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普陀洛迦山:一座美誉蜚声中外的"海天佛国”的海洋岛屿型国家博览公园

2020-09-10 11:32 国家旅游地理 净兴

摘要:“海天佛国”,是对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洛迦山的美称。与“清凉佛国”的山西五台山、“仙山佛国”的四川峨眉山、“莲花佛国”的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素称海上佛国。

家旅游地理浙江舟山9月10日(文/净兴 报道“海天佛国”,是对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洛迦山的美称。与“清凉佛国”的山西五台山、“仙山佛国”的四川峨眉山、“莲花佛国”的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素称海上佛国。其以神奇、神圣、神秘驰誉海内外。普陀洛迦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享有“震旦第一佛国″的美誉,还被誉为海洋岛屿型国家博览公园。

普陀洛迦山是一座"海天”圣境经纬博览公园

普陀洛迦山(普陀洛迦原为一山之名,因为中国人习性好略,或称普陀或单呼洛迦,久之遂成为两个山了),地处神秘北纬30°线上,北纬29°58′3~30°02′3N,东经122°21′6~122°24′9E。行政区由普陀山、洛迦山、南山、小山洞、豁沙山、小洛迦山等小岛组成(即舟山群岛)。普陀山是 "海天佛国″。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观世音菩萨成道、修行之圣地,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是“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普陀山位于浙东海域的舟山群岛,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素有“浙东门户”之称;自古以来,普陀、珞珈融为一体,普陀山为舟山群岛的一个小岛,面积近十三平方公里,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山体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200米间,连绵起伏,整个山势如遨游东海之蛟龙,昂首欲腾。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同时也是著名的海岛风景旅游胜地。普陀山位于钱塘江口、舟山群岛东南部海域,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景区包括普陀山、洛迦山、朱家尖,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普陀山本岛12.5平方公里,最高峰佛顶山海拔292米。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丰富的海岛风光,古人称之为“海天佛国”、“人间第一清静境”。远望海中的珞迦山,是“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玳瑁。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观音端坐在普陀岩上,正与诸王大神讲经说法。这一虚无缥缈的仙境倒确有其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普陀山。  

洛迦文化:观音菩萨南印度道场。  普陀山,梵文 “Potalaka”普陀洛迦,传说是一座开满小白花的山。  普陀山是印度语的简称,具足称是普陀洛迦山、补怛罗迦、布怛落伽等,中国语叫做小白华山。到普陀,为那些在心中盛开的小白花,许下心愿,相信心诚则灵。 据《华严经》载:"于此地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其中“普陀洛迦”即为梵语“补坦洛迦”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普陀洛迦是光明、清净涵意,洛迦山位于普陀山东南约5.3公里处,传为观世音菩萨发迹、修行之圣地。《华严经》载:“于此地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观音大士赞》云:“南海海深幽绝处,碧钳嵯峨连水府。号名七宝洛迦山,自在观音于彼住……”。据民国《普陀洛迦新志》记载:“洛迦山,海中悬岛,在普陀山东南。凡朝山礼佛者必兼谒是山。”自古以来,普陀洛迦融为一体,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之说。后为使二岛分别,遂一称普陀山,一称洛迦山。船行莲花洋,远望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详地仰躺在烟波浩渺的莲花洋上,头、颈、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故有“海上大卧佛”之称。 由普陀山到洛迦山航程约40分钟。据传“须经过二十四个莲花浪方能得渡彼岸”。岛南、北有三处码头供香客渡航,并建有磐石磴道3000余米,名“洛迦山香道”。恰如“四十八愿塔”有联云:“寂灭道场常乐我静,洛迦胜境花木幽深。”登上洛迦山极目远眺,南望白沙、朱家尖怪石嶙峋,北眺淡浮数山,巅圆如釜,是为葫芦岛;西望普陀山,逶迤起伏,犹如蟠龙戏珠,山中殿角出没绿荫丛中,紫竹林、梵音洞、千步沙……尽收眼底。据说当年观音大士就是由此跨越莲花洋去普陀山开辟道场的。具《华严经》记载:文 殊菩萨点化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见五十三为善知识,其中第二十八位就是观音菩萨,在印度的南方有山“补怛洛迦”,观音菩萨就住在这里。补怛洛迦的位置是在 南印度之海中,有众宝所成,非常清净,全山都是花果树林,泉流池沼遍布全山。观音菩萨住在山中结跏趺坐,无数的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音菩萨宣讲大慈悲之 法。因此,娑婆世界的观音道场在南印度。观音菩萨的汉地道场。珞珈山,传说洛迦山是观世音菩萨发迹、修行之圣地,山上嘉木成荫,庵院鳞次栉比,有“不到洛迦山,就不算朝完普陀山”之说;洛迦灵山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船行莲花洋,远望洛迦山酷似一尊大佛安详地仰躺在烟波浩渺的莲花洋上,头、颈、胸、腹、足均分明可辨,故有“海上大卧佛 ”之称。洛迦灵山又为普陀十二景之一。《普陀山志》记载:五代时期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惠萼(又译慧锷、慧谔、慧萼),朝拜五台山普庵寺(静音寺),见 一观音圣像,庄严殊胜,心慕不已,就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天三夜。惠萼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 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惠萼捧观音大士像离舟登岸,其时岸边渔民听惠萼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 宅,让惠萼和尚供像安居,并将其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惠萼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因此,中国相信观音菩萨之道场在普陀山。普陀山原称洛伽山,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岛上的普济寺被敕赐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于是改称音陀山。普陀 洛迦是梵文的音译,实际上的意思是“美丽的小白花”。如此优美的词意,点出了普陀山如海上浮莲的引人入胜的景色。《西游记》中所述及的普陀岩、潮音洞、紫竹林、 洛迦崖等处现都一一可见。岛上众多的寺庙也都与观音菩萨有关,成为四大佛山中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与普陀山毗邻的洛迦山、朱家尖等小岛现在也成为普陀山游览区中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朱家尖上的沙滩远胜于千步沙,成为国内罕见的优良海水浴场。古人曾云:“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山。”山借海景,海衬山形,正是普陀山引人入胜的奥秘所在。

灵鹫文化,印度灵鹫山,坐落在恒河平原、比哈尔邦那兰陀和菩提伽耶之间,是印度佛教的圣地。灵鹫山山势奇特非凡,峰峦众多,周围都是一马平川,惟有此山以及跟前的几座小山挺拔而立。正峰峰顶矗立着一块岩石,形似鹫头,故名灵鹫山。因为这座山的正峰峰顶矗立着一块岩石,形似鹫头,故名灵鹫山。这里山上鹫鸟很多,故而得名。当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之后,与弟子来到这里,当地摩揭陀国国王曾请佛祖和众弟子到山峰附近的一座竹园中住宿这里群峰之间有一个椭圆形的谷地,是古印度摩揭陀国都城王舍城的遗址。印度灵鹫山.山顶上有一座古平台,是当年佛祖与诸弟子结集和讲经说法之地。相传,如来曾在这里讲过着名的《法华经》,如今这里只剩下了一块光秃秃的基石。通往平台的崎岖山路上还建有一座石桥,桥头立有"灵山桥"石碑。山坡旁石窟很多,都是当年众僧居处修行所在。山顶还有一座白塔,塔前石香炉上刻有中文"灵山"二字。中国晋朝高僧法显和唐朝高僧玄奘都曾云游到此。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写灵鹫山的景色时写道:"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此山却是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居住近五十年,修行、讲法和集结弟子的地方。灵鹫山与中国佛教地名还有一段渊源。普济寺灵鹫峰。"灵山″与普济寺灵鹭山麓。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鹭峰南麓。普济寺又名前寺,坐落于灵鹫山麓。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 .到了唐代,普陀山正式成为观音圣地,号称佛选名山。当时日本高僧惠萼高僧,从山西五台山起运观音像,从宁波下海,准备把她请到日本。中途在现在的普陀山阳面出现了铁莲绕舟的现象,他们认为是菩萨不愿意东去,所以就把观音菩萨放到了当时的梅岑山,就是现在的普陀山。从那时开始,普陀山就正式成为中国的观音圣地。后来历经五朝,就是唐、宋、元、明、清,所以叫“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观音圣地最初在南印度海岛普陀珞珈山,华严金刚中说善财童子南巡,参访了南海普陀珞珈山观自在菩萨。历代以来,普陀山的观音信仰是一个世界观音信仰的核心。普济寺后门靠山的地方有一座峰就叫灵鹫焚峰,也叫灵鹫石,普济寺背山面海,因位于普陀前山,又俗称前寺。普陀山也有一个法华洞,老方丈妙善长老就在法华洞里闭关。所以天造地设,就有这样一种因缘,隔了多少年,自然就走到了一起。故此非常有法缘,有亲缘。 

 海天文化:普陀洛迦山是孤悬海上的岛屿,被誉为"海上仙山″,是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距上海市仅150海里,离宁波市不足50海里。狭长的小岛,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面积仅12多平方公里,然而它却以海上佛国著称于世。普陀山是东海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南北狭长,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普陀山与九华山、峨嵋山、五台山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而且又以山、水二美著称的名山,海洋型岛屿景观,西有 莲花洋,群岛如千山浮海,石峰似莲花出水.东临东海, 空阔天边,自有"眸开千里旷,心静万缘空"的意境.峰峦 起伏,植被繁茂,构成"海岸千山秀"的自然生态景观。.普陀山这座海山,充分显示着海和山的大自然之美,山海相连,显得更加秀丽雄伟。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面 积十三平方公里。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地势西北高峻,东南平缓,它的最高峰白华顶海拔近三百米。普陀山的地势狭长,山体形似一条遒劲的苍龙横卧海中,山色青翠,水气升腾,面积近13平方公里。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山上金沙、奇石、洞壑、潮音、幻景浑然一体,形成山海兼胜、水天一色的独特景观。森林覆盖率达80%,古树,香花异草遍野,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更是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相融合的典范,普陀山山海相连,别具一格。岛上庙宇、梵宫、古刹星罗棋布,佛光圣火,晨钟暮鼓、梵音法号晨昏袅渺,不愧为一座“缥海云飞海上山,石林水府无尘寰”的海天佛国。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皆充满佛国神秘色彩。岛四周金沙绵亘、白浪环绕,渔帆竞发,青峰翠峦、银涛金沙环绕着大批古刹精舍,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普陀山沿岸之处,尚有十几处洞景奇观。潮音洞和梵音洞均是海浪冲烛成的海烛穴,传说是观音现身之处。潮音洞山崖高数十米,两个洞门如天窗,可俯视洞内怪石嶙峋。洞内海潮吞吐,声震如雷。梵音洞深数百米,洞内曲折,与海相通,浪石相激,如虎啸龙吟,令人惊心动魄。朝阳洞是观看海上日出之处,每当旭日东升于海上,其美景比之在众多名山之巅观看日出,更别具一番魅力与情趣,昔陀山南端的南天门,孤悬入海,由环龙桥跨海相接。这里巨石森罗,巉岩林立,有两巨石并立如门,故称南天门。巨石上刻有“砥柱南天”、“海岸孤绝处”、“海山大观”等题刻,字体苍劲有力,引人注目。普陀山是花岗岩体岛屿,久经风吹雨打和海浪冲蚀,形成不少奇岩怪石。如二龟听经、五十三参石、师石、磐陀石等。磐陀石凌空而立,有观之若悬、望之欲堕之感。上面题刻很多,其中有孙中山先生1916年所题“灵石”两字。另有一处称“观音跳”的巨大脚印,其实是巨岩之上的凹痕,传说观音从落迦山跳入普陀山时留下的脚印。普陀山以海景取胜,游人观海、弄潮、游泳都直奔东部的千步沙、百步沙和金沙,这里的沙滩坦阔,色泽如金,是得天独厚的沙滩浴场。明代屠隆有诗《千步金沙》曰:“黄如金屑软如苔,曾步空王宝筏来。九品池中铺作地,只疑赤足踏莲台。”在沙滩上观潮,则心随浪高,情似波涌,只见白浪滔天,“潮来忽作雪山倾”。远望大海无边,水天一色,帆影片片,岛屿点点……海水、海滩、海潮、海浪、海凤、海涛,构成了普陀山特有的海景。特别在盛夏季节,来到这座大海环抱中的小岛上避暑的游客蜂涌而至。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生)、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和九月十九日(观音涅槃)三天,佛弟子及香客成群结队,来到山上庙寺中参与举行隆重的观音法会。一年四季,普陀山上游人不绝。

树木文化: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全世界仅此一棵树,长在中国普陀庙,专人日夜保护,堪称“国宝”!这棵树就是普陀鹅耳枥,生长在浙江普陀寺庙内,曾经全世界就仅此一棵,现在也是独一无二的普陀鹅耳枥。早在50年代之前,还有很多人在普陀山附近看到普陀鹅耳枥这种树,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需要砍伐树木,结果就导致了普陀鹅耳枥差点灭绝的事件。直到1932年,林学家郑万钧鉴定这棵生长在普陀寺庙内的普陀鹅耳枥,世界唯一的普陀鹅耳枥,在其他地方再也没有见过相同的树木了。直到现代,林学家们的技术发展迅速,人们已经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培植出更多的普陀鹅耳枥,但是全部采用的母本都是来自普陀寺庙内的这棵鹅耳枥。所以现在大家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普陀鹅耳枥树,它们的出处都是来自这棵母树。足以可见这普陀鹅耳枥的珍贵之处,现在政府已经在周围设置了栏杆,禁止游客触摸者,并且还派了专门的树木保养工作人员,日夜保护着,其地位也堪称“国宝”。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政府这样做是大材小用不就是一棵树吗?有必要这样大动干戈,但是一想到这是全世界唯一的一棵普陀鹅耳枥母树,再一想它的价值就不会奇怪,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了。要知道普陀鹅耳枥,它的繁殖率非常低,每次开花时,雄花和雌花的授粉率也极低,很难孕育出一颗种子来,而且总和落地之后也难以发芽,非常容易出现腐烂事件,所以,现在依旧靠人工技术才能够繁殖培育普陀鹅耳枥,不然的话这种树早就灭绝了。最后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在生活当中有见到过这种普陀鹅耳枥吗?如果有的话,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与各位花友一同来探讨一下,这种普陀鹅耳枥的其他有趣特征。普陀山古树名木中最多的是香樟树,普济寺前伫立着五株已有250年以上树龄的香樟,被人们称为普陀山上的“五老樟”。在普陀山,香樟树是很普通的一种树,栈道两边,片片紫竹豁然映入眼帘,绿油油的竹叶与紫薇薇的竹竿,浑然天成一片林海,在阳光照射下疏影婆娑,婀娜多姿,它们以自己飘逸的身姿,高雅的情怀,扎根于山石的缝隙中,日日夜夜守护着这方圣洁的宝地。传说中,紫竹是观音的化身,紫竹林是观音修行仙居的地方行在其间,聆听深处飘来的深沉、悠缓、庄严,夹杂着淡淡的沧桑、悲壮的袅袅佛音,心中充满了安宁、吉祥和宽畅。

 景观文化:普陀十二景,或险峻、或幽幻、或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不少名胜古迹,都与观音结下了不解之缘,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本文以普陀八景为例, 普陀山以山兼海,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其风景点数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其中最有名的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声、朝阳涌日。 莲洋午渡。  “莲洋午渡”的“莲洋”指的是莲花洋,处于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连普沈水道。当你乘轮船或快艇离开著名渔港沈家门,便进入碧波浩淼的莲花洋,但见水天相连,山岳潜形,船只劈开千倾琉璃,梵宇点点,海潮蒸腾,山岛时隐时现,仿佛漂浮在云雾缥缈之中。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此景即为“莲洋午渡”。旅客可以在航船上安详地放眼莲花洋上的美景,看着洋上的朵朵莲花,也许会萌发起一种即将登上佛教圣地的清穆心情。    莲洋佳景,千古传颂,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屠隆赋咏“普陀十二景”,题此为《莲洋午渡》,诗云:波上芙蓉尽著花,香船荡桨渡轻沙。珠林只在琉璃界,半壁红光见海霞。 短姑圣迹。    进了普陀正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短姑古迹”在海岸牌坊南下,是一长约百米、宽8米的条石道头,道头两侧散布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矶石。这些矶石经风化水蚀,被磨去了棱角,显得浑圆实朴。矶石苍苔斑驳,却镌刻分明,其中最大一块石头上面撰写了“短姑古迹”四字,旁边的石头上还有“乐土”、“世外桃源”、“慈航普渡”、“求生好人”等题刻。    相传元末明初,有姑嫂两人发心多年,远涉重洋,来山朝圣,千辛万苦,抵达本岛。适逢小姑天葵来潮,其嫂短(埋怨)之,以为小姑身体不洁,不宜礼佛,便留姑在船,独自前去朝拜。晌午潮水上涨,船只漂离埠头,小姑既饿又慌,无可奈何。忽见一老媪,一手提饭篮一手将一些小石子撒入水中,石子瞬息变大,露出水面。老媪足踏石子上船,放下饭菜,就不见人影。其嫂进香归来,听说此事,以为神异,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据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菩萨所为,忙不迭又进山到面前叩拜会了。——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埋怨)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西侧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菩萨上舟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加上岩石上所镌的古迹石刻——遂被称作‘短姑圣迹”。  “短姑道头”原是一处天然石埠,为朝山进香舟楫唯一停靠处,并在道头高悬一灯,光照彻夜,往来船舶,喜称“佛灯”。1983年以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在道头西侧建成了万吨级客运码头,短姑道头结束了津渡的使命,成为人们游览怀古的胜迹。 梅湾春晓:    梅湾春晓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的山湾为梅湾,又呼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又多好养梅怡性。每当早春季节,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映衬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之为“海上罗浮”。每当天阳无风时日,伫立西山巅;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若在月夜,则疏枝淡月,岛礁腾胧,幽香扑鼻,更为令人陶醉。 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说的是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     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莲池夜月:    “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种植莲花,即称“莲花池”。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季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     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家称极乐世界为“莲邦”,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观世音菩萨就是普渡众生往生莲邦的“莲花部主”。  法华灵洞:    法华灵洞奇特景观,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余处:有的狭隘低迫,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古洞潮声:    潮音洞口朝大海,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冲入洞内。为洞壁所激。浪花飞溅,直冲洞顶天窗之上,高达10米,势若闪电,声如惊雷。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朝山香客往往会看到观音大士现身的灵异现象。潮音洞的海潮音也不必尽是梵音。一位当代诗人这样写道:静坐在礁石上,聆听潮音洞的喧哗和低吟,每个音符都是大海律动的生命,喜怒哀乐,在浪的长弦弹奏,辉煌地上升。静听,随潮音紧紧包裹,眼睛就分外透明,心灵就与大海共鸣。香客在潮音洞听完潮音之后,一般都要前往梵音洞瞻仰观音大士的慈容。据说在梵音洞观佛阁往洞中凝望,虔诚的人会看到观音现世的圣相。但是每个人看到的都不相同,即使一人所见,也常常会不断变幻。 朝阳涌日:    在普陀山见日出,以朝阳洞为先。如果说,色相复杂的海水引发我们对复杂尘世的苦涩联想,那么,在朝阳洞看日出,就会心随境迁,全然是另一种澄明的心境。清晨四五点钟,海东一道红云飞起。旭日如盘光临大千,洪涛万派,晓星几点,这个时刻,大概是天地间最澄净透明的时刻了吧?阳光乍起,心神随之爽朗;曙色初开,眼界为之宽广。虽说人生行处都应该感觉幸福快乐,但是,玉宇澄清,旷朗无尘的世界才是最最耐人寻味,最最引人沉醉的。旷朗无尘的琉璃世界,对应心中超凡脱俗的空明寂静,此时此刻,正好飞来一声悠长的梵钟。穿过林表而与低沉的潮声相与应答,便觉得普陀日出,虽无泰山日出的帝王气象,却也是人世间难得一见的大禅境,真个是:万里烟霞空色相,一天云气荡心胸;玉宇澄清无海岸,举首从容看日红。

4,海洋文化:普陀山的得天独厚之处,海上日出、浪击危岩、潮涌金沙等奇特景观。海天景观。普陀山属海洋型岛屿景观,西有莲花洋,群岛如千山浮海,石峰似莲花出水。东临东海,空阔天边,自有“眸开千里旷,心静万缘空”的意境。峰峦起伏,植被繁茂,构成“海岸千山秀”的景观。海火奇观。每当春夏之夜,海面上涛声石绝,一排排波浪闪闪发光,仿佛点燃无数神灯。浪涛涌上沙滩,又像数不清的夜明珠在地上飞滚跳跃,给夜最增添异彩,令人眼花缭乱。人称此为“海火”,又称“玻璃世界”。海上卧佛。距普陀山东南约5.3公里,总面积为0.36平方公里的洛迦山岛,远看似一尊大佛安详地躺在莲花洋上,其头、颈、胸、腹、脚各部位均清晰可辩,被称为“海上卧佛”,属世界地貌罕见的自然美景观。沙岙底色。蓝色的海洋,金色的沙滩,构成了一幅天然图画。岛东有著名的金沙、百步沙、千步沙,长达数里,广约184公顷,被古人誉为“黄如金屑软如苔”。登高极目。全部佛顶山是普陀最高的山,海拔292米。乘上缆车,徐徐上升。岛上起伏的山岚被树木所覆盖,郁郁葱葱。秋日登高望远,舟山群岛尽收眼底。海面如镜,碧波万顷。渔船如织,海岛如画,犹如镶嵌在碧波中的宝石。进了山门,穿过狭小的巷道来到寺院。145间殿堂楼阁隐没在翠竹一岩林中,观音殿中132尊的观音像各具形态,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岛上盘陀石更使人称奇。上下两石相迭而成,高达3米,宽近7米。顶面平坦。几经风雨侵袭,万劫不得动摇。“盘陀石”三字据说是明朝抗倭名将侯继高所书。“二龟听法”更是奇观。石高2.7米,寛6米,体积40立方米。石成菱形,石与石相连处仅几平方米,凌空孤歭,大自然的造化,鬼斧神工,真叫人拍手叫绝. 

普陀洛迦山是一座地标“佛国”文化博览公园

据《华严经》中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落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又说:“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花果树林皆遍满,泉林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就是说,观音菩萨的居住地在补怛洛迦山(今补怛洛迦山位于南印度秣罗矩吒国的南方海滨,秣剌耶山之东。《华严经》里说观音菩萨:“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佛顶首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二十五),《大方广佛华严经善财参观自在菩萨章》(第二十八参),《大悲经》则专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其他经中说者甚多。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坛经》中曾说:“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华严宗中的观音信仰、智顗大师《观音玄义》。《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华严经》载:“于此地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其中“普陀洛迦”即为梵语“补坦洛迦”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很早,普陀洛迦是一体。历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普陀山。《华严经》68卷中记 载,稗瑟胝罗居士指示善财云:“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伽山,彼有菩萨名观世音自在。”又云:“海上有山多圣贤,聚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香遍满,众流池 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汝应往问诸功德,彼当示汝大方便。”善财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渐至此山:“见其山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翡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伽跌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云:“一时佛在补怛洛迦山,观世音宫殿,宝庄严道场中,坐宝师子 座……”经文中的“补怛洛迦”及现称的“普陀洛迦”等都是梵语的音译(potalaka),汉语意为“美丽的小白华(花)”。《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也明确指出,观音的宫殿在“补怛洛迦山”,而且是一处“宝庄严道场。自两晋之际观音信仰东传中土后,在亚洲大乘佛教信仰圈中,观音是最为著名的菩萨。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的地方),此山位于印度南方,而且紧临海滨,甚至已伸进海中。在此山的“西面岩谷之中,泉流萦映,树林蓊郁,香草柔软,右旋布地。据说当年秦始皇驾临浙江宁波,站在山上远望普陀山时,发现那里仙气缭绕,如蓬莱仙境一般,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在浙江民间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结缘四海,每逢佛诞和节假日,普陀山更是人声鼎沸,因为世人皆知。由此可见,  普陀,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怛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自元朝以来,惯称它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普陀山久负“海天佛国”,“观音道场”之盛名。山中梵宇林立,风貌绝佳,历来都是佛子参学,游人观光的必到之所。远至公元280年的西晋太康年间,就有远道朝山者不顾风波之恶,惊涛之险,梯山万里,扶老携幼而至。早在唐代的时候,普陀山已成为国际性的佛教圣地。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早寺庙建于858年,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惠萼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普陀山上到处可见青瓦白墙或琉璃彩顶的寺庙。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惠萼从五台山捧观音像归国,在普陀山遇风浪受阻,就将观音像供奉在一民宅之中,取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至此,慧萼大师为普陀山第一代宗师。这是岛上最早的佛寺,至今尚在潮音洞附近。自此传说普陀山是观音菩萨修身传经布道之地。宋宁宗在嘉定六年(公元1214年)御赐“圆通宝殿”额,指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的道场。自此历经各代,建成200余座寺庙、庵堂和茅蓬,僧侣多达千人,号称·五百丛林、三千僧众”,成为海上佛国名山。普陀山是世界闻名的观音道场、佛教圣地,其宗教活动可追溯于秦。至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促进了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形成,并迅速成为汉传佛教中心,传至东南亚及日、韩等国。至清末,全山已形成3大寺、88禅院、128茅蓬,僧众数干。“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逢僧”,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山上每逢佛事,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被世人称为“半个亚洲的信仰”。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洞”文化:洞穴。沿海岸有许多幽深的洞穴,潮音洞高数十米,梵音洞高约百米,海潮冲入洞中时声如虎啸龙吟,极其壮观,洞内岩石奇突,在光影作用下若隐若显,神秘莫测。如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各呈奇姿, 朝阳洞:    朝阳洞在普陀山几宝岭的尽头、延伸于海中的山崖上,因旭日东升,先映此洞,朝阳洞之名由此而来。洞外巨石参差,洞口直面东海,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在普陀山观日出,以朝阳洞为最,故有“朝阳涌日”之说。如果您在黎明时分到此游览,就会看到一轮旭日仿若忽从海底涌起,曙光万道,散射海水,景色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沿着绝壁筑有一排长廊,可以供游客欣赏日出。朝阳洞还是听潮音的好去处。在此处听潮,浪涛轰鸣而下,音浪好似千百种乐器交相迭奏,动人魂魄,激荡心胸。    现在的朝阳洞景区包括朝阳洞、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还附设有茶室、购物商场等。观日阁古色古香,又称朝阳阁,坐落在朝阳洞正上方,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濒临东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相当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设购物、休憩、观海三个大厅,专供游客使用。四壁陈列“三十二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有根雕佛像百余尊。朝阳洞左侧平台的摊霞亭又称朝阳亭,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也是观赏日出东海、夕阳霞飞的好地方。  潮音洞: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区内,距停车场仅200米。“潮音洞”这个名称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声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涛不绝,声如观音讲经,又如千僧诵经,妙响洗尘。 传说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印度僧人在潮音洞口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大士现身,授以七色宝石。从此,洞景被抹上神奇色彩,不断有信徒前来仿效。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圣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菩萨现身赐福,其中常有人在此跳海舍身,藉以往西方极乐世界,也曾有人在此燃指,以求菩萨灵验。到明代时明令禁止在此跳海舍身燃指,明万历年间在此建“莫捨(舍)身”亭以戒舍身燃指者;竖“禁止捨身燃指”碑于亭中,现在亭已毁坏,碑犹在。   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处旧名“甘露潭”,山民称“慧泉”,佛家信众常在此祈求圣水以疗眼疾。潮音洞右海湾另有一崖穴,其上岩壁裂隙,峻险峭狭,终年滴水,宛若仙姝,称“龙女洞”。离潮音洞不远处有礁石出没海涛间,叫做“善财礁”,传说是善财童子参拜观音的地方。 梵音洞:    梵音洞与潮音洞并称为“两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适宜听潮观海的两个地方。而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山壑中最享盛名一个。    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垒山。在青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中间嵌入一块巨岩,仿佛巨蚌衔珠。在普陀山众多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洞前架有石台,台上建有双层瞻圣阁,前可观海,后可望洞,相传为观音大士显圣处。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龙吟虎啸,是梵音洞观潮最佳处。普陀山的梵音洞。数百多年来,来普陀山的信众里,总有人描述曾经在这里看到观世音菩萨女性形象的化现。有人看见是白色的;有人看见是金色的;也有人分析这可能是洞里海浪的潮气和独特的光线环境所产生的幻影。善根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发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很久以前,甚至有朝圣的僧人跋涉千山万水来到普陀山的潮阴洞,将自己的手指放在火把上点燃,来礼敬供养观世音菩萨,后来很多人来此效仿燃指供佛,甚至跳下山崖失去了性命。为了杜绝这种过激的行为,明朝的一位地方官员在这里立了一块碑,禁止舍身燃指。。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梵音洞洞壁陡峭,石劈如门,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中飞挂一天然石桥,上建有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全山以三大寺为中心,各有大小石道连接儿十座寺庙庵堂。不少石道上刻有莲花国案,形成了全山很有特色的庙宇体系。加上古木参天,荫天蔽日,掩映寺庙,一片浓郁的佛教气氛。 

  “寺”文化 普济禅寺、法雨禅寺及慧济禅寺。普济寺与法雨寺、慧济寺,称为普陀山的三大禅。 普济寺。    普济禅寺又叫“前寺”,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称宝陀观音寺,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庄严巍峨,在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后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故名。慧济禅寺,是 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院。明万历、清康熙、清嘉庆所赐的三枚御印现就藏于慧济寺,是慧济禅寺的镇寺之宝。普济禅寺里有8大殿:圆通殿:主供正观音(男身观音)。文殊菩萨殿:主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主供普贤菩萨。大雄宝殿:主供阿弥陀佛、施迦牟尼佛、药师佛三世佛。地藏菩萨殿:主供地藏菩萨。普门殿:主供千手千眼观音。伽兰殿:主供伽兰菩萨。三洲感应殿:主供弥勒和韦陀菩萨。 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普济禅寺的主殿是大圆通殿,殿内宽敞无比,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建筑很奇特,“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故有“活大殿”之称。依山而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皇帝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故山以寺得名。普救寺前的放生池长满荷花,红色的鲤鱼在自由自在的畅游。寺门前人海似潮,空气中充满香火的气味。高大的一人合抱的香樟说明寺院的古老和沧桑。按规定每人只准带3支进敬香,虔诚的人们顶礼膜拜,口中念念有词,许愿寄托心中的希望。大雄宝殿、天王殿,烛光灿灿,香烟缭绕。观音菩萨,按梵音译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又称南无观音菩萨,观音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宝座上的观世音菩萨,女貌男身,相貌端庄而慈祥,手持净瓶杨柳,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 “阿尼托佛”坐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菩萨一起是阿尼陀佛的胁侍菩萨,誉为“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能施众生乐,济度生死岸”。观世音菩萨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王菩萨、称为佛教上的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是最勤奋、最精进、最不爱休息的千手千眼的观世音菩萨。普济禅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大圆通殿是全寺主殿,人称“活大殿”,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普济禅寺与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普济禅寺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后宋神宗于1080年将其改名为“宝陀观音寺”,专供观音菩萨,香火始盛。到南宋嘉定年间,御赐“圆通宝殿”匾额,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后来明初朱元璋实行海禁毁寺,直到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拨款重建,并赐额敕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使普济寺成为当时江南规模最大的寺院。又名“前寺”,“宝陀观音寺”,其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的主庙,占地三万七千多平方米,以普济寺为核心,有海印池、菩萨墙、文昌阁、多宝塔、百步沙、法华洞、仙人井、朝阳洞、朝阳阁等。历史: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后屡兴屡毁;清康熙八年荷兰殖民者入侵,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南巡时下诏重建寺庙,后又赐题额"普济群灵"。十年动乱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坏。1979年,重新修复。普济禅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灵鹫峰下。普济寺是供奉观音的主刹,香客云集,烟云缭绕,相传这里是观音修炼成佛的地方。普济寺地处半山腰,周围青松凝碧,万花吐丹,鸟语啁啾,环境幽静,步履其中,确有踏入仙源之感。在参天古木的遮掩下,庞大的庙宇群如天上云雾缥缈中的宫阙一般隐隐约约,遮遮掩掩,极尽诱人之魅力。圆通宝殿是全寺主殿,殿内宏大巍峨,人称“活大殿”。殿中供奉着“毗卢观音”,塑像姿形端重,神态自若,妙相庄严,观照自若。大殿两旁将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塑像,有人间的武将、宰相、帝王,这些被叫做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应)身。男女老少、圣凡人神诸像,栩栩如生,各具鲜明的个性。殿里香客云集,烟云缭绕。那些善男信女拜跪在观音面前,神情凝重,虔诚而敬畏,人人头顶三炷香,虔诚参拜,各祷所愿 。是岛上最大的佛寺。原来观世音菩萨不是只有一种形象,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化现成不同的形象来普度众生,这就叫随机化现。这是唐朝留下的壁画,上面描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化现官吏的身份,向四众弘传《法华经》。这幅壁画描述的是观世音菩萨以婆罗门现身说法的场景。婆罗门是古代印度高贵的姓氏,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所以大家看到观世音菩萨眼眶深陷,鼻梁高起,坐在束腰座上,挥手说法,而在这些化身中最为我们中国信众熟悉的就是妇女的形象。清朝康熙、雍正皇帝先后拨款重修,规模宏大,有200余间殿宇,黄墙琉瓦,气象非凡。寺内大圆通殿为观音正殿,内供的观音塑像及周围32座观音化身,均为1981年重塑。相传观音在印度是一男性,蓄有须发。佛教传入我国以后,观音逐渐变为女性,而且“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俨然是一位绝色美女,使她更富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形象。寺外古木葱茏,有莲花池、永寿桥、八角亭、御碑亭,颇有瑶池仙境之意境。普济寺。在大殿两旁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塑像,有人间的武将、宰相、帝王,这些被叫做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化身。原来观世音菩萨不是只有一种形象,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化现成不同的形象来普度众生,这是唐朝留下的壁画,上面描述的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化现官吏的身份,向四众弘传《法华经》。这幅壁画描述的是观世音菩萨以婆罗门现身说法的场景。婆罗门是古代印度高贵的姓氏,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所以大家看到观世音菩萨眼眶深陷,鼻梁高起,坐在束腰座上,挥手说法,而在这些化身中最为我们中国信众熟悉的就是妇女的形象。 法雨禅寺: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坐落于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法雨寺创建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兴修大殿,并赐“天花法雨”匾额,故得今名。寺内九龙殿(又称圆通殿)殿顶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此外,寺内龙风柏、古银杏、连理罗汉送的等珍贵古木,以及二十四孝图、云龙游海天等石刻栏板,都是普陀山独一无二的稀有之物。法雨禅寺里有7大殿:天王殿:正门主供弥勒佛,反面主供韦陀菩萨、 玉佛殿:主供白玉释迦牟尼佛。圆通殿:主供观世音菩。千手观音殿:主供千手观世音菩。大雄宝殿:主供佛祖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三世菩。西方三圣殿:主供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大势至菩。关公殿:主供关公。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法雨寺寺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建筑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院山门,匾额表蓝底金字,上题“天花华雨”四字。寺门往西是影壁,原是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唵嘛呢叭”,意即神力不可思议,十年动乱中被毁。1987年,在这里建立了九龙壁一座,宽12米,高9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龙飞舞,栩栩如生。法雨寺九龙殿内还悬挂着巨大的经幡,上面写着《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文中写道:如若我们遇到灾难,心灵痛苦时,一心诵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便能得到他的帮助,摆脱危难,所以这句名号的咏颂之声千年不绝。    法雨寺山门前有一段香道,称“玉堂街”。之所以叫“街”,是由于过去香道两旁寺院众多,且山上岩珍石奇,珠玑琳琅,沿途罗陈,宛若街市。这条玉堂街如一条金丝线,将洪筏房、法华洞、仟人井、朝阳洞、悦岭庵、大乘庵、香林庵、雨华庵、杨枝庵、法雨寺等风景点珍珠似地串了起来。沿街而行,还可望千涉金沙的银涛,西赏烟墩,前望象王诸峰的翠霭,一路映山带海,绵延起伏,翠波银涛。应接不暇。古人颂此路:“竹内鸣泉传飞语,松间群路露金强。山到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此路原为沙路,行走不便。明万历年间,法雨寺僧人如珂募石彻成石板路,如珂字玉堂,后人为纪念他,以其字“玉堂”名路。法雨寺也为三大寺之一。始建于明代,自康熙皇帝赐“天花法雨,匾额后,改名为法雨寺。因地处普陀后山,俗称后寺。后寺的建筑规模和华丽程度,都足以与前寺媲美。寺内九龙殿,是从南京明朝故宫中拆迁而建。殿宇顶穹呈拱圆形,顶盖正中盘有苍龙,下悬珠球,周围雕有九条蟠龙,称为“九龙盘拱”,是国内殿宇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慧济禅寺:    由法雨寺到慧济寺需要经过香云路,全程有石级1088层,约二华里。清光绪三十年,由慧济寺住持文正,东监院庆禅募资砌石而成,路旁又设铁栏杆。一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沁人心脾。    慧济寺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坐落于海拔283米普陀山佛顶山上,又名“菩萨顶”。慧济禅寺,位于佛顶山上的慧济禅寺,是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院。明万历、清康熙、清嘉庆所赐的三枚御印现就藏于慧济寺,是慧济禅寺的镇寺之宝。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均在一条平行线上,颇具浙东园林建筑风格。慧济禅寺里有3大殿:天王殿:正门主供弥勒佛,反面主供韦陀菩萨。大雄宝殿:主供佛祖释迦牟尼、“不二法门”观音殿:正面供养观世音菩萨正像;反面供养一尊白玉送子观音,据传很是灵验。该寺因地制宜,布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条平行线上,显示了设计者利用地形设计的高超技巧和智慧。颇有浙东园林建筑风味,为其他禅林所少见。全寺建筑别具一格,依山就势,横向排列,殿堂宽敞壮丽,整座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以幽静称绝。大雄宝殿是整个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庙,屋顶全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阳光下映出万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的奇景,煞是壮观。  慧济寺(佛顶山)缅甸僧人带来耳枥树…… 大雄宝殿供佛陀、阿难、迦……左殿观音殿(供注生娘娘)。……普济寺,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俗称前寺,位于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白华顶的灵鹫峰南麓,创建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后屡兴屡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时下诏重建寺庙,后又赐题额“普济群灵”。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全寺有六进殿堂,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慧济寺位于海拔291.3米的佛顶山上,佛顶山又名“菩萨顶”,是普陀山最高处,因处佛顶山中间谷地,俗称佛顶山寺,为普陀山第三大寺。寺院深藏高岗林屏之中,清幽绝耸,走出山门不远,便可观幽奇诸峰,飘渺群岛,四周鸟语花香,令人恍若置身天国。寺院主要殿堂布局在一条水平线上,显示了设计者利用地形设计的高超技巧和智慧。植物学家钟观光1930年于后门左侧发现“鹅耳枥”一株,定名“普陀鹅耳枥”,为世界珍稀树种。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深山藏古寺”,在此不进山门,不见殿宇。全寺有四殿、七宫、六楼,布局幽深而奇特,大雄宝殿、藏经楼和大悲阁都横列山崖之前。寺东山巅上有天灯塔,为普陀山最高点,海拔291.3米,登上塔顶,环顾东海碧波万顷,群岛散布,海天一色,令人心胸开阔。

 “宝”文化:普陀山三宝: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  多宝塔:又称宝佛塔,俗名太子塔。位于普济寺内海印池南端。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还在塔旁建造了太子塔院。现为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和浙江省唯一的元代石塔。位列普陀山镇山三宝之一。    宝佛塔为五层方塔,高18米,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全由太湖石砌成。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形成现在的造型。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气韵古雅,尤其是第三层四周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小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其独特的宝匣印式造型为全国罕见。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石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石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四周栏下雕有四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雨天水从龙口流溢,如龙垂涎。    清晨时分,日出海上,站在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和百步沙海滩的澎湃潮响,两声互相应和,激荡心胸,令人神清不已,故得“宝塔闻钟”之美名。    塔院内还有诸多古迹、题刻,康有为到普陀山时曾在塔院内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四字。在宝塔内还曾发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聊城御史傅光宅所撰、余姚俞近旸所书的《普陀山太子塔下藏零牙志》。 杨枝观音碑:    杨枝禅院位于清凉冈下,紧邻法雨寺,内存有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的“杨枝观音碑”。此碑为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根据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绘杨枝观音像拓本所刻。阎立本为唐初著名画家,传世作品极少,至于佛像仅此一帖,可谓稀世珍宝。数百年来,杨枝禅院几经兴废,但观音碑依然保留完好,被誉为镇山之宝。    此观音碑高2.34米、宽1.2米,上刻唐代仕女形象的观世音菩萨,珠冠锦袍、宝相庄严,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胸跣足,端庄慈祥。菩萨手中的净水瓶和杨柳枝,原本是普洒法雨、弘扬佛法的意思,后来演变为多种含义。人们认为,杨柳枝可以消灾除病,净瓶中的甘露随杨柳枝洒遍大千世界,暗喻着慈悲的观音用净水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碑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句。    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和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300多年来,殿宇几经废兴,但因为收到珍视,此碑得以幸存。 九龙藻井:    九龙藻井现存于普陀山法雨寺大圆通殿,即九龙殿顶部。九条木雕金龙栩栩如生,气势不凡,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根重柱昂首舞爪而下,古朴典雅,不仅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艺术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藻井在古建筑中起到装饰作用,有着重要的功能。一般来看,大的佛殿中主体佛像部位都要做藻井,这样显得佛像更加庄严。古人对藻井制作大为讲究。一般都用木材,采取木结构的方式做出方形、圆形、八角形,以不同层次向上凸出,每一层的边沿处都做出斗拱,而普陀山九龙藻井的斗拱做成木构建筑的真实式样,做得极其精细,斗拱承托梁枋,再支撑拱顶,最中心部位的垂莲柱为二龙戏珠,图案极为丰富。    其实,普陀山除了法雨寺九龙殿筑有九龙藻井外,普济寺、慧济寺等大的寺庵主殿顶部都筑有藻井,但规格没有法雨寺九龙殿高。据传,法雨寺九龙殿竟是明故宫的九龙殿整体搬迁到普陀山的,九龙藻井原是放在朱元璋金銮宝殿之中的,所以,这个藻井的规格自然要比别的寺院藻井高了。

  “石”文化:普陀山,岩石。岛上奇石遍布,呈现千姿百态,为一般岩峦所罕见。著名的有:磐陀石、二龟听法石、云扶石、海天佛国石、紫竹石等二十余处。正如宋代诗人王安石所谓:“缥渺云飞海上山,石林水府隔尘寰”。磐陀石、二龟听法石、心字石、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 磐陀石:    在普陀山梅岭峰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台上,有一对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磐陀石位于九子寺西北角200米处谷口岩,有一块约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传是金地藏入九华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禅修时留下的圣迹。后人称此“打坐石”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摩崖石刻。    上下石衔接处间隙如线,似连似断,好像上石悬空挂在下石之上。“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是对磐陀石最形象的描绘。相传有人牵线割过两石交接之处,由此证明二石并未相接,但今人有尝试者却都没有成功过。(还有一说为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时,上石就会漂浮而起,用一根很细的丝线便可以横割而过。)    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可容30人在上游玩嬉戏。石上凿有石阶,可随梯而上到石顶。石上“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是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此外还有“金刚宝石”、“灵通”、“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题刻。    傍晚时分登顶游览,环眺山海,还可欣赏“磐陀夕照”的壮丽景观。关于磐陀石还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又和这里的“金刚宝石”形意酷似。古时更有不少朝山的妇女登此石时,拿着自带的金属钱板在石上磨光,带回家去佩挂在儿孙身上,藉以“壮胆”、“祛灾”。  心字石: 在普陀山,你可以听到许多佛与蛇斗法的传说故事。从梅岑峰下的梅福庵出来,沿山间小径拾阶而下,至西天门东南,有一空阔地带,几株芙蓉树正在这秋日里把枝头的花朵尽情地绽放,探视前面的坡下,有一巨大的“心”字,刻于一斜坡的巨石上,这便是普陀山有名的“心字石”。    据悉,这一心字石广约300余平方米,圆浑平滑,满山的绿荫中,惟有这里寸草不生。一个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的红色“心”字刻于石上。这字的红色、石的褐色以及山的绿色组成这普陀山一道亮丽的风景,引游人纷纷驻足。这心字可谓是“心怀博大”,那中心的一点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心”字可容近百人打坐,当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了。奇怪的是,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此字是刻于何时以及出于何人手笔,只是听说在清代之前,此摹刻就已存在了。    在离心字石右上方约5米的峪谷间有圆柱装石块平于坡势向外伸展,隐现于草莽荆芥丛中。其形酷如蛇头,嘴角眼睛轮廓分明,细细分辨,似乎还有筋络隆起在脖颈间,一如静候在此捕食的模样。距此石不远处的西天门石阙西侧又有一石,形肖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青蛙,翘首向蛇,其坦然自若的神态使人不由的想起那则“佛试蛇心”的传说故事。传说有一蟒蛇精经观音菩萨指点而得道。一天,观音菩萨在蛇背上放上一只蛤蟆,以试蛇心,可那蟒蛇寂然不动,丝毫没有伤害蛤蟆之意……。 二龟听法石:此石位于磐陀石西,五十三参石下端的岩崖上。有两石酷似海龟,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似有等候之意;另一龟顺石而上,昂首延颈,筋膜尽露,一副着急相。两龟的形态极为传神,令游人叹为观止。相传两龟受龙王之命前来探听观音菩萨说法,只因听得入了 迷,忘了归期,遂化身为石。也有传说,两龟原为一雌一雄,因尘缘未绝,在听法时眉来眼去,顾盼传情,所以被罚作石龟,给修行不诚者作戒。前者传得奇,后者传得妙,各有千秋。清人何辰生在诗中说:“见说磐陀若地灵,普门曾此坐谈经。二龟何事翻成石,想是当年不解听。”这是对两龟的又一种说法。    在二龟听法石上端有五十三参石,大者侧立百尺,小者相累若卵,纵横拱峙,参差错列,不仅生态各异,而且移步变形,令人有望而生岌岌可危之感。随着晨昏晴雨的交替和晓雾暮霭的变幻,这群奇谲的山岩,也会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色相。元代书画家赵孟颍《游补陀》诗云:“涧草岩花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寰。”普陀山多奇石,而五十三参石是普陀山奇石最荟萃之处。“

“水”文化:普陀山。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处旧名“甘露潭”,山民称“慧泉”,佛家信众常在此祈求圣水以疗眼疾。 据说明正德年间,皇太后遣使取此池水治疗眼疾,得以康复,遂改名为“光明池”。潮音洞旁还有一小洞,名善财龙女洞,相传是观音身边的善财、龙女所居之处。

“音”文化。用心倾听、体会自然界各种声音,风声、雨声、人声、朝圣祈祷声、各种喧嚣声、各种宁静声、树叶声、鸟儿声、海水声、清净声,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太虚法师说,心地清净皆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曰:"…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观佛阁下海潮翻滚,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龙吟虎啸,日夜不绝。因此,梵音洞又与潮音洞并称为“两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适宜听潮观海的两个地方。“梵音古洞”、“梵音嘹亮”。  梵音洞历来为普陀山的重要景观。梵音洞与潮音洞南北相对,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称为“两洞潮音”。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青鼓垒插入普陀洋,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潮声撼洞,昼夜轰响,宛如擂鼓,故又称“惊鼓擂”。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岩斧劈,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习称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历来被人们叹为神奇的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据1924年《观音菩萨本迹感应颂》中 《普陀指南》:梵音洞前度有缘,清朝盛叔型,随母亲朝普陀山。起初闻说大士现身之事,笑而不信。后来在梵音洞,忽见洞内石壁显现白色,就像涂的白粉一样,一会儿明显地变成人的形状。五官清晰,头落发,衣白腰细,是比丘尼像。此像开始在洞内,后来出到洞口,看得更加清晰。于是感叹观音大士不可思议,跪地叩头。其母亲所见与叔型一样。而同时拜叩求见的其他人,则所见各不相同。

“竹”文化::紫竹林。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发源地不肯去观音院不远的山坡上,生长着成片罕见的紫竹林。只在南海普陀,才会有这种珍贵稀奇的紫竹。观音菩萨带着善财童子和小龙女就住在紫竹林中。

殿”文化:铜殿 圆通庵内“正法明如来铜殿”,又叫圆通大殿,它集五台山显通寺铜殿、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铜殿、普陀山法雨寺玉佛殿的精华于一身,自成一款。铜殿门额上“正法明如来铜殿”这七个字由本山已故方丈妙善大师题写,重檐铜匾上的“普明照世”为原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乔石的手迹。殿内供奉的正法明如来像是由整块的缅甸玉石雕刻而成,玉质温润、光荣洁白,为普陀一宝。

     “像”文化:南海观音:南海观音坐落于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  观音像顶现弥陀,脚踩莲花,通体鎏金,左手托法轮,右手施无畏印。总高33米,遥望大海,俯瞰众生,神态飘逸,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令人心生敬畏 。妙相庄严,双目慈祥,体现了观世音菩萨“慧眼视众生,弘誓深如海之法身”。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成为“海天佛国”普陀山的地标。佛像采用新型仿金铜精铸,成为 “海天佛国”普陀山的地标。普陀标志为南海观音大铜像。坐落在双峰山南端的观音跳山岗上的观音(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像高33米,端坐的观音像高18米莲台高2米,基座13米。·重70多吨。登上基座放眼望去,山势随峰而起,苍松翠竹,秀林葱郁,气顺和畅,海面碧波荡漾,正是:“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间。”基座下面的长廊上有黑色的大理石雕刻的图画画面。东有“鉴真东渡”,西有“玄奘西游”。事迹感人,精神可嘉,为佛法所感。“南海观音”铜像,置身天地之间,立足山水之上,面对峻极的山峰,辽阔的海域,如蚁的人群,浩瀚的苍穹,静观着野马排云般的浊浪,笑迎狂风飞沙扑面袭来,这巨人挺直了腰身,敞开了胸怀,体味着上苍无边无际的壮阔,感受着人间无穷无尽的滋味。世音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能“观察”到“世上”的一切“音信”。据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以大慈大悲为德行。所谓“大慈大悲”有佛门的特定含义:“慈”,是爱护众生,给予众生以欢乐;“悲”,是怜悯众生,为他们祛除各种苦难。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始建于1996年,1997年农历六月竣工,观音立像工程浩大,实为普陀开山以来之空前大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南海观音”题词,1997年9月29日举行开光大典。

"塔″文化:"普陀山现存最早的建筑——元代的多宝塔。普陀山多宝塔也称太子塔,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的普济寺东南,海印池附近,多宝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而定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筑物,它与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宫惟一存世的宫殿建筑九龙殿、杨枝庵中根据初唐著名大画家阎立本绘的观音画像刻成的杨枝观音碑和佛顶山上稀世物种鹅耳枥树,合称为“普陀四宝”。建于元朝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层,有台无檐,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层四面各镂古佛一尊,瑞容妙丽,尤以观世音圣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每层挑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底层基座平台较宽,挑台面栏柱刻有护法神狮及莲花,四周栏下雕有龙首20个,张口作吐水状,造形生动。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极具元代建筑风格。此塔系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遂将塔建成,并在塔旁建造太子塔院。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多宝塔为典型的元代建筑工艺,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属普陀山三宝之一,康有为曾在塔院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4字。每到清晨,附近普济寺等古刹传来钟声,更增幽静,这就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的“宝塔闻钟”胜景。该塔,系宣让王施钞千锭,命高僧孚中购太湖石建造,故又名“太子塔”。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重修,1919年再次修理。四面五层,高18米。塔下基座高大,围绕栏杆,雕刻佛、菩萨和供养人像,并饰螭首,形象生动。其上还有基座和须弥座。塔身三重,底层用四根蟠龙石柱。塔壁雕出佛龛和佛像,木兼柱上刻题记。塔顶作宝箧印经塔的形状,四角出山花蕉叶。塔刹呈仰莲宝瓶。是浙江已发现的元代石塔中最为精美者。

 “节”文化 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   (每年11月)舟山三大旅游节庆之一,以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文化、打造文化名山为内涵的佛教旅游盛会。期间有大型法会、佛教音乐会、众信朝圣、莲花灯会、文化研讨会、佛教文化旅游品展览会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海内外观音弟子、佛教信徒、香客游客聚缘“佛国”。    中国普陀山南海观音文化节是以普陀山深厚的观音文化底蕴为依托,以“弘扬观音精神,传播观音文化”为理念,致力于打造普陀山文化名山的盛会佳节。每逢金秋时节,尽情领略佛国文化千姿百态的无穷魅力:可以在妙相庄严佛像前体会缭绕香烟氤氲的神秘;可以传心灯,植心愿,亲身体验佛事法会的虔诚肃穆和宗教文化感化人心的力量;还有动人心弦的佛教音乐会、恢弘壮观的朝拜法会、充满睿智的讲经说法、博览天下的佛教文化艺术展览……即时,所有的一切都将汇成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典呈现在您的面前,让您在一段不长的时间里对宗教文化、普陀山文化、观音文化有个深深的感受。 普陀山观音香会节:    (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又称“普陀山三大香会期”,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生日、得道、出家三大香会。此时普陀盛况空前,从普济寺的中门到佛顶山,香客如涌;从法雨寺的九龙殿到千级石阶的香云山径,信徒礼膜参拜,一步一跪拾级而上,虔诚之至,令人感动。1997年农历九月廿九,南海观音露天铜像建成,此日乌云密布,妙善大和尚宣布铜像开光时,刹那间天门洞开,阳光普照,令海内外信徒无不倾服。    普陀山观音香会节起源于观音应化诞生或成道等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海内外佛门弟子,不论远近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参加法会。十八日晚、十九日凌晨达到高潮,上万信众摩肩接踵,三步一拜齐登佛顶山,场面蔚为壮观。全山彻夜灯烛辉煌,讲经诵佛之声通宵达旦,呈现出佛国盛会庄严虔诚的节庆氛围。   “普陀山之春”旅游节:   (每年3月)“之春”是融群众娱乐、游客参与为一体的互动性大型旅游娱乐文化活动。于1990年首创,每年举办一届。其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声乐、舞蹈、戏剧、书画、摄影、灯谜、幸运抽奖、佛国茶道、旅游义工活动等,是普陀山继观音文化节、香会节之后的又一旅游盛会。    普陀山之春旅游节以“生态旅游,人文体验,游客互动,百姓同乐”为宗旨,在每年阳春三月举办。通过精心演绎,力争展现旅游节庆的群众参与性和游客互动性,体验佛国静谧宗教氛围的同时,让节庆的激情和奔放真正融入旅途中。活力四射的民俗文化,在清净佛地体验难得一见的民风激情;别具一格的素食文化烹饪比赛,领略中华美食林中素食文化这朵奇葩的别样风采;修炼身心意志的“佛国朝圣五十三参”,有幸亲历善财童子参悟得道的漫漫历程。此外还有精彩纷呈的摄影大赛、沙滩游艺活动等一系列参与性、观赏性强的旅游节目。 

普陀洛迦山是一座鲜活“人文”浸泡博览公园 

  观音道场文化。普陀山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道场,静音寺观音祖庭。五台山静音寺。静音寺(普庵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下二十华里的护银沟村,静音寺始建于明朝,前身为护众庵,主供观音菩萨。如然和尚承实修实证之宗风,修整为十方常住,以便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相传始建于北魏北魏孝文帝时,初名静音寺,为五台山最早的寺院之一。在唐代时为专供接待来五台山巡礼求法僧人的普通院,在大历年间为五台山十大寺之一的法华寺的下院。根据《清凉山志》记,寺院曾为十方常住丛林,后“因无其人,数年歇响”,寺院规模逐渐缩小,名称也被改为“护众庵”,之后又有如然禅师重兴,恢复为临济宗十方丛林。唐使”来华,除朝贡礼仪人员、留学生外,使团中还有大量学问僧、请益僧来唐朝学习佛教文化,其中的佼佼者为空海、最澄、惠萼。根据史籍记载,惠萼是最澄的弟子,于会昌元年(841年)、会昌五年(845年)及大中八年(854年)三次入唐,他曾邀请齐安禅师的上首弟子义空禅师赴日弘法,此为日本禅宗之始。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日本籍高僧惠萼每次入唐均会朝拜五台山,巡礼圣迹。在大中十二年(858年)第三次朝台时,曾在普庵寺的前身——法华寺下院普通院得到一幅观音菩萨画像(一说为玉石观音雕像),欲请回日本供奉。他乘船从四明(今浙江宁波)出海过梅岑山(今普陀山)时,船被风浪所阻,不能前行。船主以为负载过重便卸下货物,但船仍不能动,惠萼认为观音菩萨“于海东机缘未熟”,遂奉观音像到梅岑山上的张姓渔民家中,船方得继续东归。而张姓渔民原本崇信佛教,又目睹圣像灵异,便舍宅为观音院,即“不肯去观音院”。自此,梅岑山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观音道场,它和邻近的小岛名称被改为佛教经典中记载的观音菩萨住处——“普陀珞珈山”。而惠萼因“不忍离圣像”,并未随船东归,留在山上“遂庐奉侍”,成为普陀山的开山祖师。故而,普庵寺作为“不肯去观音”的祖庭,与普陀山有着不解之缘,也为中国佛教留下一段优美动人的佳话。佛教圣地,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大士。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分别是观音菩萨诞辰、出家、得道三大香会期,全山人山人海,寺院香烟缭绕,一派海天佛国景象。普陀山是“观音显灵的道场”。到岛上朝拜的人群人山人海。信男信女不远万水千山,拿着香火抱着虔敬的心情拜佛许愿,以求平安。可见岛上香火之旺盛,观音之灵验。普陀山香火时期,有三大寺、八十八座庵堂、一百二十八个茅棚,僧尼有三千,看到的房子都是寺庙、人都是出家人佛教盛景。

 观音文化:普陀洛迦山,有大量的古刹梵宇、建筑、塑像、书画、诗文、音乐、碑文、石刻以及传统的观音香会、民间习俗、传说、景点名称等形成独特的观音文化。几乎岛上所有的山峰溶洞、溪涧泉潭,到处都充满了与观音有关的传说。相传是观世音菩萨在对面珞珈山修行圆通后,从那里一跃之普陀山时留下的脚印。从观音跳出来,左行就能到达南海观音,南海观音像的建造由来与妙善法师在去"不肯去观音院"。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菩萨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每逢佛事,屡现瑞相,信众求拜,灵验频显 。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普陀山这方钟灵毓秀之净土,积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观音大士结缘四海,有句俗语叫:“人人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观音信仰已被学者称为“半个世界的信仰。”观音菩萨"化现″现象。 普陀山短姑道头(天然船埠)"应化″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妇女,发愿要到普陀洛迦朝山礼佛。几年后,凑资雇船,相约小姑,远道航海渡莲洋来到普陀山。这一日,风和日丽,船泊道头,系好缆绳,准备上岸进香。可是,这时小姑正巧天葵来潮,如随嫂前支朝佛,身子不洁,有污佛堂,不胜愧疚,只得留大船中,托嫂子在菩萨面前代为进香了愿,其嫂逗而笑之,小姑更觉不好意思,怨自己无福亲礼菩萨。小姑在船上久等嫂子不来,时己正午,肚子也饿得咕咕直叫,就埋起怨来。这时,只见一位身着灰白衫裙,如村妇般的女子,手挽竹篮,向泊船处走来,对船上小姑娘招呼道:“姑娘饿了吧,你嫂子叫我将饭送来,快将缆绳拉拢些。”小姑见有人送来饭菜,顿时感到十分高兴,但此时正逢涨潮,一波上,一波下,很难将船靠拢埠头。那女子见她着急,就安慰说:“你不要着急,让我来设法。”于是弯腰随物拣起几块小石块,一块一块向浪水中抛去,然后一步一步踏着这些刚抛下的石块,走近小船,将竹篮提给小姑娘。小姑吃着,觉得从来也没尝到过这样香喷喷的饭菜,美滋滋地吃了个饱,并连声表示道谢。那女子说:“不用谢,你小小年纪,能随你嫂来朝山进香,这也难得。”说罢收拾起篮子,又踏着那些石块一步一步向岸边走去,刚巧来了一个浪头,把她的衫裙下摆打湿了一片。小姑觉得十分过意不去,却又见那女子回头向她含笑致意,逐渐隐没在绿树黄墙之中。不多一会,姑嫂回来了,笑着叫小姑快随她到岸上去吃饭。小姑娘说:“你不是已请人给我送来过饭吗?味道可好呢!其嫂愕然,听了小姑进述那位村妇送饭经过,甚为惊奇,于是立即上岸,直奔佛寺而去。圆通宝殿供奉慈祥庄丽的观世音菩萨,入殿后嫂子跪在佛像前三拜九叩,一心祝愿。细瞧着菩萨的面与小姑所讲的村妇一般。又忽然见到菩萨衣摆下端有一片湿漉漉的水渍,猛然领悟,这不是刚才送饭的那村妇?莫不是菩萨化身来安慰小姑吗?嫂子就恍然大悟,于是跪在佛像前叩头祈拜不已。观音菩萨"点化"现象。  "观音老母”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性格粗暴的男子,家中只有老母亲一人。但他对母亲毫不孝顺。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很多人都说观音菩萨经常会现身说法。他也去拜菩萨。但去普陀山后却怎样也没有遇到观音菩萨。他去请教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观音菩萨这几天不在山上,去你家乡了。你现在回家,就能看到菩萨了!”他听后很惊讶:“真的吗?我现在回去就能见到菩萨吗?但是,我没见过菩萨,菩萨长什么样子?我要怎么才能认出他呢?”老和尚回答:“要说菩萨的长相,我也不会形容,我只能告诉你他的穿着打扮。当你回家的时候,看见反穿衣服、倒穿鞋的人,那就是观音菩萨了!”男子见观音心切,飞快奔跑,到家时已是天黑,急促地敲门。“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屋内的母亲听到是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情急之下披反了棉袄,穿倒了鞋子,来给儿子开门。男子见如此情景,跪地抱头大哭,“娘,原来你才是我心中的菩萨。”观音菩萨"点应”现象。观音点应现象,往往在民间却把“灵山”、“灵界”、“灵魂”、“灵验”、“灵异”等具有佛学意蕴的词语,连在一起探讨与研究等社会现象,观音菩萨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是大慈大悲的化身,他本人早已成佛,只是为了安乐成熟众生,倒驾慈航,随缘应世,以三十二应身随处救度受苦众生,而所求皆应。观世音菩萨观世间一切音声,度世间一切苦厄,众生有求必应,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有一位叫杨信芳的女众,她写过一篇《记梦到印光大师》,讲述了她和大师之间的微妙因缘。民国时期,她在上海的一所中学读书,暂居在一位同学的家里。有一天晚会上,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她坐着一艘小船去普陀山拜见观音菩萨,当她刚到普陀山的小岛时,就看到观音菩萨在前面看着她,菩萨说:小姑娘,何必远处求法呢?大势至菩萨现在就在上海讲法呢,他就是印光法师,你赶快回去吧,大师离入灭还有四年的时间。这个梦做得非常清晰,她醒来自己还纳闷,平时自己也没有学佛,为什么突然却做了这样一个梦,她连佛教里的菩萨都不熟悉。于是第二天一醒来,她就去问他同学的母亲,因为那位母亲是一位在家居士。她问道:“大势至这位菩萨是谁呀”?母亲:“这位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持之一,也是西方三圣之一”她:“那印光法师是谁呀”?母亲:“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和尚”她:“那他现在是不是正在上海讲法呢”?母亲:“这个,具体不清楚”结果,等她们看到第二天的报纸时,一切都好像一场梦。果然大师正在上海举行护国息灾法会,因为这个梦太真实了,真实的让人不敢想象,于是小姑娘决定前去拜访大师,于是她们三个人一起来到法会举办的地方,请求皈依大师。观音菩萨"化现″现象。观自在菩萨于金刚宝石上结跏趺坐,无量菩萨皆坐宝石,恭敬围绕,而为宣说大慈悲法,令其摄受一切众生。《法华经》称这种本领为“方便之力”、“自在神力”,并列举了三十三种显相。《华严经》中则说观音菩萨的显化属于“大悲行门”,经中记述观音菩萨在补怛洛迦山金刚宝石上对善财童子说:“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摄取众生;或现色身摄取众生,或现种种不思议色净光明网摄取众生;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或为说法,或现神变,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为化现同类之形,与其共居而成熟之。”观音菩萨“灵异现象。孙中山先生曾亲眼目睹了一次灵异,并将其记录在了《游普陀志奇》中。有一次,孙中山先生因工作原因,视察军港,顺道游览普陀山,同行还有7、8人,到了普陀山时,太阳已经快下山了。他们一行来到慧济寺,就看到寺院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绵,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乎来迎客者。又见到有一大圆轮,盘旋极速。根本不知道驱动它的是什么力量。后来,孙中山先生问同行的人,他们都没看见。其实,从古代至近代,观世音菩萨在普陀山显灵的事情屡有发生,这些年最震撼的就当属普陀山观世。观音菩萨圣像“开光”现象。1997年在南海观音铜像开光法会上出现的奇异天象,据戒忍大师回忆,1997年的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即阳历10月30日的那一天,准备进行南海观音铜像开光。在24、25日之前一直在刮风下雨,如果这样的天气再继续下去,法会的客人就没办法如期到来,就会影响到开光法会的顺利进行。就在所有人都感到一筹莫展的时候,原本厚重的乌云竟然在一夜之间悄然退去。当天凌晨三点半,戒忍大师特意起身上殿察看天气,发现天上星光朗朗,他不禁松了一口气,看来天公作美,今天开光应该是没问题了。但是没有想到,开光之前,铺天盖地的乌云再度席卷天空,一场倾盆大雨似乎已不可避免。戒忍大师当即通知准备雨衣4000件,以备法会使用。4000件雨衣买好了,天空依旧乌云密布,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本来预定8点钟准时进行的开光,也因故延迟了15分钟。8点15分,开光法会正式开始。戒忍大师宣布:“南海观音圣像开光法会正式开始!”话音刚落,仿佛有一双无形的巨手在这一瞬间拨开了乌云,一束阳光透过云层直射下来.见此奇异天象,在场的人们纷纷跪倒,虔诚地顶礼膜拜。戒忍大师抬起头望向空中,他仿佛看到云中露出了观音菩萨像,就在空中俯视着法会上的众人,对当时出现的天象奇观,也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这种天象不是出现在那一天、那一刻,不是出现在普陀山,或者这样的佛教仪式不在那一天、那一刻举行,又或者开光的时间没有推迟,那么,人们还会赋予这种天象以神异色彩吗?这种天象奇观出现的时间是如此巧合,简直就像人工控制的一样。所以现场目睹的人无不欢欣鼓舞,同时自然而然地跟观音信仰、观音显灵联系在了一起。在此时此地,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在这样一个仪式当中,他怎么可能不把天象奇观跟观音信仰联系在一起呢?或许正是从古至今众口相传的各种灵异传说,给普陀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那神秘的小白花,对于普陀山来说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观音菩萨"法门"现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悲咒"出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普陀琉璃世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心咒: 唵 嘛尼贝美吽。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心咒: 唵 嘛呢咩吽些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罗尼心咒: 嗡  乏及喇  达尔嘛赫利 。

      遗迹文化:普陀洛迦山宗教活动可溯于秦,原始道教及仙人炼丹随处可觅。西天景区著名的奇石——磐陀石。在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台上,有一对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磐陀石位于九子寺西北角200米处谷口岩,有一块约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传是金地藏入九华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禅修时留下的圣迹。后人称此“打坐石”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摩崖石刻。据山志所载,唐大中十年(856)有印度僧人于潮音洞前亲睹观音示现,灵感始启。寺庙内外保留有不少珍贵文物,王安石、赵孟頫、董其昌、吴昌硕等名家石刻到处可见。潮音洞。 据传,唐宣宗大中元年(847)有(古印度)的天竺僧人,在潮音洞前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观音现身,授予他七色宝石。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关普陀山佛教的最早传说。

          皇家文化:历史上有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带着贵重礼品专程来普陀朝拜观音。明朝的万历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普济寺前的这座御碑亭就像我们开启尘封历史的钥匙。碑上所刻的御书记载了雍正年间修复普陀山的历史。在宋神宗下诏五十一年后,有一位僧人踏上了普陀山的土地。他站在海浪日月冲刷的礁石上,许久地凝望着大海,并给自己在宝陀寺的静修地取名为“海岸孤绝处”。他就是后来对普陀山影响深远的真歇和尚,他做了一个对整个普陀山极具意义的决定——易律为禅。他把普陀山的律宗改为禅宗。从此,拈花开示的禅宗在南海上微笑。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宋代皇帝宋神宗听了各位大臣对民间传闻的描述,就下诏书改建当时山上唯一的寺院“不肯去观音院”为“宝陀观音寺”,并且钦命此山专门供奉观音。从此,普陀山也成为朝廷钦定的观音道场。据《普陀山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十三位帝王、十九位皇后和亲王为普陀山赐金银、田地、经文等。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佛经,礼遇有加。正因为有了唐宋元明清的五朝恩宠,普陀山才有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明朝的皇家法雨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一法雨寺,也称“石寺” 法雨禅寺为普陀山第二大寺院,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初名“海潮寺”,万历三十四年...与普济寺及佛顶山上的慧济寺并称普陀山三寺. 、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赐“天花法雨”匾额,遂正式启用现名“法雨禅寺”。清康熙帝曾御赐“天华法雨”,因此得名“法雨禅寺”。法雨寺的山门。和前面的慧济寺一样,山门也冲东“甘露法雨”是佛经中的原文,指如来之教法譬之甘露之雨。(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二(大一二·三七一下)有:“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而在《妙法莲花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更有:“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派太监来山进香。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 1080年),钦差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韩(今朝鲜),遇风暴而望潮音洞叩祷,得以平安济渡。归国后,奏知宋朝皇帝,神宗即赐建“宝陀观音寺”。南宋绍兴 六年(公元1131年),宋高宗下令岛上渔民迁出,辟为“佛地净土”。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宋宁宗应主持德韶之请,赐宝陀观音寺圆通殿钱万 缗,御书“圆通宝殿”、“两道场”两额,由此钦定为观音道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皇帝南巡到了杭州,当时的镇海禅寺住持别庵性统前去面圣,请求复兴普陀山,信佛的康熙皇帝大手一挥,赐下大笔财宝,用来兴修普陀山各大寺院,又拆了南京明故宫,连同12 万张故宫琉璃瓦一同运送到了普陀山,普陀山那著名的九龙藻井。在观音像的上方,一条龙在中央,八条龙环八根重柱,昂首舞爪而下,气势不凡,就像在为菩萨护法,所以这个殿又叫九龙殿。据说这九条龙来自明代的皇宫,是康熙的赏赐。除了九龙藻井,康熙还派人把明故宫部分拆下来的砖瓦木材送到普陀山修建当时的普济寺和法雨寺。专门为我安了新家——九龙宝殿,专供观音佛像,又挥毫泼墨,写下“天华法雨”和“法雨禅寺”,刻成匾额,从此以后我的家有了另一个名字——“法雨禅寺”,如今,九龙殿是目前国内寺院建筑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一一"九龙藻井″。海天佛国普陀山上,也留有康熙帝的礼佛墨迹。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南巡到杭州,为给皇太后祝禧,遣派使者前往普陀山,并带去大批银两资财,谕令重新整修普济寺大殿,而且还手书“普济群灵”寺额,隆重颁赐。宋代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大圆通殿。普济寺。普陀山第一大寺,又名"前寺"。宋嘉定七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康熙三十八年赐额"普济群灵";到雍正年间已形成如今的普济寺。法雨寺观1音殿;慧济禅寺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圆通殿、大悲楼等。普济寺前的这座御碑亭就像我们开启尘封历史的钥匙。碑上所刻的御书记载了雍正年间修复普陀山的历史。据《普陀山志》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十三位帝王、十九位皇后和亲王为普陀山赐金银、田地、经文等。

名僧文化;普陀山开山祖宗师日本高僧释惠萼。日本籍高僧惠萼每次入唐均会朝拜五台山,巡礼圣迹。在大中十二年(858年)第三次朝台时,曾在普庵寺的前身——法华寺下院普通院得到一幅观音菩萨画像(一说为玉石观音雕像),欲请回日本供奉。他乘船从四明(今浙江宁波)出海过梅岑山(今普陀山)时,船被风浪所阻,不能前行。船主以为负载过重便卸下货物,但船仍不能动,惠萼认为观音菩萨“于海东机缘未熟”,遂奉观音像到梅岑山上的张姓渔民家中,船方得继续东归。而张姓渔民原本崇信佛教,又目睹圣像灵异,便舍宅为观音院,即“不肯去观音院”。自此,梅岑山逐渐成为闻名遐迩的观音道场,它和邻近的小岛名称被改为佛教经典中记载的观音菩萨住处——“普陀珞珈山”。而惠萼因“不忍离圣像”,并未随船东归,留在山上“遂庐奉侍”,成为普陀山的开山祖师。故而,普庵寺作为“不肯去观音”的祖庭,与普陀山有着不解之缘,也为中国佛教留下一段优美动人的佳话从此中国的观音菩萨道场便形成了,五台岭头也成为观音菩萨之祖庭。 净宗十三祖印光法师。方丈院为全寺最高处,二层檐楼房一排共27间,分隔为五个院。中间七间过去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法师的方丈室,现已改为纪念室。印光法师最重要的弘法和闭关之地却是在此普陀山法雨寺。光绪八年(1882),初,于湖北竹溪莲花寺充照客时,得读《龙舒净土经》残本,悟其精妙,一以净土为归。光绪十二年(1886),前往北京红螺山资福寺专修净土宗三年。光绪十六年(1890),至北京龙泉寺为寺家“行堂”(为僧众盛饭菜的僧人)。光绪十七年(1891),住北京圆广寺。光绪十九年(1893),应入京请藏经的化闻和尚之邀,赴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居藏经楼,主理藏经,专心念佛、阅藏。光绪二十三年(1897),受请为法雨寺僧众开讲《弥陀便蒙钞》一座,并与虚云和尚会晤于法雨寺。此后,于法雨寺珠宝殿侧闭关两期六年,终日不出房门,由人送饭食诵经念佛,而学行倍进。印光法师所著的文钞中有其本人撰写的《普陀山法雨寺募修天王殿及鼓楼疏》,开篇印光法师写道“普陀名山,乃大士示迹之胜地;法雨禅寺,实国民祈福之道场。”印光法师在法雨寺多次闭关研究佛经,在法雨寺生活前后长达三十七年。出关后,他仍然住在藏经楼,默默无声,埋头钻研佛教义理,造诣很深。他深居简出,韬光隐迹,终清一世,不与别人往来,亦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名字。上海高鹤年居士来法雨寺吊唁化闻和尚时,晤印公大师于丈室。次晨,大师对高居士开示净宗念佛法要,居士见大师寮房中衣单淡薄,“外无长物,叹为清净僧宝”。由于印光大师一生不愿应酬,一心向佛,故著述甚丰,遗著有《印光法师文钞》四卷、续编《文钞》二卷、《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民国十一年(1922)陶在东县长请印公修《普陀志》,印公允其请,编篡《普陀洛迦新志》;后来又修订五台、峨眉、九华等三山寺;继之,又重刊《十要》增编《五经》。从民国七年(1918)至十八年(1929)间,印公因为印经、流通佛书,倡导念佛法门,经常从普陀往来于上海,都是暂住在上海太平寺(上海太平寺是普陀山三圣堂的下院)。因为其所著文章受到了上海高鹤年居士引荐刊登在上海《佛学丛报》,署名常惭,其文字般若,引起广大读者的感叹。此后,印光文选重新排印于中华书局,题目《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共四册(其中为普陀山各寺院所作的记、序、疏等就有30多篇)。由于读了印公文章之缘起,而羡慕印公的道德,渴望拜访印公之善男信女日益增多,或跋山涉水,或请求皈依,书来信往,乞赐法名,接受印公依教奉行,持斋念佛,精修净业,而往生西方净土之士,亦难以枚举。由于印公故,来普陀山法雨寺向他问道的人络绎不绝,有数万人在他的影响下皈依佛教。民国十九年(1930),印公受苏州穿心街报国寺住持真达和尚之请赴报国寺闭关,后弘化社亦由上海迁到寺内。民国二十六年(1937),再随真达和尚移住灵岩,指导创办灵岩净土宗第二念佛道场,至二十九年(1940)农历十一月初四日五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坐化,享年80岁,僧腊六十载,其舍利子分置各寺,被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弘一法师。从1922年开始,弘一法师几次给一位住在法雨寺的印光法师写信,希望他能收自己为徒,都被印光法师婉言谢绝了。印光说:“弘一本来就是转世的菩萨,做菩萨的师父,怎么能够草率呢。”那时,弘一难免觉得心头一凉,但他深信以印光大师的为人一定会收他为徒的。就在第二年的阿弥陀佛圣诞日那天,天还没有亮,弘一就起床了。他在佛前发了这样一个愿:“今晨发愿,礼请当代印光大师为师,收我为徒,请我佛慈悲,关照于我,满足我毕生的心愿,弟子愿以香断臂,以表诚心,请佛祖悲悯。”祈祷完以后,他就把香火放在左手臂的内侧,燃臂供佛。1924年,弘一法师经过三次写信恳求后,终于来到普陀山法雨寺,成为了印光法师的弟子。弘一法师在法雨寺,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印光房内,体察一代大师的生活。七天后,离开了普陀山。在法雨寺正山门外的“天花法雨”四个大字,就是弘一拜离老师时挥毫留下的字迹。禅宗泰斗虚云和尚.据印光大师在法雨寺讲《弥陀便蒙钞》之确切年月,乃光绪二十三年夏,适值禅宗泰斗虚云和尚行脚云游至南海普陀朝礼观音菩萨道场,就此因缘二位高僧以宿世愿力得以相遇。一位是净土宗的祖师,一位是禅宗的祖师,二位的相逢有其不可思议处。关于二位高僧的相逢,印光大师在其文钞中未曾述及。而虚云和尚在《壬辰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廿一日讲于印光大师生西十二周年纪念》中云:“回忆我第一次与印光老法师相见,是光绪廿年在普陀山,那时是化闻和尚请他在前寺讲《阿弥陀经》。”又在《印光大师画传序》中云:“清光绪二十年,余在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敦请印光大师讲经,得与识面。”据虚云和尚的回忆,似乎是在光绪二十年与印光大师相识,并且是在普陀山前寺之普济寺讲经。但又据《虚云年谱》云:“光绪二十年甲午五十五岁,仍在翠峰茅蓬研究经教。”又云:“光绪二十一年乙未五十六岁,扬州高旻寺住持月朗到九华。称今年高旻有朱施主法事,连旧日四七,共打十二个七。赤山法老人已回寺,仰诸位护持常住,都请回山。将届期,众推予先下山。至大通荻港后,又沿江行,遇水涨,欲渡。舟子索钱六枚,予不名一钱。舟人迳鼓棹去。又行,忽失足堕水。浮沉一昼夜,流至采石矶附近,渔者网得之。唤宝积寺僧认之,僧固赤山同住者。惊曰:‘此德清师也。’畀至寺,救苏。时六月二十八日也。然口鼻大小便诸孔流血。居数日,迳赴高旻。知事僧见容瘁,问:‘有病否。’

曰:‘无。’乃谒月朗和尚,询山中事后,即请代职。予不允。又不言堕水事,只求在堂中打七。高旻家风严峻,如请职事拒不就者,视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予顺受不语。而病益加剧,血流不止,且小便滴精,以死为待。在禅堂中昼夜精勤,澄清一念,不知身是何物。经二十余日,众病顿愈。旋采石矶住持德岸送衣物来供,见容光焕发,大欣慰。乃举予堕水事告众,皆钦叹。禅堂内职不令予轮值,得便修行,从此万念顿息。工夫‘落堂’,昼夜如一,行动如飞。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香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鸣三板耳!翌日,询问香灯及西单,果然。予知是境,不以为异。至腊月八七第三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自念出家漂泊数十年,于黄河茅棚,被个俗汉一问,不知水是甚么?若果当时踏翻锅灶,看文吉有何言语?此次若不堕水大病,若不遇顺摄、逆摄,知识教化,几乎错过一生,那有今朝。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烫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又云:“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五十七岁夏,至镇江金山寺过戒期,大定老和尚留住过冬。光绪二十三年丁酉五十八岁,由金山往朝狼山,礼大势至菩萨回。被道明和尚请到扬州,助理重宁寺。四月,通智法师在焦山讲《楞严经》,听众千人。命予讲偏座,讲经毕,别众下山。予以生而无母,未见慈容,仅于在家时睹真仪耳!每思之,辄觉心痛。夙愿往阿育王寺礼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亲,遂往宁波。”以如上明文可证明,虚老之“光绪二十年”,盖老人记忆之误耳!原以光绪二十年时,虚老仍在九华翠峰茅蓬研习经教。直到光绪二十三年,虚老才至宁波阿育王寺礼佛燃指,其在寺中拜舍利,延留甚久,其至普陀亦当在是年。虚老之《礼舍利塔偈》云:药王夙世自焚身,奉献如来授记因;三善觅来何所德,假名一指叙功勋。虚云和尚至普陀山之事,有诗为证。如《普陀山奇峰宿雨二首》云:峭壁奇峰一抹烟,淡云微雨浸遥天;隔林石涧添幽咽,似答山僧不二禅。西风飒飒雨蒙蒙,室冷禅枯意自同;蓦地一声来枕畔。闲情吹落万山中。又如《普陀佛顶山》云:倚杖闲看落日斜,回光万道斗奇花;天孙应是无聊赖,织就云章衬晚霞。春花秋月不关情,夕照翻疑梦里惊;赤白青黄描写尽。天孙纵巧织难成。虚老离普陀隔年后,又作《寄普陀法雨经楼印光法师》诗云:“愧无健笔写青天,底事由来记不全;况值秋风惊晚树,料应寒月伴枯禅。挑灯夜拥生公榻。对座时谈寂子篇;遥忆普陀经隔岁,黄花开遍宝楼前。”普陀山頁歇和尚。在宋神宗下诏五十一年后,有一位僧人踏上了普陀山的土地。他站在海浪日月冲刷的礁石上,许久地凝望着大海,并给自己在宝陀寺的静修地取名为“海岸孤绝处”。他就是后来对普陀山影响深远的真歇和尚,他做了一个对整个普陀山极具意义的决定——易律为禅。他把普陀山的律宗改为禅宗。从此,拈花开示的禅宗在南海上微笑。后来,全山七百户渔民被迁走。正是真歇清了使作为观世音菩萨道场的普陀山,不再有以捕杀为业的人,只有青烟梵音和过着清修生活的僧众,在晨钟暮鼓和海浪涛声中,追求着′同登彼岸的理想。普陀山第十五代宗师(住持)、当代著名高僧(禅师)妙善心慈。俗家姓吴,名敬亭,出家后法名心慈,字妙善,江苏省如皋县人,公元一九○九年~清光宣统元年己酉岁六月三十日出生。妙善兄弟四人,他年最幼,三岁时父亲病故,赖慈母肩挑手锄,抚养四个儿子成人。妙善幼读私塾,十六岁时到商店做学徒,此与他的志趣不合,深感苦恼。成年之后,感於世事无常,人生多苦,而萌生出家的念头。乃於一九三二年(民国二十一年),投入丹阳县地藏寺,礼寂宽和尚为师落发出家,同年到扬州天宁寺受具足戒,时年二十四岁。妙善圆戒后,到扬州高旻寺参学,依来果禅师参究向上一著,他戒行精严,参学精进,深受来果老禅师青睐,翌年由清众任衣钵,再进库房任副寺。过了两年,又到常州天宁寺参学,亦先进禅堂参禅,越年升任堂主,再任后堂。一九三八年妙善三十岁,到浙东行脚,先后於杭州灵隐寺、宁波阿育王寺参访。在外参访时生了病,回高 寺挂搭养病。他的病时发时愈,前后迁延数年,耗费医药费颇巨,来果老禅师慈悲,全部为他承担下来。老禅师并为妙善传法授记,传他为临济正宗四十七世传人。先后参学于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杭州灵隐寺、宁波阿育王寺等十方丛林,蒙禅宗泰斗来果法师器重,成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七世传人。1941年,出任江南名刹扬州高旻寺方丈。1942年,妙善奉来果老禅师之命,出任高旻寺住持,到1944年因病辞位,离开了高旻寺到普陀山韬光隐修,前后闭关于法华洞侧性茅蓬和妙峰庵,专研天台教观,对台宗巨著《摩诃止观》尤有心得。渡海到普陀山洪筏禅院闭关。他在禅院闭关五年,衣食全仗圆照法师成就。1949年又在普陀山妙莲茅蓬闭关,在关中研究天台教观,於《摩诃止观》尤有心得。他在茅蓬中又闭关三年,时序已到了1950年,这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推行新政策,寺院教堂所有的土地都被徵收,出家人都要参加工作,才能分配到口粮。1952年,受请代理法雨寺住持,领众清修,生产自救。1956年募资重修法雨寺,殿堂一新。1960年随普陀山107位僧众下放浙江余姚芦山寺,种桃务农,饱经风霜。 1979年,妙善法师重返普陀山,被公推为全山住持。二十年来,妙善法师呕心沥血,奠定了"人事统一调配,经济统一核算,修建统一筹划"的"三统一"管理体制,修复了三大寺、二十余座庵院茅蓬,创办了普陀山佛教颐养堂、普陀山佛学院、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及《普陀山佛教》杂志、《正法研究》学术年刊,接办了普陀山文物馆,倡修了《普陀洛迦山志》,创建了南海观音铜像、普济医院、正法明如来铜殿及洛迦山妙湛塔、法雨寺九龙壁等一大批弘法利生机构和人文景观。他还出资重修了杭州天目山普照寺和如皋观音净院,发起了普陀山宝陀讲寺、普门万佛宝塔两大工程,谱写了"南海净土"的壮丽蓝图,开创了僧才济济、寺刹辉煌的大好局面,为佛教事业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1952年,妙善受宗教部门指定,代理法雨寺代方丈,这时他年四十四岁,领导著法雨寺常住全体耕作,生产自给。1956年,妙善法师目睹法雨寺殿堂陈旧,发愿予以修缮。他领众募化,积得一笔资金,重修殿堂僧寮,使法雨寺面目一新。1960年,普陀山全山一百零七位出家人,被集体下放到浙江馀姚县的芦山农场,要他们在农场开垦,劳动生产。事实上就是全体被赶出寺庙,集体还俗。在这一百多人中,以代理法雨寺方丈的妙善地位较高,由他领著这些人在山上垦地耕作,种植果树,这样的生活渡了近二十年。先后修复了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慧济禅寺,及二十多座庵院茅蓬。1989年,高龄八十的妙善老和尚,在全山常住推请之下晋任全山方丈,于农历九月十九日,隆重的举行了方丈晋山升座典礼及法会。举世无双普陀山南海观音 ,主体为一尊高33米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像,气魄宏大,雕制精巧,世所罕见,系近妙善法师主持修建。妙善主持下 普陀山先后新建了 40座寺庙。

 名人(诗文)文化:历代有不少名人和大德,也纷纷前来朝礼。陆游,赵孟頫,屠隆,文征明,张岱,董其昌,康有为,虚谷,虚云,弘一,太虚,竹禅,都在普陀山居住过。他们瞻圣参学之余,流连于普陀的山水佳胜,写下了许多绝妙的诗词题刻,留下了珍贵的书画墨宝,佛教名山因为有了历代名人的名墨为之润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明代一些保卫海疆的抗倭名将,如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侯继高,以及清代康熙年间的镇海总兵蓝理也在戎马征战之暇,顶礼普陀观音。他们陶醉于海天佛国的壮丽景色之中,更加激发起保家卫国的英勇斗志。普陀山许多著名景点的题刻,就出自于这些爱国将领的手笔,秀丽的山水因此而平添几分雄壮的英雄气色。普陀山也留下过外国政要的足迹,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一些著名的海外巨商以及知名人士,也都会在繁忙的国事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抽空来普陀山,在山环海抱的梵呗声中放松一下心情,调整一下节奏。

普陀洛迦山是一座感知“体验”生态博览公园

普陀洛迦山“生态”,不仅是“自然生态”,而是更富有中国地域特色、中国文化底蕴的名片式“佛教生态”:即"思想"(信仰)生态″、"文化生态"、"心灵生态″。“佛教生态”:佛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修心。 佛教是一种信仰,佛教是一座思想高地和心灵家园古时封建帝王拜佛求安祈福,百姓乞求上天赐福,求菩萨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佛国香火不断,声名显赫。今天中华复兴,祖国繁荣昌盛,建设和谐社会。祈求观音菩萨保佑,万民康泰,丰衣足食,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文化气息;你还可以漫步金色沙滩,游戏于湛蓝海水之中;你也可以品紫涛盛宴,大快朵颐美味的海鲜;你也可以租艘游艇,体验一把乘风破浪追万里的豪迈之情……三大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及慧济禅寺,令人驻足观望、超尘脱俗、渐近禅境、乐不思蜀的还有自然景观和庙宇相结合的西天景区,尤其是紫竹林风景区,包括紫竹林禅院、不肯去观音院、南海观音立佛等六个风景点,海天佛国的普陀山,要用虔诚的心去欣赏她的美,感悟她的真和善。 佛教是一种文化,普陀山汇集了这么多的寺院庙宇,亭塔阙坊,古桥香道,碑刻石雕,并集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书法以及文学于一身,尤其是有这么多的庙宇集中在一起,专供观音。岛上的一切人文景观不仅与自然景观相交融,而且紧紧地围绕着观音信仰而设置,这在全国旅游风景区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与各寺庙、庵院、茅蓬相连的莲花香道,是明清以来较完整的海天佛国观音文化景观体系,这是一处风格统一、融于自然、很有特色、价值很高的自然文化遗产。”佛教是一种修心。《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二七) 参观自在菩萨

(梵 Avalokiteshvara,又称观世音菩萨),善财至补怛洛迦山,参诣观自在菩萨,菩萨为其解说“大悲行法门”。善财拜访五十参,听从文殊师利菩萨开示,恭敬"善知识″。所谓"善知识",有自然界、社会界等静态、动态"善知识"。静态"善知识|,如寺庙经书、法器、碑文、书法楹联、诗词、壁画、山门及其建筑等;动态"善知识",借久(比丘、比丘尼)佛弟子、香客信众、乞丐等。“半轮淡水照禅心,几缕残阳载客梦。在这浓郁的神的氛围下,我独独企图寻求另一个隔世的沉静。也许,这夜色下的普陀山,一定会被深蓝的水天所拥抱,然后,让我举着夜行者的孤灯,缓缓的前进。遥远而又接近的地方,传来了浪打山崖的回声,静好如笙歌。让我在这无欲的心境下,去体会,去探索……此时如果有从云中挤出来的月光,让她去抚慰偶尔惊醒的鸟鸣。海天佛国终究是神仙的山,人的“道”场。让我们都去许下一个美好的心愿,让一朵朵莲花绽放在每个人的心中。盛夏时节,白天最热平均温度不超过摄氏二十九度,入夜清风习习,凉爽宜人,但7、8、月时有台风;入秋以后是观日出东海的好处所;隆冬季节,也是风和日暖,最寒时月平均气温不低于摄氏四度,少见冰雪。堪称冬暖夏凉,四季草木长青。智宗法师对前来普陀山探访者如是说,普陀洛迦是光明是清净的意思。因为这个山上风光非常美,很多人到了这个山上,心旷神怡,心地为之一焜,于是自信的光明显现了,心里特别欢喜,所以到了这里,我们称之为心里也是普陀洛迦,也光明,也清净。到了普陀洛迦,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就应该学习观世音菩萨。当你体会到这种种的声音之后,你才是真正地来到了普陀洛迦。你心里清净的时候,你就在普陀洛迦山,哪都是普陀洛迦山。你心里慈悲的时候,你就是别人的观世音菩萨。你心里清净的时候,你就在普陀洛迦山,哪都是普陀洛迦山。你心里慈悲的时候,你就是别人的观世音菩萨。由此可见,中国化四大菩萨,其中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均为中国化″的在家菩萨修行修为而至果位,而惟有地藏菩萨是一位出家菩萨。有一位智者曾这样说,痛苦的根本不是来自于外部世界的无常变幻,而是源于我们内心对于世界不真实的认识和各种欲望。这也是∴观″生活哲学意蕴诠释与人生真谛开悟启迪。不仅是佛弟子如此,而且包括信众及社会大众也亦如此。

作者简介:净兴,又名昌兴。近年来,积极倡导、提出"中国弥陀学"、"中国观音学″、"中国势至学″、"中国佛陀学"、"中国文殊学"、"中国普贤学"、"中国弥勒学"、庐山"东林学"、五台山"东台学″概念,从事五台山学及其文化、峨眉山学及其文化等及佛教人物思想等方面研究,先后在中国文化观察网、国智网、中国文化观察网、中国文化复兴网、佛教在线、国家旅游地理(  庐山东林寺,一座穿越文化时空的传说故事浸润的千年古刹;五台山,一座穿越文化时空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集成“博物馆”(图、;峨眉山: 一座中国西部唯一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重遗产主题公园)、国家旅游地理网 、中华文化旅游网、华夏寺庙文化网、中国庐山网、中华禅院、传统文化网、中国传统文化网、传统中国网、佛学研究网、ZAKER新闻  、传统文化扎根网等网站发表20多篇佛学、佛法、佛教人物思想学术文章。

  参考资料

1,"佛国"维度:中国"观音学"与观音菩萨信仰"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作者: 纪宏 水扬 :华夏寺庙文化网2020-04-15 18:18

2.《"观音学"与观音信仰中国"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 净兴  佛教在线  2020年5月8日

3,《观音信仰"本土化、民间化、世俗化″》 纪宏 水扬  传统文化网  2020年5月6日

4,《中国"观音学″与"中国化″观音文化信仰蕴涵》  净兴   佛学研究网  2020年7月16日  

5,〈普陀山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 王文洪 林信康 朱锡君  中甚杭州市委竞枝  2005年第2期

6,普陀山风景区 百度百科

7,《佛教纪录片《千年菩提路》25普陀洛迦》佚名    佛心公益  018-06-10

8,网上研究资料被釆用,一并鸣谢!

9,普陀洛迦山图片均为来自网络,仅供辅助阅读用,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 

(我国目前不少个人和公司机构利用法律空子,对网络图片转载敲诈勒索成风,故本文配图略)

责任编辑:马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