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2012-12-28 10:35

摘要: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保继刚 ■保继刚 中国旅游研究历经3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但与这种兴盛不甚相称的是,在众多研究成果中,真正有知识贡献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多。 何谓研究?研究就是发现。与其他所有学科的目的一样,研究的目的就是要

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与反思


保继刚

 

■保继刚

 

中国旅游研究历经3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但与这种兴盛不甚相称的是,在众多“研究成果”中,真正有知识贡献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多。

 

何谓研究?研究就是发现。与其他所有学科的目的一样,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使先前人所不知的东西变成人所共知;研究将丰富人类的知识,使其更加笃定、更加确切。

 

举例来说,我们2001年到苏州周庄调查的时候发现,整个周庄凡是人能到达的地方几乎全部是商铺。为了表现这种过度的商业化,我们画剖面图,统计所有街道的店铺情况,然后告诉苏州市政府:这样发展下去可能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引起旅游者“用脚投票”。很显然,这是在关注一个现实问题。后来,在深入研究丽江、同里等一系列古镇以后,我们逐步提炼出一个不仅让中国学者而且让外国学者都能获得启发的问题:在缺乏外力约束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商业功能的转换或者旅游商业化的出现是否为一种必然的现象?

 

依据不同的标准,研究问题通常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类别:“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理论性问题”、“推广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也就是说,首先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涉及到对社会现象进行解释,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最后,我们还要对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评价,即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中国旅游研究中研究问题少而现实问题多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以旅游地理研究为例,通过梳理最近几年旅游地理博士论文,我们可以发现,到现在为止仍然存在这样两个现象:其一,一些旅游地理学博士学位论文缺少研究问题,有些甚至沦为“教科书”、“大百科全书”,让读者不清楚作者到底要研究什么问题;其二,也有一些博士论文由于缺少研究问题,甚至沦为“规划文本”、“政府工作报告”、“咨询报告”等,因而也无从谈及学术价值。另外,通过分析国内几本地理学刊物所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文献,我们发现,研究问题的缺失也是一些论文的缺陷。一些旅游地理学期刊论文缺少研究问题,沦为“调查报告”,因而缺少理论贡献。还有一些旅游地理学期刊论文,依然遵循着“现状分析——解决措施”的老路子,由于缺少研究问题,理论贡献也无从谈起。

 

关于研究问题的缺失,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术研究概念与价值被扭曲。确切来讲,就是国家需求和知识贡献的关系处理不佳。一些专家学者过于强调或只谈国家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以国家需求为唯一目标的思想使我们缺乏为人类贡献知识的思考和成果。中国旅游地理学历经“理想主义”阶段(1978~1989年)、“现实主义”阶段(1990~1998年)之后,当前正处于“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阶段。然而,这种理性回归脆弱而不彻底,它仅仅是少数学者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仅仅是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仅仅是有识之士对社会现实的无法抑制的自发的理论关怀。这种理性回归缺乏制度的保障,无法在整个学术界取得应有的共识,在功利主义的汹涌大潮中尤其显得曲高和寡。

 

第二,对研究问题认识不足。依据库恩的“范式”理论,我们认为,旅游研究要成为一门“常规科学”就必须取得这样的学术成就:首先,这些成就足以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再者,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科学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这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一个学科的存在一定要建立在有很多研究问题的基础上。

 

第三,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公认的理论”是学科的基础,好的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建基于这些公认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然而,当前的国内旅游学界还远未认识到这一点,鲜有学者或团队进行这种系统的梳理,以至于使整个学科的发展缺乏一个有营养的根基。每项研究都要面对“两个历史”:一个是所研究的过去的历史,另一个是该研究所属的学术史。值得关注的是,不少旅游研究对第二部分“漠不关心”或“视而不见”。

 

第四,缺乏实践深度。中国旅游研究的发展,特别是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始终得益于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兴旺繁荣。当前的很多规划实践都停留在相对肤浅的层面,缺乏深层挖掘研究问题的调研深度。中国旅游学界,特别是旅游地理学界既缺乏系统的理论梳理,又缺乏足够深度的实践经验,由此必然造成“理论—实践循环”未能深入。

 

总之,研究问题是科学工作的核心。研究问题的缺失导致中国旅游研究的知识贡献与其表面的兴盛不甚相称。幸运的是,已有不少学者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研究问题缺失的现象也已出现逐渐减少的迹象。

 

(作者系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2-12-24 第7版 观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