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江大闸的前世今生
摘要:宁波市姚江大闸,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灌溉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还承载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宁波市姚江大闸,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不仅在防洪、灌溉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还承载着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在第四届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案例的征集与展示活动中,该案例因其在融合水工程与水文化方面的卓越表现而备受瞩目,成功入选为优秀案例。姚江大闸不仅是防洪、灌溉的关键工程,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结合现代与历史文化特点。
姚江大闸在水利工程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保障了两岸52万亩农田的灌溉需求,还为舟山大陆引水和宁波大工业供水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有力推动了宁波经济的持续发展。姚江大闸不仅是一座杰出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历史丰碑。这座大闸不仅是一项杰出的水利工程,更镌刻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其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正是这些不平凡的经历,铸就了姚江大闸的雄伟与壮观。如今,它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2019年,姚江大闸更是以“建国70年宁波70大时代地标”的身份,彰显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此外,姚江大闸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闸的展览和节水教育基地传播节水理念,弘扬闸站文化。在建闸60周年之际,这里布设了展廊、编撰了刊物,向公众展示了姚江大闸的辉煌历程。而宁波市节水教育基地的建成,则进一步弘扬了节水文化,成为向社会公众宣传节水理念的重要窗口。党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更是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姚江原为潮汐江,旱季咸潮可通达上虞通明堰,沿岸土地盐碱化,蟹类泛滥。雨季则容易滋生洪涝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1932年,鄞县县长陈宝麟曾计划使姚江河口改道,但由于经费和抗日战争原因,迟迟未能开工。1958年8月,宁波市政府开始在江北湾头地区兴建姚江大闸,1959年6月建成。建成后,湾头5公里原河道不再成为姚江主河道,新增引河1.24公里,形成现在的河流形态,剩余的姚江盲端于2004年建成日湖公园。姚江大闸的建设使得困扰沿岸农业生产的咸潮问题得以解决,沿岸土质得到改善。但是,水库也造成姚江河口和甬江淤积严重,因而不得不常年进行清理,航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由于姚江上游河床较高,因而旱季河流水位较低,不利农业生产。因此,除姚江大闸外,姚江在余姚城区也包括皇山、竹山、郁浪浦、中舜江4座节制闸,建于1962年至1964年之间,用于保证旱季时四明湖水库来水能够较好地供应周边地区。
宁波简称“甬”。而这个简称来历主要是指宁波最著名的一条河流叫“甬江”。而“甬江〞的上游分别有“姚江”(来自余姚)与“奉化江”(来自奉化),汇聚在宁波最核心的位置就是至今的三江口,也就是宁波的城市来历。1958年我当时还是一个小学生,但是这一年被后来称之为“大跃进”年代,全国各地兴起大办钢铁等工农业生产大跃进。1958年宁波遇大旱,为阻止姚江咸潮上溯,当年8月,宁波决定在距三江口3.5公里处利用弯道取直,建造姚江大闸。1958年9月,姚江大闸动工兴建。一年里,来自江北区湾头周边各县(市)区的1万多名青壮年,采用肩挑手挖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当年宁波最大的水利工程。我记得那个年代是充满激情燃烧的岁月,宁波市区工农商学兵,都曾组织义务劳动参加大闸建设。如今这座“姚江大闸”已经为宁波人民造福了整整60多年了,“姚江大闸”周边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都享受着前人辛勤付出的果实,我特意闲逛如今的“姚江大闸〞,写下这篇美篇供美友共享。
1958年9月,姚江大闸动工兴建。1959年12月竣工。1963年又对木闸门进行了改造。1993年对闸室进行了更新改造。2009年,根据安全鉴定意见开始实施加固改造,2012年改造完工,并于2015年通过竣工验收。姚江大闸的建成与投入运营是宁波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化解了困扰姚江流域几千年的自然灾情,同时承担着沿江两岸农业灌溉用水,鄞西、宁北、鄞东南河网补充和生态环境用水,舟山大陆引水,宁波大工业供水等重任,已逐渐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
姚江大闸,1958年8月开建,建成于1959年6月,是咸水与淡水的分隔线。
姚江原为潮汐江,旱季时,咸潮可通达上虞通明堰,沿岸土地盐碱化,雨季则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不利于人们生产生活。
姚江大闸建成后,新增引河1.24公里,湾头5公里原河道不再成为姚江主河道,剩余的姚江盲端于2004年建成了日湖公园。
绿岛公园与日湖公园,近在咫尺,都是市民休闲好去处。
责任编辑:李雨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