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清泉复流,丽江的生态选择

2018-11-07 18:43

摘要:在丽江黑龙潭泉群复流的8月,黑龙潭景区入园人数明显增加:散客数量再次突破万人次大关;本地居民入园数达到近年的峰值,突破14万人次;丽江百姓奔走相告,无论八方游客还是身在外地的丽江人和云南人都对此津津乐道。

斑头雁在拉市海嬉戏(新华网发 王中圣/摄)

  新华网昆明11月5日电(韩海阔 李宁)在丽江黑龙潭泉群复流的8月,黑龙潭景区入园人数明显增加:散客数量再次突破万人次大关;本地居民入园数达到近年的峰值,突破14万人次;丽江百姓奔走相告,无论八方游客还是身在外地的丽江人和云南人都对此津津乐道。

  为什么一潭清水如此牵动人心?

  为什么被视为丽江“母亲泉”的黑龙潭泉群能够复流?

  我们该如何珍惜失而复得的清泉?

  连日来,记者深入丽江采访,努力探求以上问题的答案。

龙潭冬雪(新华网发)

  为什么一潭清水如此牵动人心?

  水乃生命之源。对丽江人来说,黑龙潭是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母亲泉”。

  家住丽江市古城区西安街道办事处义上社区的杨正荣如今已是79岁高龄,每天早上都要来黑龙潭公园“报到”。

  “潭水如镜,玉龙十三峰倒映其间。那时候的黑龙潭出水大得很,水清得什么时候都看得到底,我经常和小伙伴来玩水。”老人对于儿时的黑龙潭记忆犹新。

  “但前几年,黑龙潭的水不行了。”杨正荣说。其口中说的“前几年,黑龙潭的水不行了”,实际上,曾是很多丽江人的“心头之痛”。

  2012年1月21日,黑龙潭泉水断流,到2014年9月5日出流,断流时间长达958天。

  时隔不久,泉水再别。2015年1月17日,泉群又全部断流。

泸沽湖美景(新华网 李宁/摄)

  这一次的等待更加漫长。

  时间进入到2018年的盛夏,随着地下水位上涨,地下水位与黑龙潭水面的距离越来越近,8月8日凌晨4点,珍珠泉出水口处被监测到有微量的地下泉水流出,当日下午5:30,珍珠泉出水口可见明显出流。

  水文部门通过对出水口的水质进行检测,与往年水样对比,确定泉水为深层地下水。

  这一次的等待,足足过了1299天。

  黑龙潭泉水复流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微信朋友圈消息刷屏。

  “到黑龙潭看泉”,成了不少丽江人甚至是到丽江旅行的世界各地朋友的出行计划。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杨福泉是土生土长的丽江人,他对清泉复出感到十分欣喜,“人们通过一滴水看到了丽江之美,还应感知到丽江至美离不开每一滴水”。

  水之珍贵,水之忧患,在黑龙潭断流之时,更应为人们所思考。

为了丽江水更清(新华网发)

  为什么黑龙潭泉群能够复流?

  清泉重现,并非偶然。

  除了天时地利的客观因素外,“人为”更显重要。

  丽江市水文部门对黑龙潭的分析研判一直在进行中。他们首先是查找断流的原因,就目前的分析来看,很有可能是多方因素叠加造成了断流。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综合有二:其一,自然使然,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丽江冬春季干旱严重,地面蒸发量加大,水源补给不足;其二,人力影响,森林植被的破坏促生了水土流失,城市化过程带来了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水资源需求量持续增加,地下水的开采加速地下水储存量和地下水位的“双降”。

  黑龙潭断流,为丽江敲响警钟。

  丽江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已成为丽江迫在眉睫、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2014年5月,丽江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雪山映潭(新华网发)

  机遇不可错失,且需把文章做精做细,做出丽江特色。

  在丽江市水务局局长陈彪看来,水的问题是丽江必须面对的问题,丽江古城内外河流水生态环境的修复,传统水文化的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这是丽江要做好的功课,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最美丽江、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现实需求。

  “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要抓手,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丽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这成为了丽江治水的基本共识。

  先是釜底抽薪。今年以来,丽江市共封填坝区地下深水井540口,减少攫取式的地下水开采量,并针对地下水位等开展实时监测。

  再是畅通脉络。通过丽江坝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补充古城外河流水网的生态环境用水,改善河流水网的水生态环境,恢复河道生态景观。

  兼施“无中生有”。丽江市通过对坝区北部75个湖泊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湖泊水面面积91.07公顷。丽江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增加区域内水资源调蓄能力,改善片区大气循环并营造新的水景观,形成“雪山-森林-草地-湿地-水面”的立体生态结构。

  工程最为浩大且功效持久的还是调水。丽江市按照“古城内外、分质用水、优水优用”的原则,以黑龙潭为核心,通过对坝区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将坝区北部的白水河水以及坝区西部的拉市海水引调至丽江坝区,以地表水补水的方式,确保最低生态流量要求。

  施计更需远知。

  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已从常住人口3万余人的边陲小镇,发展到常住人口22.7万人的著名旅游城市,年度旅游人数突破4千万人次。

  与此同时是人均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的尴尬现实,重度缺水困扰丽江。

  城市人口和旅游人口的不断增加,将把丽江引向极度缺水的状况。

  向大江大河要水已成所指。

  去年8月,滇中引水工程正式开工。丽江、昆明等6个州市将受惠于此,而配套资金和项目落地、生态意识共建等也将考验着这座小桥流水环绕的高原水城。

中济海之秋(新华网发 朱远灵/摄)

  我们该如何珍惜失而复得的清泉?

  “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

  这段文字来自作家阿来的散文《一滴水经过丽江》。

  这篇文章今年初入选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今年国庆长假前被丽江人刻上玉璧立于古城入城处。往来的四海游客与这座新地标合影无数。

  黑龙潭是丽江古城水系的源头,对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丽江市水文水资源局的专报指出,黑龙潭泉群的断流经常化,导致了丽江古城的景观用水不足,影响古城水生态环境;古城河道水量不足,水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下游出境水质一度达到Ⅲ类。

  水体污染已成为眼下之急,而敬水、共生于自然却本是丽江人的初心。

  长期以来,纳西族和其他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质朴理念。

  在丽江市博物院原院长李锡看来,正是这种质朴理念推动形成了丽江良好的人居环境,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神奇灿烂的水文化。

  对于丽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眼井”故事,李锡已不知讲述过多少遍。

  丽江古城纳西先民逐水而居,因水而生,更懂得一份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水的使用更是尽显“物尽其用”。

  居住在古城的人们,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根据地势高差修建成三级水潭,自高到低分别用于饮用、清洗瓜菜和炊具、盥洗衣物,三潭相串,却各司其职。

  李锡希望,这种先民对于自然敬畏与合理使用的精神与智慧应当充分应用于当代社会: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竭,唯有倍加珍惜方能永续利用。

  古城里出生的杨正荣,也是听着“三眼井”的故事长大的,对于这样的“自然法则”他也认为理当遵守。

  杨正荣这些年见了太多的古城流水的多多少少、急急缓缓、清清浊浊。不过,这些天他一直盯着古城流水源头的这一汪黑龙潭,每日看其泉涌之势、明亮之度。

  随着黑龙潭泉涌出水量的不断加大和泉水水质不断提升,黑龙潭公园管理方于10月19日向潭中投放了1000余斤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的“面鱼”,这正是杨正荣儿时曾捕捞过的那种本土鱼——裂腹鱼。

#p#分页标题#e#

  “保护好雪山下的碧水蓝天就是丽江人与自然和谐的核心所在。”丽江重拾“人与自然和谐”的初心。丽江市委市政府正在努力走出一条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路径。

  丽江的初心,也是云南的初心。对于这份初心回归的声音,愈发响亮地传递于彩云之南的山水之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促其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并正以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担当,举全省之力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