摸清底数,有序开发。创建“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打造食药“绿色品牌”“森林品牌”,积极开展北五味子、金莲花等中药材驯化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加强与重点龙头企业协作。
  抓住种苗绿化这个突破点,打造国家重要木材战略储备区。依托现有苗圃和种苗基地,注重培育本土优质种苗、珍贵树种和优质大径级材。成立专业化公司,积极参加国家国土绿化、“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内蒙古赤峰、河北等生态服务需求较大地区合作,承接绿化、生态修复等项目工程,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如今,林区以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经济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1+N”全新转型思路已经形成。
  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务林人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在阿尔山林业局看望了居住在棚户区中的林业职工郭永财一家。他指出: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2014年8月,郭永财一家告别居住了几十年的“板夹泥”房,搬进了新居。现在,老郭一家已经在敞亮的楼房里度过了4个春节。
  在林区,棚改受益者不止郭永财一家。为了把温暖送到更多的棚户区居民心坎上,林区将棚户区改造任务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举全局之力,重点部署、重点督办、重点推进,在10.67万平方公里的林海打响了棚改“攻坚战”。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初期,按照“先生产、后生活”和“边生产、边建设”的建设方针,林业企业自行筹办了各类社会性、公益性事业,并形成自成体系的“小社会”。由于地处偏远,加之国家投资不足,林区当时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欠账多。棚改之前,许多职工一直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建公助”的板夹泥房屋中,房屋阴暗狭窄,透风露雨。职工住房问题成为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并已逐步上升为林区内外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亟待解决。
  职工利益挂心间,一枝一叶总关情。面对林区历史积累下来的大量民生问题,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不回避、不放手,牢记职工群众利益无小事,把民生改善作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保障,千方百计改善民生。
  为了切实改善林区广大职工群众居住条件,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从2008年初开始,筹措1000多万元建设资金,在得耳布尔、金河等林业局进行了棚户区改造工程试点。2008年第四季度,国家启动了东北四大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工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以全面改善林区职工居住条件为目标,依据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联合召开的“关于林区棚户区改造会议”精神,以关注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以改善职工群众基本居住条件为目的,以林场撤并、职工移居下山为载体,以林业局局址为核心,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结合棚改工程实施了生态移居工程,将124个建制林场的居民整合撤并,对保留居民的36个中心林场进行标准化建设,5.22万户生活在森林腹地的职工居民搬出大山,圆了安居梦。这一举措放大了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效益,让久居深山的职工居民享受到了城市文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深山远山搬迁扩大了林区腹地无人区面积,减少了森林腹地的人为干扰和火灾隐患,降低了森林资源管护成本,森林资源生活消耗大幅降低,恢复造林地8.4万多亩,生态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目前,已有16万户林业职工因棚改工程受益。这其中的每一个家庭,都对应着林区职工群众幸福“图谱”中的一个坐标,织就了覆盖林海的民生网。林区的“棚改”工程,拆除的是多年的历史欠账,树起的是一座党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深扎根的丰碑。
  关注民生,让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步履坚实。改革开放以来,走过“两危”困局,在职工工资收入基数较低的情况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直坚持持续为职工增长工资。自2011年开始,林区连续8年为职工增资,如今,职工人年均工资已突破了5万元。
  与工资增长同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林区职工社会保障体系全面理顺,五项保险全面启动,按国家政策实现属地参统。由于体制问题形成的国家对林业职工社会保障方面的历史欠账问题,开始从政策层面逐步得以彻底解决。
  近年来,在地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老工伤”“五七工”、混岗集体工社保待遇、一次性安置人员社保补贴等大量涉及民生的历史问题得以解决。林区进一步加大职工扶贫帮困力度,仅“十二五”期间,林区就发放帮扶贷款4208万元,争取青年创业基金77万元,扶持4820户职工群众发展家庭经济;发放大病救助款240万元、送温暖资金6324万元、金秋助学资金1700万元,实现了帮扶工作的全时段覆盖。
  工资增长、保障完善、帮扶有力,务林人将目光转向更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自2009年开始,社会主义新林区建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各地全面展开,林区各地集中力量对生活工作环境进行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大规模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发力,林区职工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提升,幸福感辐射全林区。
  如今,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一座座装饰一新的管护站新颖别致,一幢幢造型独特的楼房有序排开,一张张笑脸印证着万顷林海的和谐幸福。特别是林区公路干线沿线全部进行了“厕所革命”,清洁卫生、造型美观的各式厕所不但提升了人们的文明程度,而且成为绿色林海中的一道风景。一个资源增长、生态良好、林业增效、职工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林区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沐浴党的光辉 让红色党旗覆盖绿色林海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早在1946年就开始接受党的领导。1952年全面开发建设以来,林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投入林区建设,风餐露宿、不畏艰难,无私奉献、守护绿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林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形成了一批独具林区特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进一步解决了林区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林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规范,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切实“红了党旗、绿了森林、乐了群众”,为巩固党在林区的执政基础、促进林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林区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上级党委的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离不开林区历届党政班子的薪火相传、真抓实干,更离不开林区2.7万名共产党员的热忱奉献、率先垂范。在这片广袤的林海中,一代一代优秀的共产党人扎根林区,万众归心,带领各族职工群众栉风沐雨、爬冰卧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创造出不平凡的工作业绩。他们中有在革命战争中立过功勋、为林区开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王殿兴等老一代优秀共产党员,有奉献林区、舍己救人的张力、何志等革命烈士、优秀党员干部,有将毕生精力献给林区开发建设事业,临终将全部财物交给党组织的优秀共产党员崔曾女,有十八年如一日、坚守在人迹罕至的摩天岭森林防火瞭望塔,用自己的青春和毅力守望绿色、护卫林海的优秀共产党员颜士文等。正是他们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回的信心,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他们是林区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绿色净土,把汗水挥洒在了茫茫林海中,是林区的脊梁与力量,是林区的光荣与骄傲,是林区的形象与榜样。当前,林区的党员干部、职工依然奋战在国有林区改革、森林防火、生态管护、营林生产等各项工作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责任内涵。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成立后,管理局党委适应新形势、担当新使命,以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全面从严要求为重要遵循,以增强主动意识、落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相互融合为基本方法,以加强思想引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强化基层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凝聚各方力量为重点工作,全力打造林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引领“林区号”巨轮奋力前行。
  林区把党的建设融入到生态保护建设中,围绕“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这一基本定位,结合“停伐”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合理调整党建工作布局,根据森林管护三级责任体系,把支部建在10.67万平方公里生态功能区所有的一线管护站,将人力、物力、财力向生态保护建设聚焦,确保红色党旗覆盖绿色林海。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管理局党委组成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师团迅速行动起来,深入局、场、段队、职工家庭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受众达5000余人次。举办了7期专题培训班对林区453名处级、科级干部进行了专题培训。林区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制定了周密的宣传策划方案,立足国有林区改革、生态保护建设、产业转型、民生改善、党的建设等林区重点工作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报道。林区各媒体开设十九大专栏60余个,为林区宣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宣传氛围,党的十九大精神如同一泓碧波在林区各条战线职工群众心中荡起层层涟漪。近几年,林区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大型纪录片《辉煌中国》《自然的力量》,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走基层看变化”“我们的创业故事”等节目相继播出林业在加强生态建设、推动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林区旅游形象宣传片登录中央电视台和内蒙古卫视……仅2017年林区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播发新闻200余篇(条),有效的对外宣传,使林区影响力逐年扩大,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品牌越叫越响。
  林区成立了意识形态责任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林区党建工作考核范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开展了生态保护建设“大学习大讨论”、强化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兴安大讲堂建设、重点理论课题研究等,坚定林区干部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开展了“梦美兴安·务林人”道德模范和文明家庭表彰、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以及群众文化活动,构筑务林人的精神家园,让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林区扎根,党建的扎实举措犹如一面领航的旗帜,汇聚起建成小康林区的巨大合力。
  在鲜红党旗的召唤下,林区广大党员不忘初心跟党走,积极投身林区各项事业,红色党旗推动绿色发展的浪潮澎湃。
  大兴安岭的冬天呵气成霜,寒冷却阻挡不了图里河林业局老党员蒋忠雨参加党日活动的坚定步伐。已经95岁高龄,有着69年党龄的蒋忠雨老人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代人过上了好日子,坚定不移跟党走,老百姓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今年27岁的年轻党员林志伟,是绰源林业局森防站年龄最小的“森林医生”。无论是开展人工病虫害防治,还是开展标准地调查等工作,总是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做开路的先锋。每年春夏两季森林病虫害标准地调查时,白天要顶着烈日,在林中收集昆虫标本,傍晚灯诱工作要7点出发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钟才能返回家中,林志伟从不叫累。
  蒋忠雨、林志伟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体党员的缩影,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合格党员的标准。实践证明,林区各级党组织是具有凝聚力和号召力的坚强堡垒,林区党员队伍是具有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战斗集体。他们所展现的信念坚定、奋发有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优良品质,是务林人无怨无悔创业精神的集中体现,代表了林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这其中沉淀的精神元素永远是林区发展的不竭动力。
  40年弹指一挥间。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上,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汇聚磅礴力量,激扬改革理想,奏响壮美乐章。(文 林仲文 图 于霄辉 张旭 李秀凤 杨琨 董效堂 杜景云 刘兆明 车韦 沈元发)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