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茶故事!祁门两大茶叶博览园盛装以待八方来客
摘要:冬日蕴暖意,春华待启程。3月25日,“冬蕴春华 向阳而生”祥源茶2025年度全国渠道合作伙伴大会在安徽齐云山举行。
冬日蕴暖意,春华待启程。3月25日,“冬蕴春华 向阳而生”祥源茶2025年度全国渠道合作伙伴大会在安徽齐云山举行。作为会议活动安排之一,来自全国各地的祥源茶渠道合作伙伴还参观了祥源安茶产业文化博览园和祥源祁红产业文化博览园。
祥源安茶产业文化博览园:打造安茶文化旅游新地标
当三月风起时,祁门的春天总是裹着一身诗意。坐落于祁门县溶口乡、清婉南流的阊江之畔,有一座白墙灰瓦的徽派风貌建筑,于茂林修竹的掩映下,熠熠生辉。这便是新落成的祥源安茶产业文化博览园。
博览园占地15亩,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由安茶工厂、安茶博览品鉴馆、安茶干仓仓库、安茶体验馆四个部分组成。集清洁生产、文化展示、研学体验、审评品鉴功能于一体,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它的建成,从源头筑牢安茶品质护城河,未来也将成为安茶文化旅游新地标和众多茶友研学观光的旅游目的地。
在祥源安茶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合作伙伴们首先参观了安茶工厂的生产车间。车间共三层,一楼是初精制车间,二楼是成品车间,其中,蒸茶、装篓、成条、架烘、打围等工艺都在这里完成。一进车间大门,能闻见由“茶香、箬香、竹香”三香合一的安茶香。
安茶的包装一直延续老安茶的古法包装工艺,箬叶和竹篓,都是就地取材的天然包装材料。箬叶,采用江南地区箬竹的叶子,也可用来包粽子,竹篓是祁门当地的竹子,通过蒸煮、晾晒、劈丝、打磨,再编成小篓。除了起到保护、增香的效果,竹子和箬叶还富含竹黄酮。
车间内,一排排盖着棉被的即是烘干槽,成条后的安茶放在架烘台上,上面盖上被子,下面是炭火,架烘48小时,如此,可有效降低安茶的苦涩味,使得安茶的口感更佳醇和。
三楼的夜露台,则可以让合作伙伴们直观了解到安茶是如何夜露的。
随后,大家来到安茶仓库体验参观,一同探索祁门安茶如何从一片茶叶蜕变为“可以喝的古董”,感受时间赋予它的双重价值:“品饮之美”与“收藏之珍”。
仓库共三层,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采用干仓设计,南北通透,最大限度地顺天时、守自然。仓库内,茶叶按年份和规格分层堆放,适宜的温、湿度为安茶后期转化创造了条件,从新茶的清甜到老茶的醇厚,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得以沉淀、转化、交融,如同美酒,越陈越香。
茶农有谚,“茶在仓中睡,人在仓外守”,这份对自然的敬畏和耐心,正是传统工艺的灵魂。在这里,每一篓茶都是“活”的,它们随着季节更替呼吸,在岁月中蜕变。
接着,大家来到安茶展览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观看丰富的安茶茶文化藏品,聆听讲解员讲解祁门安茶的传奇历史。徜徉于此,仿佛穿梭在时光隧道,祁门古镇的百年风云、祁门山水的绮丽多姿、失而复得的非遗奇茶、神秘独特的夜露工艺、岁月造就的箬叶陈香,次第呈现,令人神怡。
有合作伙伴在参观结束时感慨:“不同于以往印象中的安茶,安茶产业文化博览园展示给我们的,是安茶的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在这里,一丝不苟的工艺和精益求精的品质,体现了祥源茶人对安茶的执着坚守,而现代化的生产线、多样化的产品又体现了安茶的创新与求变,看完这一切,不得不让人自信充盈于胸间。”
“祁门问茶 润心山水”:茶旅融合促振兴
离开祥源安茶产业文化博览园,一行人又继续参观了祥源祁红产业文化博览园。作为国家级4A旅游景区,自2015年6月开园以来,祥源祁红产业文化博览园受到广大茶客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誉,吸引了来自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茶旅团慕名而来。
博览园由祁红非遗技艺制茶中心、祁红示范工厂、祁红博物馆和中国茶叶奇种园四部分组成,是集生态茶园观光、现代化祁红加工观摩、祁红非遗技艺手工制茶体验、祁门红茶专业博物馆游览及祁红品饮鉴赏为一体的全景式沉浸式的祁红体验中心,目前已成为广大祁红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祁门,是闻名中外的茶叶圣地。作为“三茶统筹”的重要实践形式,茶旅融合,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价值,不仅能提升茶产业的综合效益,还能激活乡村经济与文化活力。
依托上市公司祥源文旅优势,以及自身在祁门茶区的丰厚资源,特别是两大产业文化博览园的建立,祥源茶业于近日还正式发布了“祁门问茶 润心山水”茶旅线路。
有别于传统旅游线路,该线路围绕祁门茶叶“红与黑”进行了重点设计。行程中游客可以深入祁门红茶、祁门安茶茶园,实地探访祥源祁红、安茶产业文化博览园,亲身体验茶叶的采摘和制作过程。此外,还能体验中国四大道教名山齐云山、祁门当地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风貌等。
祥源茶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祁门问茶 润心山水’茶旅线路的推出,是祥源茶积极融入祥源文旅大战略,承担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实践之一。未来,祥源茶将以两大博览园为大本营,更好地推广祁门茶叶的‘红与黑’,让更多人看到并亲身感受中国茶与茶文化的魅力,也为提高祁门县‘文化+旅游’的大融合作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雨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