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有寺延恩|诗如泉涌

2022-12-07 20:26

摘要: 地有泉涌,称为涌泉。 涌泉镇的名字,与水有关,更与寺有关。 晋代太康年间,一名女子踽踽独行,来到了涌泉天柱山下。

地有泉涌,称为涌泉。

涌泉镇的名字,与水有关,更与寺有关。

晋代太康年间,一名女子踽踽独行,来到了涌泉天柱山下。她怅望良久,心有所触,即在此筑庵以居,日诵法华,不问世事,这女子便是郡内名士任旭的女弟任九妹。

没想到寺成后不久,地上竟有清泉涌出,并有白莲生长其上,佛寺得名涌泉,镇子也因此命名。

寺庙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算得上是临海最古老的一座,初名“涌泉寺”。

东晋时开始初具规模,寺塔中有“大斧”“中斧”“小斧”等铭文,彰显出它的悠长岁月。唐代咸通年间,赐额为“延恩”,并一直沿用至今。

穿过绿林掩映的过道,在延恩寺旧院的石廊柱上,一副石刻对联浓缩着寺庙的历史兴衰:

怀玉景欣重来六可

秋江月印再世三贤

自唐以后,延恩寺香火渐旺,常有高僧到来。

怀玉、景欣、六可与秋江、月印等诸多名僧都曾担任延恩寺住持,为寺庙的振兴与延续做出努力,其中最富盛名的当属怀玉和尚。

怀玉大师

怀玉是盛唐时期净土宗的高僧,于长安二年(702)来到涌泉寺,在寺中修持近四十年,开创了延恩寺历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

据说怀玉在来到延恩寺之前,曾于方山修持,因为附近无水,每天都要走到很远的溪中挑水。有一天,一位老者告诉他:“庵前石下有水”,怀玉便按老人所指之处以杖拨之,果有泉水“迸涌盈尺”。

来到延恩寺后,他也在附近开凿了一口井,这井就在如今大雄宝殿前一千余米的橘林中,虽经过多次修葺,依然保存完好。井名“卓锡泉”,也称“仙人古井”,泉水清凉甘甜,四时不涸,历代都有文人作诗咏诵。

怀玉和尚一生“执持佛法,名节峭然”。临终前不久,他看见虚空中遍满佛菩萨,有人手持银台进来。他心想,自己精进修行,志向是生在金台中,怎么会是银台呢?刹那间,银台隐没。

二十一天后,他又见当时景象,而银台果真换成了金台。怀玉于是恬淡地往生,也留下了“以金台换银台”的美谈。

当时的台州刺史段怀然以“吾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一诗来纪念他。

在他之后,五代时期的禅宗名师景欣延续着延恩寺名震浙东的辉煌,尽管当时战乱与动荡不断,寺中香火依然。

延恩寺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出现在明清。

明朝末年,六可大师因向往天台宗来到临海,应邀担任延恩寺住持,他重修寺院,并开放生池,环植竹柏,吸收了诸多听众。而后,清代名僧秋江、月印接连在寺中传偈说法,古刹得以中兴。

临近天台的延恩寺,与天台宗有着密切的联系。大雄宝殿两旁的智者大师纪念堂和章安大师纪念堂,正是为纪念天台宗九祖中的二祖而设,据说智者大师定栖天台前,曾来临海考察,在涌泉寺居住了很长时间,而创建国清寺的章安大师,也常在涌泉寺开设讲坛。

汉末至西晋,佛教初入中国,延恩寺于此时建立,并在之后的漫漫岁月中,随时代变迁历经兴衰沉浮,寺院坍圮又重建,大师离开又到来,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回顾延恩寺的千余年历史,也能见证佛教在中国绵延发展的历程。

自悬挂着“延恩讲寺”匾额的山门踏入寺中,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殿沿中轴线由低至高排列,连成整个延恩寺的脉络。

金刚殿左右两侧,是钟楼与鼓楼,与前后殿宇构成四足鼎立之势。大雄宝殿的匾额为怀玉大师住持时期御赐的竖额,当时寺庙有山林六千多亩,田地四千多亩,很是兴盛,特殊的竖额也彰显了延恩寺作为皇家寺院的身份。

殿内还挂有“调御丈夫”的匾额——这是佛的十个名号之一,它提醒着人们不断调御心性,趋向正道。

延恩寺内林木葱郁,多见古树,如银杏、桂花、梧桐等,也栽有杨梅、枇杷等果树。师傅和居士会把水果放在路边,留给寺中的松鼠、蓝雀、花鸽等动物。师傅说,果木有结善缘的含义,来寺院吃佛果,也有保佑的寓意。

采访当天,寺内正在修建综合楼

寺内也设有讲法之所,妙法堂可容纳七百人,后来又修建了综合楼,以提供更多样的需求。每月的农历初八、二十三,寺中的师父们都会为普通居士讲课。

讲解佛教概念需要做到深入浅出,让听众有所懂,有所得,并不是件易事。因此,他们也常四处参学,力求对佛法有更深的掌握。此外,延恩寺还建立了章安佛学院,组织更为系统和长期的学习,佛学书局中的佛教书籍也可以免费借阅。

方丈楼

依山而建的延恩寺,旁边便是橘林。

橘熟时节,山风吹来清香,枝头明黄与寺墙砖黄遥相呼应,别有一番韵味。再往山头走,重修而成的观音宝塔俯瞰着山下寺庙与村落,屋舍俨然之间,自有舒适闲散的意味。

观音宝塔位于青龙山脉的龙珠之上,对面是凤凰山,所以有:“一塔称奇,脚踏龙珠,观世观音观自在”的说法。

从观音宝塔下来,要经过288道石阶,但由上往下看时,却看不太见阶梯的模样,每一道石阶都巧妙地化作一道平台,行走其中,观四下风貌,一步一景,甚是有趣。

观音宝塔为仿唐建筑,由古建名家黄大树与鲍先桥负责建造,结构极为讲究。塔高29.29米,四方形,明三层暗两层,每层四阁,内有四米高的观音佛像。由内看,是塔中有佛,佛在塔中;向外看,山色清秀里,是塔中有景,景中有塔。

山头庄严的宝塔,也与山下幽静的寺庙呼应,此中真意,值得驻足,潜心观赏。

延恩寺得以延续千年,不仅有大师住持的坚守,也有着历代涌泉民众的努力。

清代的台中名仕冯甦年幼时曾寄名于寺,后来冯甦考中进士,担任刑部左侍郎,便捐献三百金,增建了寺中大殿和法堂。后来寺庙逐渐衰落,民国时期,涌泉的后楼冯氏出资发起重建,历经11年,重振古寺风范。

20世纪80年代初,来自香港、台湾的法师,曾多次到寺中考察。他们的举动,引起了涌泉群众的极大关注。冯美林、应三友、冯三妹、冯行汉、冯信常、冯兆国等有心人,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修复延恩寺。

矗立在山尖的观音宝塔便是卢济珍女士返乡探亲之时,立志建立的。她四处奔波,邀请画届名流阳太阳、黎雄才、关山月等72位画家以画为本,筹集资金,才得以建成。

“我们说,其实寺庙就是个房子,能不能兴盛,靠的是人。”寺中的真永师父这样说。

或许,延恩寺内的一处楹联可以为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作一个注脚:

筑庵泉涌莲,锡飞天柱山,千年古刹几经兴废;

修性耳闻偈,心悟菩提境,历代高僧不计沉浮。

(指导单位|涌泉镇人民政府策划执行|五月策划)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