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云南玉溪:每一件石雕都会讲故事 ——赵勇和他的石雕收藏(图)

2020-08-21 00:50 yuxi.cn 蒋婵雯 刀嘉琪

摘要:  赵勇介绍,魁星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科举考试之神。

 


赵勇介绍,魁星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科举考试之神。 李艾丽 摄


石虎


形似灯笼的柱脚石

 

石雕艺术源远流长,古往今来,无数能工巧匠为一块块顽石注入生命和灵魂,让艺术之花在石上绽放。在玉溪,说起石雕,人们偏爱滇南石雕,除了雕琢之美外,还能够感受到其中非凡的匠心,让收藏家为之青睐,赵勇便是众多收藏者中的一员。赵勇是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一生热衷于收藏,在他的藏品中,除了为人熟知的青花瓷外,他还收藏了一批滇南石雕。从15年前开始至今,他收藏的石雕从建筑构件到宗教造像,再到生活器具应有尽有,跨越宋元、晚清、民国多个时期。踏入赵勇的收藏馆,这里呈现的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瓦猫、机器猫还是石虎

赵勇的收藏馆位于北市区花鸟市场,初入馆中,我们就被形状各异的石头吸引。为人谦和、性格开朗、快人快语的赵勇打开了话匣子,给记者一一讲解:这是土主、这是香炉、这是石虎,那是石臼、那是柱脚石……看得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徜徉馆内,一群像虎又像猫的石雕十分显眼。赵勇告诉记者,这些石雕就是人们常说的“瓦猫”,瓦猫其实不是猫,是石虎,这些石虎是瓦猫的灵感来源。这些石雕都是赵勇从红塔区、江川和通海的乡镇上“淘”回来的。“乡镇上的人们不懂这些石雕的价值,随意丢弃在家中。殊不知,它们都是清代的石雕作品。”赵勇说,“虎在传统文化中是权利和力量的象征,有镇宅辟邪的寓意,所以旧时,家家户户造房子时,都会在屋檐瓦片上放置石虎,而且家家都不一样。这也成了滇中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习俗。”仔细观察,这些石虎造型丰富多彩,表情各异,有的呆萌,有的温和,有的可爱,有的看上去像一只机器猫,有的则胖得像一只小猪,当真是稀奇古怪,别有一番自然情趣。赵勇说:“看着这些石虎,就可以想见当时云南劳动人民丰富的创造性。”

魁星文化

行至收藏馆里间,有一个被玻璃罩精心保护起来的石像。石像的主体是一个右手指向天上星宿、头戴大理国帽冠的魁星,左手放于腰间,脚踩鳌头,头上的星宿七星缺一,暗示下方的魁星就是真正的星君。赵勇说:“这叫魁星,是大理国风格,元代石造像。魁星最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它的脸上有一种慈悲的微笑,让人看着特别亲切。”说起这件石雕,赵勇还是从一位玉溪的收藏家手里买过来的。作为私人收藏,最开始持有人不肯转卖,后来看赵勇实在喜欢,几经洽谈,而且保证不再转卖,出于保护的目的,同时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魁星文化,就割爱了。赵勇介绍,在古代,魁星被文人墨客视为主管文运兴衰、官运起伏的神明,可谓是科举考试之神。古时候,几乎每个村寨都有魁星楼、魁星阁,由于科举制度是普通读书人改变阶层出身的唯一通道,所以各家各户都盼望子孙能够金榜题名,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魁星诞辰日,文人墨客都会去各地魁星楼、魁星阁礼拜魁星,以祈求魁星保佑科举顺利,功成名就。北城的高古楼以前曾供奉着魁星,现如今,小庙街的文星阁也还在供奉魁星。

留住儿时的回忆

在赵勇的收藏馆里,还有一件让他觉得十分精美的藏品,就是摆放在门口的一个长约1米、宽30厘米、高50厘米的石香炉。说起这个石香炉,赵勇滔滔不绝:“这个香炉是清代的,它每一面刻的图案都不相同,这面是‘八仙祝寿’,这面是‘喜鹊串梅’,这面是‘辈辈封侯’,这面则是捕鱼的场景。四个角上的四力士更是代表了滇南石雕艺术的巅峰。”仔细观察,四力士形态各异,比例匀称,分布在四个角上,支撑起了整个香炉的重量,体现了东方金刚力士的美。而每一面的图案,则是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对石雕的喜爱,以及童年纯真美好的记忆,让赵勇很自然地开始收藏石雕。说到这里,赵勇看着馆内的一对柱脚石陷入了回忆:“小时候,我奶奶总喜欢靠在柱脚石上吃饭,我们小孩子也总喜欢靠在上面磨来擦去,所以我一看见这些古老的石雕物件就感觉特别亲切,就想把它收藏起来,把儿时的回忆、情怀保留下来。”

收藏是一种责任

在赵勇看来,石雕对艺术和美的呈现非常直观与张扬,让他十分喜爱。收藏时间久了,赵勇发现,石雕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才是更应该让人关注的。石雕不仅记录了一个真真切切的时代,还承载着这个时代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艺术表现形式,让人们读懂了当时石雕匠人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赵勇说:“收藏石雕,是一种责任,也是对民间石雕的一种保护。”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老房子逐渐消失,而构建老房子的老物件也被拆得七零八落,失去了其本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就拿柱脚石来说,柱脚石形如灯笼,上雕如意头饰,寓意家里的日子像灯笼一样红红火火。但当它单独摆放后,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美好寓意。”赵勇说,“收藏意味着传承。收藏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石雕收藏保护起来,让我们这一代的回忆,让这些民间艺术能够传给下一代、下下一代看,让更多的人了解石雕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记者 蒋婵雯 实习生 刀嘉琪 文/图)

责任编辑:马新

(原标题:无标题文档)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