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冷眼]一头牛能拉动贫困县旅游经济吗?
摘要:新华网记者姜春媛一座用12吨纯铜铸成的“世界第一牛”雕塑矗立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北郧西县的七夕广场上。贫困县耗资百万铸铜牛,引发网友吐槽。面对网友质疑,郧西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一座用12吨纯铜铸成的“世界第一牛”雕塑矗立在国家级贫困县湖北郧西县的七夕广场上。贫困县耗资百万铸铜牛,引发网友吐槽。
面对网友质疑,郧西县回应称铜牛雕塑是当地挖掘“七夕文化”的标志,资金来源为企业捐款和地方自筹。2009年,郧西县提出以七夕文化为核心发展旅游业,把郧西建成“西安—武当山—神龙架”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驿站。
贫困县的旅游经济真能靠一头牛就能拉动吗?网友“英雄气短”认为郧西县此举“没有把钱用在‘刀刃’上”,网友“瓜子与爪子”认为“这头‘牛’更像地方政府形象工程”。他们的观点是没有相应的配套规划和工程,旅游产业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一段时期以来,“贫困县标志性工程”屡见报端,江苏阜宁巨资建设“山寨版世博中国馆”;河南淅川花30万元打造“迎客松”;陕西周至县斥资百万建“香烟门”、河南固始耗资亿元建豪华行政服务中心……贫困县为何在打造“标志工程”时能如此大手笔,一点都“不差钱”呢?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俊臣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从主观愿望方面看,包括一些贫困地区在内的许多地方争抢着建“第一”,有个三方面的“期望”:拉动本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在全国造成一种轰动效应;显示地方官员的“本领”。从客观效果讲,这三个目标往往会产生与主观愿望相反的结果:劳民伤财,好大喜功,出错风头。
赵俊臣认为,这种情况屡次出现充分说明“唯GDP论”仍然影响着许多官员,同时干部考核缺乏一套科学的机制,仍是“自上而下”的轨道。实干,党民心连心,空谈,干群背靠背。如何消灭形象工程,真正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改善老百姓生活质量水平,是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
网友“欢喜”指出,发展当地旅游经济无可厚非,但也要因地制宜。“争建‘第一’有重‘名’轻‘民’的嫌疑。毕竟,地方政府应是‘执政为民’的政府,任何发展都应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只有群众吃得饱吃得好,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民众对官员的期待是能够真正把“勤政爱民”放心上,真正脚踏实地深入一线,用真抓实干为老百姓谋福利、为当地经济发展谋效益。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方针,带领群众致富,让贫困县不再贫困,这才是真“牛”!
(来源:新华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