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朱湖湿地夜鹭

2019-12-14 01:55

摘要:朱湖湿地夜鹭。湿地


5405

12月13日,在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区,1500亩湖面,杨柳枝头、池杉树梢,到处是悠然呆立的夜鹭,不飞则已,一飞群起,声鸣远扬,成为朱湖国家湿地公园一大景观。

长期在湿地监测和开展鸟类保护工作的湿地工作人员夏聪说,“夜鹭群体庞大,已经成为湿地一霸。”

朱湖湿地夜鹭种群扩大是湿地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的结果。这几年来,朱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严格科学的管理,以及严格的鸟类保护措施,生态环境更加宜于鸟类繁衍栖息,使鸟类在这里既衣食无忧,又安全自在,乐不思蜀,30多种鸟类由候鸟变为留鸟。

夜鹭就是其中一种。屈指算来,在朱湖湿地这块宝地已经筑巢扎根达4年之久,如今,俨然成为湿地原居民,占有一方水土。

每到候鸟迁徙季节,这里的夜鹭与鸬鹚等强悍鸟类之间也不免发生“保卫家园”的“圣战”,令湿地满湖鸟毛,遍地杀声,蔚为大观。


夜鹭

夜鹭(学名:Nycticorax nycticorax)是中型涉禽,体长46-60厘米。体较粗胖,颈较短;嘴尖细,微向下曲,黑色;胫裸出部分较少,脚和趾黄色;头顶至背黑绿色而具金属光泽;上体余部灰色;下体白色;枕部披有2-3枚长带状白色饰羽,下垂至背上,极为醒目。

栖息和活动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夜出性。喜结群。分布于欧洲大陆、非洲、马达加斯加,往东经小亚细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中部、南部,一直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朝鲜和日本。

部分留鸟,部分迁徙。繁殖于海南岛、台湾、广东、香港、福建等南部省区的种群多为留鸟,不迁徙。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繁殖的种群部分为留鸟,部分为夏候鸟。北方地区繁殖的种群全为夏候鸟。通常于3月中下旬即陆续迁到北部繁殖地,秋季于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常在傍晚或夜间鸣叫,傍晚和黄昏三五成群飞行。飞翔时2-5只排成一行,边飞边鸣。

喜夜出、喜结群。常成小群于晨、昏和夜间活动,白天结群隐藏于密林中僻静处,或分散成小群栖息在僻静的山坡、水库或湖中小岛上的灌丛或高大树木的枝叶丛中。一般缩颈长期站立一处不动,或梳理羽毛和在枝间走动,有时亦单腿站立,身体呈驼背状。如无干扰或未受到威胁,一般不离开隐居地。常常待人走至跟前时才突然从树叶丛中冲出,边飞边鸣,鸣声单调而粗犷。

主要以鱼、蛙、虾、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于黄昏后从栖息地分散成小群出来,三三两两于水边浅水处涉水觅食,也单独伫立在水中树桩或树枝上等候猎物,眼睛紧紧地凝视着水中。清晨太阳出来以前,则陆续回到树上隐蔽处休息。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各种高大的树上。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也常与白鹭、池鹭、牛背鹭和苍鹭等其他鹭类一起成混合群营巢。群巢的数目少者一棵树上几个至十几个,多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雌雄亲鸟共同参与营巢。巢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结构较为简单,呈盘状。大小为外径30-51厘米,内径28-32厘米,高12-15厘米,深8-9厘米,也有利用旧巢的习性。每窝产卵3-5枚,通常4枚。卵为卵圆形和椭圆形,蓝绿色,大小为41-48mm×31-37mm,平均44mm×35mm,重22-27克,平均24克。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1-22天。雏鸟刚孵出时身上被有白色稀疏的绒羽,由雌雄亲鸟共同抚育,经过30多天,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5433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