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冬至节气:阳生春又来

2016-12-08 21:56

摘要:小雪、大雪之后的节气是冬至,“冬至一阳生”,它是二十四节气首个被确认的节气,也是古代最受重视的节气。因其阳气初萌,代表了一个新循环的开始。

  小雪、大雪之后的节气是冬至,“冬至一阳生”,它是二十四节气首个被确认的节气,也是古代最受重视的节气。因其阳气初萌,代表了一个新循环的开始。还因为此时虽是至阴至寒,但翌年万物的欣荣已从这一夜孕育。古人非常睿智地阐释为“欣一阳之来复,遂万有以萌生”。

  中国的阴阳哲学充分诠释了盛极而衰,循环不止的理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阳气恰在阴气最盛大时生出,并将逐渐强大。冬至三候也以自然变化佐证着这种理论:“一候蚯蚓结”,蚯蚓被称为“土精”,对地气感应最早,阴气盛极之日,蚯蚓蜷曲如结。“二候麋角解”,古人认为麋鹿角为阴,冬至阳气渐生而脱解。最后一候为“水泉动”,封冻的山中,泉水在冰雪下已经开始流动了。一年中最冷的天气在冬至后,古人认为,这正是阳气将阴寒从地下驱出而产生的。

  周代元旦节就是冬至,新年从这一天开始。汉代改用新历法后,冬至月成了十一月,但又专设“冬至节”,礼如新岁。唐宋时,称冬至为“亚岁”,现代民间都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南北冬至习俗不同。北方多体现在仪礼中,如祭祀封禅,官员放假,南方更体现在民间。

  江南冬至日一定要吃汤圆,因冬至是阴阳混元之日,该日做的汤圆又叫“冬至糰”。民谣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而民间“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也是冬至纪年的遗俗。江南冬至日还吃一种特殊的赤豆粥,这种粥不以赤豆掺在米中,而是单用糯米熬粥,将赤豆沙浇在粥上,碗中如白雪红梅,是乡间难得的甜品。

  阴阳消长在现实中体现为寒暖变化,早在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 这八十一天被称为“冬九九”,第一个九天,为“一九”,依次相递,直至“九九”。数九寒天实际是阴阳消长的过程,“五九”日,已驱尽地下阴寒的阳气破地而出,这天就是立春。“九九”则是至阳之数,大地迎来艳阳东风,所以又称“九九消寒”。

  逊清溥仪宫中曾使用阴阳鱼图案制作九九消寒图,以九方格为栏,每格中有九个圆圈,每日画一圈,共为八十一个。冬至启用,“九九”完毕,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阴阳鱼图案以黑白二色象征阴阳,头尾相衔,此消彼长,又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充分体现了“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哲学思想。这幅阴阳鱼消寒图实为民间消寒图的衍变。民间旧俗,冬至日将一张宣纸叠分出九格,用笔帽蘸取墨汁,在每格拓印九个圆圈,再根据民谣相传的规则每天填涂一个,这首民谣是:“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这种九九消寒图往往是家中祖辈或大孩子带领幼童制作,成为一种家庭游戏,大家每日观察天气,共同填涂,蕴含着浓浓的亲情。

  还有一种消寒雅图,即画素梅一株,分为九枝或九朵,共八十一瓣,一天涂染一个花瓣,《帝京景物略》中有记载曰“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因为纯用墨汁勾填,梅枝旁常常写有“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但这株素梅若在闺阁,则另有情趣,闺中人将寒梅消寒图贴在窗上或镜前,晓妆时随手以胭脂点染花瓣,晨光中,胭脂艳丽,甜香萦绕,红花与佳人镜中相映,室外虽是严冬,室内春意盎然。

  清代后期,京城还盛行“写九”:选择一句每字都是九个笔画的九言诗句,在井字格中双钩成幅,再日涂一笔,类似书课“描红”,每填完一字便过“一九”,句成而八十一天尽。“写九”其实也是一种消寒图,而文人气尤浓,最初起于宫廷。据清人笔记记载,清道光帝有一首词中写“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恰好是九字皆九笔,便由懋勤殿双钩成幅,裱以纸绫,镶在木框中,翰林诸臣自冬至开始填写,此外还要用它色小楷在每个笔画上记录当日“阴晴风雪”的天气情况,后来这种“写九帖”每岁相沿,遂成定事。传到宫外后,便不拘于记录天气,笔画上的小楷字逐渐有了“万象将更新”、“浪费笔墨今日休”等更丰富的内容,成为个人日记。

  冬至这天,耕读商旅皆歇,甚至战争也会休兵,所以这是一个安宁之日,团聚之日。但就像杜甫《冬至》诗“年年至日长为客”,总有一些人离家在外,不能与亲人饮宴、看佳人画梅,冬至这天,旧家都会给他们留着一份温暖与念想吧,“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闫小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