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

2019-08-06 14:32

摘要: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湿地

7月12日,由红树林基金会(MCF)主持,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带队参与的湿地科普教材编写培训会在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举行。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深圳市多位具有丰富的湿地科普教材编写经验的专家参与分享和交流,一起探索自然保育力量和学校力量跨界合作,共同编写湿地科普教材的方式方法和路径。下面就来看看各位大家们都说了什么吧?

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

参会人员合影

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

莫峻,英国利物浦大学化学博士,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理科教研组长,校科技总辅导员,曾主持编写的《湿地研究》课程获评为深圳市中小学好课程

莫峻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理科教研组长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莫峻老师从课程框架、编写成员、章节分工等角度切入详细介绍了其在学校主持编写的《湿地研究》课程。据介绍,在内容上,《湿地研究》课程以海绵城市等人造水设施、深圳福田红树林和香港米浦等自然湿地为载体,改变传统的单学科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与传统课程的另一个区别是,《湿地研究》以拓展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学生开放,授课形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不仅有周内的理论课和实验课,还包括周末的户外实践课。自2014年9月开始实施以来,该课程已有200多名学生参与学习。

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

孙利秋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地理教研员

孙利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地理教研员,环境教育教研员,深圳市骨干教师,全国中学地理优质课比赛优秀指导教师,曾主持编写《推开自然之门》等科普书籍。

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孙利秋老师以自然教育课程为例分享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和具体流程。她指出当前特色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包括目标参照模式、需求参照模式、资源参照模式和活动参照模式四种,在开发课程时,编写者往往并非单独挑选其中一种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模式。在实施具体的课程研发时,孙老师建议编写小组应先学习课程相关理论、厘清课程主题涉及到的核心概念、搞清楚本地课程标准,在这些基础之上再拟定课程方案、确定教材基本框架、明确分工和交稿时间、确定教材的体例和格式、编出样章,最后邀请专家进行理论指导和教材编写方案的论证。

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

蒲颖 深圳市蒲公英自然教育促进中心理事长

蒲颖,教师,深圳市蒲公英自然教育促进中心理事长,深圳市综合实践兼职教研员,著有《飞翔的精灵——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一书,参与编写《深圳市综合实践课程指引》等书籍。

蒲颖老师是深耕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凭借着对观鸟、观花等自然体验活动的丰富经验和浓厚兴趣,浦老师在她所任教的学校组建了由学生组成的野外考察队,以校园的场域为基础组织了丰富的自然体验活动。她将在实践中积累的素材和体悟集结成册出版了《飞翔的精灵——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一书。在分享中,蒲老师强调环境教育课程是一门整合性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可以整合生物、地理、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等多门学科的内容。比如,她带领学生在学校内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鸟类观察并制作了各种折线图、饼状图统计观察结果,这些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课程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而鸟类观察日记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家燕研究报告的撰写更是综合了生物学的知识。

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

张玉彬,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课程与教学部部长,广东省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深圳市福田区环境教育主管。编著或参与编著了《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中小学课堂“学”与“教”》等著作。

张玉彬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的张玉彬老师认为编写湿地教育课程应当建立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能力为导向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以明德实验学校的海绵城市研究课程为例,课程教材的每一个章节都会以海绵城市中跨学科的一个综合问题作为起点,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工具为问题解决或者项目研究提供支持,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问题来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比如 “古代海绵城市研究”,在课程设计时以都江堰为例,教师会提供历史的、地理的、工程的、物理的资料,还原背景,引导学生去学习和内化并解决都江堰是如何被分三步建成的?利用了什么物理原理?课堂上,教师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画图和讨论让学生把握如何建造,有什么用,其原理是什么这三个问题。

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

曾卓,红树林基金会(MCF)公众教育部学校项目经理,负责面向学校的教育项目落地和实施,具有丰富的户外课程带领经验。

曾卓 红树林基金会学校项目经理

红树林基金会(MCF)学校项目经理曾卓以《PW水教育课程》和红树林环境教育课程为例介绍了红树林基金会(MCF)面向中小学生的湿地科普教育实践。

#p#分页标题#e#

据介绍,在湿地科普教育走进学校方面,红树林基金会(MCF)将引进的国外先进课程与我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和课程标准相结合,对课程内容进行本土化研发,制作了《PW水教育课程》,并在过去两年对170多名种子教师组织了课程培训,在12所试点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该课程涵盖水环境、湿地以及湿地保护行动等多个主题,采用室内和户外课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试图在探究式和体验式的活动中建立学生与本地水环境的联系,增加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思考。PW课程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曾卓和她的同事们认为,还可以想办法让更多的学校团体参加湿地教育中心的户外课程。于是,为了让学生团队能在工作日时间走进湿地教育中心,与周末的访客分流,同时为了不增加学校的活动组织负担,红树林基金会(MCF)与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科学技术协会、广东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多家单位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红树林科普教育。基于已有的研发经验,结合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对湿地教育中心的课程进行梳理后,最终确定了《走进海上森林》《探访鸟儿乐园》《探秘红树林潮间带》三个红树林环境教育课程。目前,课程预约系统已经面向深圳市福田区中小学生开放,经过预约后,学校老师即可带领班级学生在工作日走进湿地教育中心进行课程体验和学习,据悉,红树林基金会为此而编写的学生手册也即将和大家见面,敬请期待吧!

在培训会中,来自不同岗位的伙伴贡献了多维度的思考和经验,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也让在座的同仁对如何跨界合作,如何组织编写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湿地科普教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湿地教育中心项目 | 如果有去世界自然遗产地上课的机会,你会期待吗?

参会人员共同交流

项目背景介绍

2018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老牛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以及红树林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教育中心”项目,计划在未来三年时间里,在中国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和发展3-5个湿地教育中心样板点,探索中国湿地教育中心创建和运营模式,推动沿海湿地的教育、宣传工作向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并为沿海湿地的有效保护奠定公众支持和社会化参与基础。

2019年红树林基金会(MCF)和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保护区湿地教育中心建设达成合作意向,并将在湿地教育中心发展规划、人员能力培训等方面协助保护区推进湿地教育中心建设,为此,根据保护区需求,组织了本次湿地科普教材编写培训会。

 


红树林banner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