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地理视野

云南通海:赵城,一代忠厚名臣 家风激励后人(图)

2020-09-14 21:13 国家旅游地理 玉溪日报

摘要:赵氏家训 族谱中记录了赵城为官年月 通海文庙中的赵城塑像 立于路边的“清授头品顶戴翰林院编修赵城公故里”石标杆。

赵氏家训

族谱中记录了赵城为官年月

通海文庙中的赵城塑像

立于路边的“清授头品顶戴翰林院编修赵城公故里”石标杆。    

□记者  顾世丹  文/图 

赵城是通海历史上一位名宦,其学识渊博,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间以卓越的才干,先后任江南道御史、河南道御史、甘肃提刑按察使、通政使司左通政等职,并以忠厚的品行得到乾隆帝“忠厚笃敬”四字评语。

在家乡通海,赵城设馆教读,培养人才,并捐资修建万寿宫(今文化馆)于秀山之麓。如今来到他的故里,从遗存的石标杆和其后人的讲述中,依然能感受到他的优秀品质和传扬后世的家风遗训。

留任翰林院

通海秀山街道大树社区位于杞麓湖畔。路边,一根不知何时矗立在此的石标杆以其特有的方式告诉路人,如今整洁的大树社区曾是清代翰林院编修赵城的故里。

站在标杆前端详,“清授头品顶戴翰林院编修赵城公故里”的字样依稀可辨。当地人赵思雄是赵城的第8代孙,今年79岁,其居所就位于距离标杆不远的街巷间。寻迹而至,与他聊起祖辈,赵思雄转身从里屋拿出泛黄的家谱说道:“祖上赵城,字亘舆,是通海大树村人,后迁居县城南关外,就是如今的文庙街。年幼时,曾在秀山上读书。那时,祖上家境虽不富裕,但读书非常用功,并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考中了戊子科举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又考中乙未科进士。此后,他便离开了家乡,到外地当官了。”

赵城考取进士后,因其学识渊博,很快便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康熙五十七年(1718)经过严格考核,赵城以优异的成绩留任翰林院,并授职编修。其后,充国史馆纂修官、乾清宫南书房行走。赵思雄回忆道:“听老人说,以前祖辈还曾做过皇子的老师,并得到了赏赐。”

翻阅文献,在《通海县志》中有这样一段简单的记载:“康熙帝赐赵城象牙雕龙戒尺一方,绣龙手套一对,作教读皇子之赏。”

革职回乡

时间来到1725年,在雍正登基三年之际,正值朝廷在西南各省推行“改士归流”之策。

当时,为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赵城奉旨,保举府、道官员,并以“治理地方必威德兼施,宽猛相济,然应以施德为主,使之感化”的真知灼见,使“改土归流”取得成效。之后他相继被朝廷授予江西道御史、河南道御史、湖南布政使等职衔。后因广西匪徒侵犯湖南,赵城被指防范不力而被革职,并罚资修建江神庙,而他也到工地做了“监修”。

赵思雄对于祖上赵城的了解,大多来自家谱和相关文献的简单记载。赵思雄翻阅着家谱继续说:“庙修完之后,祖上回到了通海。”据相关文献记载,返回通海后的赵城以诗文自娱,并写有吟海棠花绝句十首。其中一首云:“席地当天作卧游,仰观天际火云浮。爱他有笑无言语,免使老聋频点头。”

清乾隆元年(1736),被革职的赵城被朝廷启用,出任山东督粮道兼税道。之后,他又相继出任甘肃提刑按察使、通政使司左通政等职。直至乾隆十四年(1749),年迈的赵城告老还乡,乾隆帝赐其“忠厚笃敬”四字,以示对他的评价。

而赵城为官期间,他还曾撰书《通海修畔池记》《重建三节祠碑记》。其中,《重建三节祠碑记》被辑入郑孝胥主编的《国朝文汇》一书,为后世留下了文化印记。

故土遗风

虽然,赵思雄对其祖赵城在外为官的事知之甚少,但赵城还乡后做过的事,却在数百年的光阴里被人们口耳相传,从中还能看出其敦行孝悌、存忠厚、崇谦退的遗风。

赵思雄说:“曾听老辈人说起,祖上为人孝顺,清雍正年间,在外地当官的赵城得知父母过世,曾回乡奔丧。而后,祖上因耳背告老还乡后,便在家乡设馆教读,对学生因材施教,为地方培养了一批人才。清乾隆十八年(1753)祖上还倡议并捐资在秀山下修建了万寿宫,也就是如今的通海县文化馆所在,作为当时文武官员恭逢圣诞朝参的地方。”

据了解,赵城修建万寿宫后,并没有留下碑记。直到道光二十三年(1843),通海县令白佩珩捐俸重修万寿官时,才得知其功德,便将赵城题撰的对联“万古此崔嵬,杜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百年直瞬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悬于秀山清凉台,此联被后人誉为秀山楹联之冠。

“为人处事上,祖上秉承了家族遗训,不管面对布衣乡亲,还是接待地方官吏都展现出一种谦恭与谦和,深得家乡父老的赞赏。在祖上去世后,大约在清朝末年,人们在村头立了‘清授头品顶戴翰林院编修赵城公故里’石标,以示纪念。”赵思雄继续说道。

受家族遗风的影响,在如今的赵氏族人中,如家中有年迈的老人,晚辈们便会自觉地为其端茶送水,而这不仅是赵家的传统,更是习惯。赵思雄说:“我们赵氏家族,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导晚辈,将‘敦行孝悌、存忠厚、守信义、崇谦退、务勤俭’的家族遗风根植于每位族人心中,并以祖辈品行为榜样,激励赵氏子孙。”

责任编辑:马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