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喜看稻菽千重浪 赣鄱沃野庆丰收(江西)

2018-09-23 11:36

摘要:秋天来了,大地金黄。高山上、原野里、碧水畔,一场场丰收盛景,正在赣鄱大地铺开。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每一户农家的庭院中;心情的欢畅,浮动在每一块田畴上掠过的微风里。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来自江西一线的报道:

 

 

  丰收时节,广昌县白莲农产品交易市场,大批白莲经纪人忙着进行白莲贸易。目前该县有数千名农产品经纪人活跃在白莲运销流通领域,白莲日平均交易量达4万公斤。特约通讯员 曾恒贵摄

  

 

  9月21日,一台收割机在永丰县潭城乡辋川村的中稻田作业。该县农民纷纷利用晴好天气抢收中稻,田间地头一派忙碌的景象。通讯员 刘浩军摄

  编者按

  秋天来了,大地金黄。高山上、原野里、碧水畔,一场场丰收盛景,正在赣鄱大地铺开。

  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每一户农家的庭院中;心情的欢畅,浮动在每一块田畴上掠过的微风里。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有序、民富国安。行走赣鄱,触摸金秋沃土的有力脉动,感受乡村振兴的万千气象,撷取鲜活生动的帧帧剪影……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我们走进江西农家,以笔墨和镜头,传递丰收喜悦之情,定格新时代农民镜像。

  这块土地上的丰收盛景,不仅在于仓廪之实,更在于高的理想与追求、阔的视野和胸怀。

  农超对接 芋头正红

  记者 江仲俞

  临近中秋,铅山县特产红芽芋紧俏起来。

  “上海中秋四件宝:鸭肉、毛豆、月饼和芋艿。铅山红芽芋特别受江浙沪地区欢迎。”9月20日,江西江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加军,一边带记者看铅山湖坊镇挖芋头,一边介绍芋头生产销售情况。“过了中秋,红芽芋就采得差不多了。”

  傍晚时分,记者来到湖坊镇志民红芽芋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楼前的大卡车正等着装货;卡车旁边,十几名农民围着一大堆红芽芋,紧张地分拣、装袋、过磅。

  合作社负责人王有平40岁左右,他种了280亩红芽芋,又是全县有名的红芽芋经纪人。“这里分拣打包的,今晚要发常州。”他说,“每天都要运走五六车,有60吨到100吨。”

  记者问:“收上来多少钱1公斤?”

  他回答说,1公斤2.2元。上周遇上台风“山竹”,很多芋头发不出去,他损失了3万元。“所以要抓紧发货,把损失补回来。”

  “这价格算是低的。”方加军蹲到地上,挑出几只个头匀称、吐着红色嫩芽的芋头,对王有平说,“建议把这些好的、嫩的挑出来,分档次出货,价钱会更好一些。”他告诉记者,农民种1公斤芋头,收入两块多钱,而菜场、超市里出售的芋头,在四五块钱以上甚至更高。“关键要做好农田和超市之间对接。”

  去年开始,江天农业以需求侧推动供给侧变革,走访上海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社区之后,选择一些高档社区作为突破口。几家社区和江天农业达成协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采购江天农业生产的红芽芋。江天农业采用订单农业做法,让农民种植优质芋种,收成后再筛选,将卖相好的红芽芋提供给上海高档社区。社区居民可以到社区线下体验店购买,也可以线上采购。“去年我们向这些社区提供了50万公斤红芽芋,今年的量比去年多一倍,给社区的价格是每公斤10元。”

  铅山是全省最大的红芽芋种植之乡,芋头种植面积13.4万亩。按平均亩产2000公斤、1公斤2.2元均价计算,全县每年红芽芋产值近6亿元。

  大伙都说,江天农业开了个好头——如果能全面实现农超无缝对接,那么产值翻番、农民大幅增收,都会实现。

  订单种田 钱粮双增

  记者 宋海峰

  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稻田黄了。

  “你看,我家田里的水稻,株株颗粒饱满。”9月19日,种粮大户程记粟站在自家的稻田田埂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丰收粮还有10多天就开镰。他家280亩“一季晚”,亩产稳过千斤。

  走在村里,辛苦劳作了一季的村民,个个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今年,荷桥村有165户农民与万年贡集团签订了订单合同。程记粟家也是其中的一户。1800多亩“订单粮田”,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万年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行煌介绍:“近年来,市场粮价低,农民种粮增收难。为让农民种粮增产增收,集团与全县1.8万多户农民签订了优质稻订单合同。合同承诺,当市场价低于合同保护价时,集团按订单保护价收购;当市场价高于合同保护价时,集团按市场价随行就市收购。”

  一对比,哪个合算,农民心里跟明镜似的。对于靠土地为生的农民来说,这个数字足以使他们动心,种粮热情非常高。

  村民程先文说:“集团按订单保护价收购,每百斤的收购价172元,比市场价格高17元。有了订单,地里一样能刨金,今后,我还要多种粮食、种好粮食。”

  程记粟高兴得合不拢嘴:“企业免费为我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还为我们提供购买优质良种信息,农技人员指导我们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使我们种粮有了‘保险’。”记者了解到,今年初,程记粟从邻村老表手中流转了160亩田,种粮收入要比去年多出5万元左右。

  面对记者,被太阳晒得黝黑的村民张雨光满脸喜气。他说:“明年,我准备再流转些水田,多种稻,多增收。”

  万年贡集团董事长蔡阳厚介绍:“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让农民钱粮双增。”

  田野上,金灿灿的稻谷,笑弯了腰。

  山上长“草” 电商聚“宝”

  吴德强 记者 林 雍

  玉山县四股桥乡,从乡政府往北十来公里,就到了竹笕村,只见路边、山上,长满了野葛。

  9月20日,在一栋3层楼高的小洋房前,我们停下了脚步。这是刘艳小两口的家。太阳很好,满院子的野葛粉,飘着甜甜的清香。小两口正忙着把晒好的野葛粉打包装袋,见我们来了,笑着上来打招呼。

  32岁的刘艳是本地人,大学毕业后进了阿里巴巴。“待遇不错,但美中不足的,就是漂泊在外。”刘艳告诉我们。

  能不能既赚到钱,又可以在亲人们身边?2013年,刘艳和丈夫张文辉回到竹笕村。他们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店,专门销售家乡的农产品,主要卖野葛粉。在村里人看来,野葛就是草。没想到,有了电商,漫山遍野的野葛成了宝。

  刘艳先接订单,再采购、加工、邮寄,把淘宝生意一步步做起来、火起来。2015年,刘艳注册成立了以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并办了合作社。

  村里的50多家农户被发动起来,跟他们一起干。竹笕村的野葛粉、土鸡、鸡蛋、红芽芋,不仅销往全国,还卖到了韩国、澳大利亚……现在,仅野葛粉一项,年均销售约2.5万公斤,零售价在每公斤100元至140元不等。

  “产品卖得好,我有丰收的喜悦,能够帮到贫困乡亲,更让我感到心里满满都是力量。”刘艳拿出一张单据给记者看,上面全是合作社社员的名字和账户——50多家农户,绝大多数原先是贫困户。

  前些年,村里的李恤明妻子生病,欠下不少债,种的芋头也卖不出去。李恤明常常愁容满面。在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的联系下,李恤明家的芋头搭上了刘艳的“电商快车”,不仅卖的价钱比以前高了,销量也很让他吃惊,生活压力大为减轻。

  每年立冬后,像李恤明一样的贫困户,还纷纷上山,挖野葛卖给刘艳。两个劳动力忙上一天,可得到大约300元的收入——这对许多贫困户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我们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已经建了一个60亩的野葛培育保护基地,准备再建一个约600平方米的野葛粉加工厂。未来两年内,我要带动100名村民增收,使他们人均年收入增加两万元。”刘艳说。

  蜜橘聚财 旅游生金

  记者 杨碧玉

  永修县柘林镇易家河村,一排排橘树枝繁叶茂、长势喜人,半青半黄的柑橘挂满枝头,树枝笑弯了腰。

  柑橘合作社里一片繁忙——大小均匀的柑橘,经过筛选后,源源不断地从分拣机涌出,工人们忙着称重、装箱、打包。墙角的纸箱,已堆成了小山。装好的柑橘,5公斤一箱,被整整齐齐摆放在门口,等待货车运走。生产部经理倪立明告诉记者,刚接到5000箱柑橘的紧急订单,要赶着发往中国邮政仓库,再分销全国。

  9月21日一大早,倪立明安排了16个工人,手工采摘了7500公斤柑橘。“这还不算忙,现在柑橘刚上市,采摘的都是特早熟品种。10月进入采摘旺季后,我最多时一天要安排60个工人,日采摘3万公斤。”

  记者剥开一个柑橘品尝,皮薄、汁多、甘甜、无籽无渣,真是名不虚传。宏泰易家河农业开发公司总经理吴真民介绍,上世纪90年代,村里家家户户种起了柑橘,2002年村里成立了柑橘合作社。发展至今,已经带动起周边的湖口、安义等地农民大量栽种橘树,仅柘林镇柑橘栽种面积就突破1万亩。

  “我们的柑橘获得了‘中华名果’称号,并在全国多次农产品展销上获得金奖、银奖。全村780户村民、3700人,年产柑橘2500万公斤,年产值1亿元以上。”吴真民的语气里,满是喜悦与自豪。

  易家河人的生财之道,并不仅仅是挂满枝头的柑橘。由于靠着庐山西海,聪明的易家河人也搭上了旅游快车,将柑橘产业链延伸得越来越远——温泉引来了游客,摘橘很自然成为大家的休闲选项。一面种橘,一面发展餐饮、住宿,全村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现在,易家河村开发了桃花溪漂流、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打造了一条“春观景、夏漂流、秋采橘、冬泡泉”的产业链。高峰时,村里日接待游客突破2万人,个别“农家乐”日接待人数甚至超千人,游客们从10时吃到16时才散。

  现在,这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0余家,投资百万元以上的农家乐46家,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村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

  农业与旅游联合,易家河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职业农民 乡村淘金

  记者 游 静

  9月21日临近中午,记者驱车来到贵溪市流口镇墩尚吴家村,探访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家乐,老板是位“80后”。

  还未进入农家,争执声就传了出来。

  一名年轻女性正在同一名皮肤黝黑的年轻男子说话,略显激动:“你就多卖我3箱嘛,我过节要送朋友的。”

  看模样,跟她对话的男子应该是农家乐老板,他正将一盒盒百香果称重,回话道:“对不起啊,这批48箱百香果,是老客户一周前预约的,真的是一箱都不能给你。”

  年轻女性放弃了交涉,从地上拎起一摞篮子,笑着邀同伴走向不远处的白色大棚。那里应该就是百香果园。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记者回过神来,打量起整个农家乐。两旁是砖瓦平房,一边有几个小包厢,还有一个放了几张圆桌的大厅,另一边还在装修。中间是个很大的院子,已经停了3辆私家车。

  刚刚说话的年轻男子洗好了手,向正在观望的记者自我介绍:“你好,我叫吴志珍,是这里的老板。”

  了解来意后,吴志珍带着记者参观他的农家乐:“我们这里以采摘为主,总共500多亩地,夏天有葡萄、菱角、杨梅,这个季节主要是百香果。我们还有鱼塘,可以捞鱼、捉泥鳅,菜园可以摘蔬菜。”吴志珍介绍道,他在村里土生土长,十几岁到外面读书,后来开了表行。“心里还是有个想法,就是回村里做点事,为村里人做点事。在2015年,我回村里搞种植业,请村民跟我一起干,后来办了农家乐。”

  记者跟随吴志珍走进百香果大棚。果园弥漫着香气,百香果藤蔓爬满果架,青色的果实沉甸甸坠着,有些已经成熟,红色的果实大约半个拳头大,零星点缀着。

  “你看,这一期的果实基本断货了,下一批果实集中在国庆节后下树。”百香果当年种下当年就能结果。吴志珍跟记者算了笔账:“我们种了150亩百香果,亩产值达到三四万元。我们还请了村民来干活,多的时候几十个人,一天120元的工资。”

  在果园,记者与刚刚那位女性交流起来。她叫吴婷,在贵溪市做微商,她经常和朋友来吴志珍这里。“这里有什么不一样吗?”记者问道。她想了想回答:“新鲜、自然吧。我们可以自己采摘、钓鱼,菜是最新鲜的。”

  外面传来汽车的引擎声,紧接着,一连串欢声笑语,听上去,还不止一辆车。记者看着整个百香果大棚,游客为采摘而忙碌,村民在锄草有奔头,各自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莲子飘香 “钱景”喜人

  记者 刘佳惠子

  9月20日,广昌县鑫烨食品贸易有限公司。

  63岁的经理吴朝仁一早起来,习惯性地到自家的仓库巡视一番。他掂着手里色泽白润、颗粒饱满,散发着清香的通芯白莲,寻思着再到村里去收点白莲,邻县的商场超市前两天又向他要了1吨的货。

  近期,随着广昌县及其周边县区30多万亩白莲进入采收季,全国最大的白莲交易市场——广昌县白莲农产品交易市场迎来了交易旺季。据统计,今年广昌县种莲面积达11万余亩,白莲产量近万吨,可实现产值逾7亿元。目前,该县有数千名农产品经纪人活跃在白莲运销流通领域,白莲日平均交易量达4万公斤。

  吴朝仁从事白莲经纪人已经有40年了。“今年白莲品质好,价格也不错,就是我们这种销售方式有点跟不上啰。”吴朝仁笑着说,“县里的年轻人电商销售搞得红红火火,拿走了百分之十几的份额,后生可畏!”

  记者的另一个采访对象,叫黎连贵,今年43岁,年纪与吴朝仁从事经纪人的年头相当。年富力强的黎连贵,有闯劲,更有想法。

  黎连贵的助农白莲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甘竹镇洙溪村。“今年行情是蛮好的,很畅销!”黎连贵说,由于春旱,白莲播种时间从清明前推迟到了谷雨,产量有所减少,但幸好种植了“太空莲36号”等优质品种,收成未受影响。

  合作社里的10户贫困户已基本脱贫。丰收时节,他们又一次喜获丰收——尽管老天不帮忙,但靠着优质品种,他们从每亩白莲获得的纯收入,至少在5000元以上。一些勤快的农户,种植10亩白莲,再加上务工的收入,一年七八万元纯收入不成问题。

  黎连贵不仅在当地种植,还把广昌白莲推广到了邻近的乐安,甚至我省九江、江苏无锡和广东梅州。仅在无锡一地,黎连贵就种植了1000亩。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扩大网上销售,再到南昌开一家直营店,尝试销售生鲜白莲。

  广昌的白莲成了气候。不过,创业难,做大做优做强,同样不容易。

  目前,县里有白莲系列产品加工企业20余家,白莲生产专业合作社70余家,产品涵盖通心白莲、莲系列饮料等9大系列20余个品种,产值4亿元左右,产业化发展已具雏形。

  一代接一代的广昌人,不断创新发展,书写着广昌白莲的新气象。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