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苗寨:记忆中的年味

2019-02-07 12:37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贵州黔东南2月7日(撰稿/摄影 吴安明) 熟话说,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不知道是人老了,还是岁月把我们给忘却了,因为现在对于年,过与不过,都在乎不那么多了。说实话,就我来说,我还是怕过年的,总觉得十分的麻烦。不过,小时候的过年,其

国家旅游地理贵州黔东南2月7日(通讯员 吴安明)熟话说,大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不知道是人老了,还是岁月把我们给忘却了,因为现在对于“年”,过与不过,都在乎不那么多了。说实话,就我来说,我还是怕过年的,总觉得十分的麻烦。不过,小时候的过年,其“年味”十分的足,却让我记忆犹新,至今难忘。小时的年味,就是砣砣的精肉,瘦长的鸡腿,圆圆的糍粑,蜜般的甜酒,札札的花皮炮,踩年的葵花籽……这有那守年时烧得旺旺的青杠蔸柴火塘,以用比胡子还长的故事。

年前的准备

秋收之后,天气一比一天冷了下来,我们苗族的人先辈们总是不断在说,热季过了,冷季到来(苗族人不分四季,只分冷暖两季),活路就是赶快翻犁耕地,苗话叫做“澳里澳喇”,喻意为一年的活基本做完。接下来就,是置办年根的事情了。年根的事主要是砍柴割草,以备过冬。柴,用于取暖。草,用于喂牛羊。而年轻男孩就是游方谈恋爱,而女孩就得在母亲的指导之下,赶紧挑花绣朵,忙碌着为自己做嫁妆了。苗族人的嫁妆并不简单,一套锦衣花裙的制作至少得做十几年才能做好。十冬腊月,是苗族人结婚的年月。每到这个时,年轻的男孩在完成活路之后,他们便放下手中的活,时间就转移到“游方”,游方,就是谈恋爱,也就是跟着感觉走,三五成群,巡廻于各大小苗寨之间,他们会走到每一个花坡,花坡专门设在寨子的后坡或寨子的一旁。通过拍手或吹木叶等招唤形式,让心动的姑娘从房屋里走出来,走向花坡,他们和她们会通过恋爱的词令或情歌,直到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并接回家为止。当然,也不完全必须得到意中人并结婚,他们或为了相互间的感情交流达到某种情感,以便来年再去续婚。成年人也并不放松,往往修房造屋时,维修木房或草房,修理犁铧、锄把等,也必须在这样的冷季完成。

时间进入腊月之后,年就接近了。这也是冷季里最忙碌的月份了。这些年活包括清尘、制香、杀猪、烟肉、打糍粑、捉鱼等。 到过年那天就是杀鸡鸭、煮饭煮菜、祭祀、吃年饭、守年等等,一直要到起活路、拜年、喊姑妈回来过小年、到了十五、六(汉族叫元霄)才算完年。

扫尘,当地人叫打阳春。时间是腊月大寒节之后,遇吉日,人们则大扫除居室,扫后,渣滓遍倾街边或路口,供人们践踏。当人们踏过之后,都会赞美“好阳春!好阳春!”阳春被人踩踏的人越多越好,祝其来年收成大好,亦隐寓祈年意浓之意。扫阳春不是用扫帚扫,而是採收一种叫笛竹的竹桠捆绑起来扫。“阳春”就是火坑上方烟薰染之后,形成的黑污渍。苗寨人的说法是哪家的阳春越多,说明有吃的多有人的多。

在我们这里,苗族是不祭灶神的,所以在苗寨是不敬灶神的。所谓祀灶神,就是送灶神(民间通常叫灶王爷)上天,祈求灶神向王皇大帝说下界人间的好话,报全家老小平安,报全家老小几口人,祈求玉皇大帝留下全家老少的饭碗,小年不回家,灶王爷不会汇报此人,接下来一年此人就不属于这个家庭,汇报人家烟火,芝麻小事,因果善恶,以保全家老小平安吉祥之意。为什么苗族不敬灶神呢?传说古时候,耇丢(汉公)与耇漠(苗公)本来是两兄弟,这兄弟二人分家时因分财产不合,耇丢分得的是好田好土,还分到一头牛来耕地。而耇漠分得的是烂田旱地,只分得一只狗来犁地。为此,兄弟相争,双方打了起来,耇漠打不过,只好携家带口,乘着一只葫芦船来到了南方定居。也就是到某一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神去收集人家烟火时,没有把耇漠家的事向天上作汇报。等到上天汇报情况时,没有把耇漠家的事如实汇报。天上神觉得不对,到南门一看,耇漠一家还在南方居住。天神叫灶神下界重新收集材料。可这时已经是二十四了,也过了收集材料的日子。耇漠发火了,也就不敬灶神。灶神自知有错,就去给天神说,耇漠不理他。天神对灶神说,耇漠不种娘家地,不住娘家屋,下次就不再收集他们的材料,但有一条规得要尊,那就是女人的乳液,男人不能动,更不能吃(这里指夫妻之间),动了就劈了他。灶神下界传旨,所以从此苗人也就不敬灶神。而苗族人确实也尊天神之旨:女人的乳液男人不动,就是抱了吃乳的小孩也要洗手才能吃饭。

年前要打糍粑,这在中国可能好多地方也有这样的习俗。其实苗族人有“八月入仓,九月出仓”。入仓是秋收之后,谷物晒干之后就入仓,到九月九日时才把粮食拿出来食用,那么苗族人就把九月九这一天叫出仓节,这与汉族重阳没有任何联系。出仓节要打糍粑,这是苗族第一次取新米来吃的节日,九月九也是先祭祀祖先,祭祀天地,打糍粑就是祭祀祖先与地之祭物。苗族腊月打糍粑,这也有腊月习俗的说法,也就是说年节到了,各路远神先神也都如悉而至,因道路远,一路辛苦,路上没有吃的,所以打了糍粑,让他们过完年后,回到远祖的故里,糍粑可作为路上的干粮。我是吴氏,传说自江南而来,过完年后,他们都要赶回先祖地,所以在大年初一,必须将糍粑切成长片,用菜油炸好,以备他们回程之食用。而且这一习俗现在也还延续着。

制香纸是年前必须要完成的。现在市场上有卖的,以前多是自己制作。特别是制香,更是如此。香,是用“香树”叶子来做。香树,当地汉人叫白香树,苗语叫着“道香”。先将香树叶折回来,晾干,然后用碓窝冲成粉末,晒干。又去砍来竹子,将竹子截成香杆,放干。再到山上去刮一种树皮,泡水,泡到一定的时候就取出来,打成一种浆液,放在一边备用。当一切备好之后,用竹干沾上浆液,缠上香粉,又用一块板反复搓紧,一根一根的香也就做成了,晾干,扎成五十根一把。香就做成了。纸也是用竹子来做的,不过都是小作坊做了,没必要亲自来做。只是购买来之后,用锉子打成纸钱样。如果不会做,得必须花钱购买,不能无尝赠与,以表对先祖之敬重。

杀猪是一年之中过年最大的事,杀猪必须在腊月的中旬前后。日子也要有所选择,必须是吉日,最好不能是亥日。因为亥日是祭祀猪神之日,否则就是对猪神的不敬。据传猪神和牛神是天上一对孪生兄弟,说是有一种干旱,粮食不够吃。天神叫他们二人下界来给天下人传旨说:人们一天洗一次脸,吃一餐饭,粮食就够吃了。可他们下界之后传旨说,要人们洗三次脸,吃三餐饭。因为乱传天旨,天下更加饥饿。于是神叫他们下界来,牛神被强制做牛帮人耕地,而糊涂的猪神也被强制给人们当肉吃的。

年夜的祭祀

过年那天其实是人们最忙碌的一天,如烧腊肉、杀鸡、煮鱼、煮饭煮菜等等。苗家人过去过年简单,没有这么复杂,不象现在有什么蒸、煮、炸、炒、拌样样具全。也没有贴春联糊书画这样的事。腊肉、猪头、香肠洗好之后,放在一口锅子里煮着,鸡鸭去毛洗净之后,也同样放到那口锅子里,混在一起煮。另外用一口锅煮鱼,煮鱼肯定也煮的是酸汤鱼。饭多用橧子蒸煮。饭是糯米饭,糯米饭还掺杂饭豆,这样吃起来不腻人。腊肉、香肠、鸡、鸭等煮熟之后,将其捞出,放在一只筛子里,先拿到香坛之下(苗家有的地方没有专门的香坛,那就放在火坑边的一角),然后就放一对杯子,一个装有米饭的碗,一个放有一对煮好的鱼碗,接烧香纸,这就叫祭祖。锅子的肉捞出之之后,又放一碗米进肉汤里,这就是煮稀饭。稀饭煮好,其他的饭菜也备齐全。所谓“齐全”,其实就是还做一些其它菜。如炒魔芋、拌折耳根、炒花生,有的猎户人家还有野味。祭祀完成之后,又将筛子拿到桌面上,这时才开始切菜。

菜不象现在那么切,要切成大块大块的砣砣肉。如鸡鸭,要分开来切,头、腿、心、肝、翅膀分别切出来(专门放到一个大钵子里),只有身子才切成小块。腊肉要把精肉切出来,每砣精肉要有二、三两大小,肥肉也要大片的。肉切好之后,摆上长桌,先将其他菜放好,接着放肥肉,稀饭、鱼、以及其它菜,辣椒醮水碗、酒、碗筷子等,一桌年夜饭算是完成了。

年夜饭前先烧香纸、再放鞭炮。此香纸烟味、肉香气味、还有鞭炮烟味弥漫一屋子。此时,人们先后入席,老的临香坛,接着是大人,最后是小孩。小孩子们都是分别分到一块精肉,一只鸡腿或鸡翅膀,老人们会分到肝、心、血。其他人就自己选用了。苗族有“分肉”的习俗。这种习俗来源于古代原始分配制度的遗风。

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是中华大地古老悠久民族的一员,历来都是用筷子吃饭。我们不知道中国人用筷的历史有多久,汉语之“筷”音,史上载,只是明代才有。而苗族人把筷子叫“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亦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前后,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箸”。既然苗族现在也还叫“箸”,也就不能怀疑苗族悠远的历史用筷史了。

我这里说到“筷子”似乎与主题无关?其实不然,苗家平常吃饭都是用筷子,而就是在过年这一天必须用手抓饭吃,这就叫与祖同食。说是人类的幼年时期,都是用手抓饭吃的,后来才用筷子吃饭。过年这一餐用手抓饭吃,其实是对先祖的感恩,对寻根祭祖的追求。

浓浓的年夜饭只能讲吉祥语,老人们要对小孩说祝福语,对老的要祝寿,对小的要期望,对中年人要鼓励。

年夜过了之后,就到了守岁的时候。现在的守岁已没有多少的历史文化元素,而在过去,得按古风。古风就是全家人围绕着火坑,火坑中烧着一个旺旺的柴蔸,听老人们摆门子。老人们会把我们族人的历史,摆了出来。说实话,我的好多苗族历史故事都是从火坑开始的,也是从火坑里得到的。如蝴蝶妈妈、洪水滔天、靓阿莎等等。由此,我得到了许多关于苗族的历史故事,如苗族迁徙,苗族的抗争,苗族的典故等。现在人们没有人感这方面的兴趣了,现代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传统文化消失在现代文明之中。

守岁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寓意,那就是说,一年之中,先祖自东方而来,他们虽然逝去,可他们的灵魂还在,他们还如活着的人一样,与活着的人同甘苦共命运。所有的一切必须就是在这火塘边来交流,而活着的人就是通过“守岁”的这一夜才能与先祖对话,苗族人的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信奉鬼神且多神崇拜,相信与先祖守岁,坚信那些虚无缥缈鬼神或先祖之灵,时刻都与人发生某种联系,人类自身的繁衍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都由鬼神控制。守岁或祭祖敬神,虽说有一些唯心的思想,但是作为一种宗教文化,把崇拜祖先,维护民族意识,传承苗族文化,维护群体的安定还是有益的。

守岁要在凌晨鸡打鸣才结束。


苗寨:记忆中的年味


苗寨:记忆中的年味


苗寨:记忆中的年味


苗寨:记忆中的年味


编辑:孙学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