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焦点新闻

沪颛桥桶蒸糕将“申遗” 记者探访传统手艺“独苗”

2012-11-20 15:35

摘要:沪颛桥桶蒸糕将“申遗” 记者探访传统手艺“独苗”

视频:沪颛桥桶蒸糕将“申遗”。新民网陈炅玮 制作

  【新民晚报·新民网】临近重阳节,过去在闵行颛桥一带,家家户户都要蒸糕。但这些年来,做桶蒸糕的传统手艺几近失传。颛桥安乐村罗仁官家可能是掌握这门传统手艺的唯一一家了。记者昨天到罗仁官家采访时得知,当地文化部门正在搜集材料,准备为桶蒸糕申请“非遗”,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老虎灶烧旺,水烧开。女主人宋爱华将事先轧好的米粉放入一个木桶内,轻轻压实,放在老虎灶上隔水蒸;隔几分钟后,撒上一层白砂糖,再覆上一层粉;隔一会儿,再撒一层白糖,一层米粉;各撒了5次后,盖上盖子蒸,大约二十分钟后,白白的桶蒸糕就出锅了。趁热切一块,咬上一口,香香糯糯,软软的但不粘牙,味道清甜。

  做桶蒸糕看似简单,但其中有不少窍门:做糕的米,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事先浸好,送到轧米厂轧成粉;粉里掺入白糖,拌匀,再放着“醒一醒”;蒸之前还要把大块的粉块搓碎,过筛;蒸的时候,火候、时间都有讲究。

  宋爱华是远近出名的“巧媳妇”。除了桶蒸糕,方糕、重阳糕,她也很拿手。如果想换花样,加上蜜枣、赤豆、红糖,可以翻出很多花样。采访当天,宋爱华正试验一个新品种,用血糯米做重阳糕,上面撒上果仁。

  “我这里的材料都是最原始的,米、糖,豆沙是自己做的,不添防腐剂、食品添加剂。有人想在糕上加点红丝、绿色,我都劝他们别加了。本色的是最好的。”

  罗仁官小名“阿小弟”,“阿小弟”家里的糕好吃,尝过他家糕的人都这么说。“阿小弟”家以前做糕是自家做自家吃,随着会做糕的人越来越少,向“阿小弟”订购糕的人越来越多——老人做寿要订糕,年轻人结婚也要订糕;嘴巴馋了,也要订一个两个尝尝。“阿小弟”家的业务不断,采访当天,宋爱华的手机就响个不停。

  平时“阿小弟”家每周蒸两回糕,临近重阳,天天加班加点。婆婆、妈妈两个老将齐上阵,一个在厨房蒸糕,一个在灶前烧火。罗仁官则忙着买米,送米去轧米厂轧米,跑进跑出。最忙的时候,凌晨三四点就开工了。但一个老虎灶3个灶眼,蒸一个糕要20分钟,“产量”有限。一次有人打电话来一口气要订600个糕,宋爱华只好抱歉地回绝了,“做不出来的,我这里是手工活”。

  宋爱华的做糕手艺是跟从母亲那里学来的。宋爱华50岁不到,像她这个年龄,在当地会做桶蒸糕的,几近绝迹。生活节奏快了,很多人搬进了楼房,没有了老虎灶,也就没法做桶蒸糕了。

  本报记者 鲁哲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