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专访|看见漫玩视研所

2024-09-18 18:19

摘要:这是一个视觉的时代,视频行业风头强劲,成了一种常见的休闲方式。但看的时间增加,却不一定意味着看到的内容也相应增多,纷呈的影像不时让人感叹“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是一个视觉的时代,视频行业风头强劲,成了一种常见的休闲方式。但看的时间增加,却不一定意味着看到的内容也相应增多,纷呈的影像不时让人感叹“乱花渐欲迷人眼”。优质内容显得尤为稀缺。

在此背景下,一家主打「视界的艺术」的科普机构自然会引人注意。当记者饶有兴味地看完了他们的作品后,立即决定相约采访,在此过程中,「漫玩视研所」的形象也逐渐清晰。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家地理科普机构上。

从文旅到科普

和其它科普机构不同的是,漫玩视研所是在漫玩这一品牌旗下成立的。文旅背景是绕不过的话题,当记者问及此事时,创始人表示,从文旅到科普,的确是一次跨界,但两者其实也有内在的联系。

“从事文旅行业这些年,走过不少地方,在做文旅的时候,也积累了不少知识,特别是每次邀请一些研究院的老师为客人讲解时,都感觉受益匪浅。另一方面,一些地理类的科普杂志也在推出旅行业务,并且相当受欢迎。可以说,我们是从不同的方向走到了一块。”

旅行团的人数毕竟有限,和视频的受众不是一个量级。讲解也以面对面为基础,和视频的逻辑有所差别。“这对我们是个难点,但我们的文旅背景也有一些优势,那就是我们在讲述的生动有趣上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还配上英文字幕,希望国际观众也能享受我们的作品。”此外,创始人补充道,视频除了本身的科普意义,对文旅行业也有促进和补充的作用。

当然,涉及不同领域必然也意味着转变。“其实之前我们就做过视频,只是之前侧重在自然和人文风景的展现,转向中长视频需要内容上的进一步深化,这也可以看作在延续我们在做文旅时对「深度体验」的追求。我们心中有一根标杆,那就是BBC,国家地理等机构推出的优质纪录片,那也是我们的长期品控目标。”

这种跨界显然得到了认可,漫玩视研所的作品不仅获得官媒转载,还收获了观众的大量好评。在讲述河西走廊的视频下,有人直呼“太震撼了!制作精美,每一句讲词都好有意境!”有家长分享带孩子去河西走廊前给他看视研所视频“预习”的经验,也有人刚从青甘回来,看到该视频后学到了更多,特地表示感谢。

漫玩视研所最新推出的栏目《帝国的辉煌与陨落》更是收获了流量和口碑的双丰收。该栏目的第一集《英国的答案》在全网已累计收获百万级播放量,还引来许多明星的转发。这部视觉所团队精心打磨的诚意之作,让许多习惯了短平快视频的观众眼前一亮。

除了和文旅的关联,创始人还补充了做科普的另一个愿景。“科普虽然不是前沿研究,但长期来看,对科技创新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从大的层面讲,我们也是希望能对国家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我们不希望只是传播知识,更想传递科学精神,也就是用科学方法寻找事实和证据,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观点的取向。我们的视频,每次会尝试解答一两个问题,希望能给观众带来启发。”

地理是人的一面镜子

 

科普的类别众多,从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再到医疗、社会、文化艺术,本身就包括众多赛道,受众也并不统一。当记者问到漫玩视研所为何选择深耕地理科普时,创始人回答道,这既因为地理和旅行有着天然的亲近,更因为地理视角本身的吸引力。

“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对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印象深刻。他们的著作中,在叙述历史前,经常会花很大篇幅讲述地理知识,有了这层铺垫后,对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也能获得更深的理解。”

后来,随着学习的加深,他发现地理学也是一门在更普遍的层面上阐明人性的学问。听到这里,记者不免好奇,毕竟我们更常听到的说法是“以史为镜”,莫不成地理也是一面照见人类的镜子?

创始人随即解释道,地理学也有众多分支,不同的地理学者有不同的学术取向。例如,在环境主义的视角下,地理学者是在秩序和法则中寻求意义,也就是企图寻找一个决定了的、恒定的和整齐划一的世界;而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地理学者是在景观中寻找意义,就像在文学中寻找意义一样,因为景观里记录着人类的奋斗历程。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客观、冰冷的物体,而是作为人的世界而存在的家园。

的确,经过这番说明,记者回想起,视研所的视频中包含更多人文视角,不只是因为内容涉及到人文地理。例如,在重庆那一期视频中出现的吊脚楼和棒棒军,不仅是山城地理的产物,也是重庆人性格的反映。“地理学能够揭示人自身的生存状况。理解世界其实也是理解人自己。”

同样的取向也贯穿在漫玩视研所栏目的设立中,细看之下,你能发现一条线索,而不是各个领域的罗列,那便是从浩瀚的宇宙空间,逐渐聚焦,到国家、地区,最后落在个体生命。同样的线索也藏在视频中,创始人告诉记者,“我们在做视频的时候,也在尽可能寻找一个内容上有递进的讲述角度”。

 

当科普遇上艺术

“科普”一词,由两部分组成。扎实硬核的知识是科的部分,简明易懂的呈现是普的部分。科是基础,普是表达方式。如果说,科的部分一般不会产生分歧,对普的理解则因人而异。

在漫玩视研所团队的理解中,普并不意味降低门槛,反而要求投入更大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出具有吸引力和审美愉悦的作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传播。“我们的视频制作团队以前在影视公司打磨过很长时间,对视觉呈现有很多经验,团队成员之间也形成了默契。至于撰稿人员,我们的成员大多是硕士生,经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在一些拿不准的选题上,则会请社科院的专家把关。”

艺术,是创始人口中的高频词,也是漫玩视研所口号中的关键词。“我们在画幅上做过多种尝试,从深受摄影爱好者欢迎的4:3,到影院级的宽画幅均有涉及。同时,我们也在积极追赶AI浪潮,加强艺术插画的运用,希望能带给观众新颖美妙的观看体验。”

记者随即问起漫玩视研所对AI技术的看法,创始人一下来了兴致,他先说起来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如果回顾过去几百年,技术一直对艺术有着关键的影响。合成颜料让之前珍贵无比的青金石得以大规模运用到普通题材上,从而催生出现代主义美术。影响技术的发展则催生出了一门新的艺术门类。而数字时代的AI能利用深度学习,创作出令人意外的作品。我们在不同层面上都在探索AI的妙用,从简单的老旧影像修复、色彩校正到画面生成,AI都在助力我们的视频制作。”

至于对插画的重视,创始人也是先从历史角度解释。他解释道,回顾历史,插画在记录数万种动植物特征的重任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类展示物象特征的绘图艺术被称为“博物绘画”。随着科学加速发展,博物绘画的表现内容也日益丰富精细。例如,出现了详细描绘生物鉴别特征的作品,这类画作统称为“生物科学绘图”,是博物绘画在后期发展中较具科学特征的一类作品。如今,漫玩视研所希望能延续这一传统,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

当科艺的边界开始融合,观众也必将获得更宽阔的体验。“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完我们的视频之后,能有多方面的收获,既包括知识的增加,审美的愉悦,也能获得情感的触动,和视角上的启发。”

采访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但“见面”却不会停止。经过这次访谈,让人对漫玩视研所今后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期待。视研所的图标是上下对称的两道圆弧,像眼睛,又像镜头,也是可以是天穹和地面,在这个视界中间,藏着一个包罗万象的精彩世界。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