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昆明滇池度假区:擦亮生态示范区金字招牌

2018-12-19 03:58

摘要:滇池度假区已成为主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投资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区域。

(图片由滇池度假区管委会提供)

  滇池度假区已成为主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投资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区域。

捞渔河湿地公园

大渔立交

公园1903

  冬日暖阳下,海埂大坝上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自由地飞翔,游人欢声笑语,构成一幅“人鸥同乐”的和谐画面;走进云南民族村(国家4A级景区)、云南民族博物馆,一天之内可以领略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文化以及地道美食,少数民族风情游让人流连忘返……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坐落于西山之畔、滇池之滨的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下称滇池度假区)顺应时代潮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现已成为主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投资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区域,在全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人居生活“第三空间”。

  “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度假区”“2014‘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中国养老养生示范基地”“中国最美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一个个含金量十足的荣誉,是滇池度假区坚持“规划引区、生态立区、产业强区、旅游兴区、文化活区”发展战略,实践“1238”工作思路,深入践行“团结、务实、创新、奉献”度假区精神的最佳诠释。

  奋进新时代,改革立潮头!滇池度假区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围绕把云南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昆明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深化改革 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证明,改革是开放的推手,开放是改革的平台。自1992年成立以来,滇池度假区立足发展实际,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一批具有“度假区特色”的改革举措,突出精准发力,务求改革实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出一条旅游度假型园区全域旅游和全域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014年,是滇池度假区的改革之年。同年9月,滇池度假区管委会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者们围绕度假区开发建设的中心工作和发展中的难点,以及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谋划和布局改革,继续把改革开放作为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举措。

  经济领域改革是本轮改革的突破口。着力于促进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滇池度假区从推进辖区国有企业改革、招商引资及项目落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持企业发展等方面,稳增长、促发展。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有力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改革中,滇池度假区坚持走创新之路,加大了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力度。以大渔片区产业项目招商和落地为突破口,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围绕主题娱乐项目开展招商,制作《产业项目招商手册》,与冠江集团、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中国)投资集团、绿地(香港)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对接,围绕度假区核心产业项目精准招商。

  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从数据来看,1992年全区产业增加值1578万元(即第三产业增加值),到2017年共完成产业增加值184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175亿元;1992年全区服务业总收入595万元,到2017年实现服务业总收入613亿元;1992年全区旅游收入6297万元、接待游客173.3万人次,到2017年旅游收入26亿元、接待游客1582万人次;1992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到2017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

生态建设 “十三五”城市绿化覆盖率超60%

  滇池度假区辖区内风景名胜众多,风景秀丽,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身,成了中外游客体验“民族风情”和“健康时尚”的首选之地,也是广大市民亲近滇池、享受生活的必达之地。

  自1992年建区之初,滇池度假区就将“生态立区”确定为全区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发展中,坚持实行城市生态绿化绿线管理,全面综合整治8条入滇河道,建设滇池湖滨生态带,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

  围绕实现“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的生态建设目标,滇池度假区努力打造成宜旅、宜居、宜业的生态示范区,进一步擦亮了金字招牌。特别是滇池湖滨已初步构建了一条平均宽度约200米、区域内植被覆盖率超过80%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了一条以自然生态为主、结构完整、功能完善的湖滨生态绿色屏障。2016年,滇池湿地被央视评为“中国最美湿地”。

  一直以来,滇池度假区管委会坚持建管并重,试行城市生态绿化绿线管理,严格执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较早引入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配以完善的监管机制,有效地维护了滇池度假区多年来的园林绿化生态建设成果。

  在道路绿化方面,滇池度假区因地制宜地以乔木、灌木、花草等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绿化,在道路中央绿带、机非隔离带及路侧绿带选择多种乡土树种,以大中小型乔木、灌木球体、绿篱、灌木地被构成层次丰富、配置结构合理的道路绿带。

  其中,红塔西路是昆明冬樱花最集中的一条景观大道。在长约2公里的道路两侧种植了677株冬樱花及部分桉树、垂丝海棠,每年12月中下旬至春节冬樱花盛开之时,美不胜收。

  “十三五”期间,滇池度假区将新增绿地面积100公顷以上,建成区绿地总面积1200公顷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6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66平方米以上。

全域旅游 2020年将实现旅游总收入42.5亿元

#p#分页标题#e#

  一直以来,滇池度假区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定位,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不断丰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金字招牌的内涵和外延,将旅游业作为全区发展中最重要的增长极,巩固以“高原康体休闲”“民族文化”两大品牌为支撑的旅游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为核心、“D帆船”集体商标营销为支撑,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文化体育创意产业、金融商贸服务产业、总部经济基地四大产业类型齐头并进的度假旅游产业融合集聚的发展新格局。

  其中,海埂片区形成了体验云南25个少数民族风情和高原体育训练、康体休闲度假两大特色品牌。2017年,云南民族村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大渔片区建成1个18洞高尔夫球场、大渔婚博园、捞渔河湿地公园等休闲度假场所。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滇池度假区发展大健康产业创造了先天优势。在昆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中国健康之城”的机遇下,滇池度假区积极落实昆明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具体要求,主动与绿地、美国派拉蒙等知名企业开展投资洽谈。目前,相关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按照《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滇池度假区将围绕“中国一流的国际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大渔片区开发建设,推进海埂片区品质提升,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康体养生、高端商务、民族文化产业,努力建成体现昆明“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的展示地,打造成为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滇中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新窗口的绿色发展样板区、引领中国西部民族团结进步的旅游度假核心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国际化高原湖滨休闲度假中心。

  到2020年,全区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42.5亿元,年均增长26%以上,接待旅游人次达到2500万人次,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新增1个5A级景区。新建旅游厕所全部达到3A级标准。

全域城市化 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2009年,是滇池度假区建区以来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滇池度假区全面实施实体化管理。同时,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围绕海埂片区提升改造和大渔片区开发建设,确定了以海埂片区“城中村”重建改造和大渔片区“迁村并点”大渔欣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任务,力争在全市率先一步实现全域城市化。

  随着全域城市化的推进,滇池度假区先后投入超过100亿元,建成大渔片区连接主城和行政中心的环湖东路、古滇路南段、渔浦路三条主要道路,环湖东岸截污干渠工程、捞渔河污水管网工程以及配套的捞渔河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完成大渔欣城周边中心小学、卫生服务中心、大渔公园等多个配套设施项目建设。

  按照“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的要求,滇池度假区重点以非公企业从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农转非”人员为主,提高失业、养老、工伤、医疗保险的覆盖率,稳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在海埂街道金河社区,一栋栋崭新的现代楼房拔地而起,优美的居住环境、完善的配套设施,让入住的居民满心欢喜;在大渔欣城,周边幼儿园、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配套齐全,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生活服务。

  在推进全域城市化的同时,滇池度假区发展空间从过去的10平方公里拓展到47.5平方公里,产业经济也以两位数的增幅在持续增长。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滇池度假区将找准着力点,选准突破口,加快推进海埂片区“城中村”重建改造、大渔片区“迁村并点”和“四退三还一护”,加速推进园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全市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为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文化创意 突出资源优势铸产业品牌

  每年12月24日,公园1903都会成为昆明乐迷们的狂欢之地。随着五百里音乐节的连续落地,滇池度假区已经成为全市最新最潮的文化地标,五百里城市音乐节也是辖区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品牌之一。

  建区以来,滇池度假区一直都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2009年,“文化活区”发展战略纳入全区发展规划,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滇池度假区文化产业业态比较丰富,形成旅游文化产业、餐饮文化产业、康体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代表性的产业类型,产业效益初显。

  目前,滇池度假区辖区内有以云南民族村、海埂公园、滇越铁路主题公园、捞渔河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项目,云南海埂会堂、袁晓岑艺术园为代表的会展文化项目,以昆明故城、西贡码头、茶文化大观园为代表的餐饮文化项目,以海埂国家体训基地、红塔体育训练基地、滇池高尔夫为代表的体育文化项目。

  在街道社区,滇池度假区大力整合区内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其中,海埂片区“魅力海埂 耀动滇池”和大渔片区“激情大渔 华丽蝶变”基层文化活动,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延伸至社区。

  近年来,滇池度假区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扶持文化创意、软件信息服务与新媒体技术、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区域特色鲜明创意企业等符合辖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招商条件的企业发展,并将成长型文化企业纳入全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十三五”期间,度假区将立足自身实际,打造以创意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特色文化品牌,突出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集聚,以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精品,以文化特色铸就文化产业品牌。到2020年,实现文化产业年增加值10亿元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5%。(《昆明日报》记者 缪亚平 通讯员 张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