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州发现春秋至东汉古墓群 现罕见亚字形古墓
摘要:2013年1月18日,湖北随州,发掘现
2013年1月18日,湖北随州,发掘现场。佚名/东方IC
国家旅游地理网1月22日讯 历经半年的挖掘工作,随州市曾都区大型古墓群全景毕现。该墓群年代跨越春秋至东汉,除出土大批珍贵的青铜器外,还发掘罕见“亚”字形古墓。昨日,记者赶赴随州,见证文物的取出工作。该墓群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文峰塔社区居委会二组。
昨日上午,工作人员开始小心翼翼地对文峰塔墓地内的文物进行搬运清理。被发掘的墓坑深度大约为8米。记者注意到,18号墓葬的墓穴和中室内均有积水,工作人员先是用桶排除积水,再清除坑内泥土。至11时30分,编号为M18的第33袋泥土被清理出坑。曾参与过曾侯乙墓、叶家山墓葬考古挖掘工作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凤春教授告诉记者,将对泥土进行淘洗,以防止有小件文物遗漏。 记者看到,中室内的棺木早已腐烂,仅剩下棺盖较为完好。为确定棺盖下是否还存留有文物,工作人员需先将棺盖起吊。下午2时整,工作人员将两块厚度约10厘米、长约两米的木板塞在棺盖下,将二者捆绑后用起重设备起吊,棺盖落地的瞬间,精美的纹饰令在场的工作人员和记者纷纷发出赞叹之声。纹饰呈几何形状,虽然历经2000余年,原本彩绘的棺盖已经模糊,但是精致的纹饰仍能显示出当时制作工艺之高超。
2013年1月18日,湖北随州,发掘现场。佚名/东方IC
与此同时,另一组考古人员在该墓葬周围的附葬坑内发现两件保存完好的大的方形青铜缶随葬品,上面镌刻着花纹和铭文。另一件出土的铜灯因为造型精美以及特殊的造型,让人叹为观止。 罕见“亚”字形墓曾遭疯狂盗掘 据了解,早在2009年6月,湖北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就接到举报,称位于随州市文峰塔社区居委会二组的地块可能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处进行勘探,并对4至7号墓坑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部分文物,并初步确定这些墓群属春秋晚期至东汉年间。
2012年6月,该区民房因房产开发被拆迁,在新房动工前,考古研究所对该地块展开了大规模考古勘探。截至昨日,考古人员已发掘墓葬65座,其中土坑墓53座,砖室墓12座。土坑墓大多为东周曾国墓葬,时代从春秋中期一直到战国时期,少数为战国晚期的楚墓。此外,本次发掘还首次在随州境内发现曾国车马坑,分别为两座车马坑和一座马坑,皆为春秋时期,出土两马驾和四马驾,为揭示春秋曾国车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2013年1月18日,湖北随州,发掘现场。佚名/东方IC
据了解,本次发掘的有青铜、陶、玉等各类质地的文物500余件,其中青铜器占半数以上,种类主要有鼎、簠(音同“斧”)、簋(音同“诡”)、甗(音同“演”)、匜(音同“仪”)、盘、缶等,部分铜器上大多有铭文,铭文有曾、曾子、曾孙等。根据铭文可知,大多为曾国墓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18号墓,据黄凤春介绍,此墓形状与古时的“亚”字相同因而得名。与首次发现的“曲”字形曾侯乙墓有异曲同工之妙,丰富了湖北境内已有的东周墓葬形制。
从陪葬器“五鼎四簋”来看,墓主的身份应该是东周时期的大夫。黄教授介绍,此墓除中室内陈放棺木外,东西南北四穴原本分别放置礼器、兵器、铠甲、车马器。但因早期曾遭盗墓,仅留存东穴的礼器,且品相保存完好。更为让人惊讶的是,墓主的尸骸不复存在。对此,黄教授解释称,由于逝者身上通常会佩戴玉器,贪心的盗贼为了防止遗漏,于是将墓主的尸骸也一并搬出墓穴。但由于礼器穴紧靠棺木,增加了盗掘的难度,才得以幸免。
曾国曾迁都 终为楚所灭 黄凤春告诉记者,这是继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发掘之后所发现的又一重要曾国墓地,对完整揭示曾国历史有重大学术价值。而此处曾、楚墓葬的同时发现,对确立楚灭曾的确切年代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据介绍,曾国在史书中不曾被记载,但史学界普遍认为,曾国即史书中记载的随国。昨日,黄凤春告诉记者,文峰塔墓地的挖掘为这一猜测又提供了一项有力的佐证。
在已发掘的这批墓葬中,部分青铜器上有“曾”、“曾子”及“曾公子”字的铭文,主要为春秋中晚期曾国贵族墓葬,说明此处曾是曾国的政治中心。2011年发掘的随州叶家山墓葬与此地相距20余公里,属于西周高级贵族墓,两者相距约400年历史,这说明曾国曾经迁都。在古时候,迁都是件非常常见的事情。
何以确定曾国就是史书中所说的随国?黄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认为,在商代时期,随州这里曾有曾国。曾被周王灭后,被分封为姬姓曾国,即现在的叶家山。西周晚期,与曾国临近的鄂国(商代三公之一)臣服于周王。周王便将鄂国赐予曾国管辖。《左传》中就曾记载,鄂国都城为溠(现代音同“炸”)水,此字古音与随的古音极为相近,很可能因此记载为随。
2013年1月18日,湖北随州,发掘现场。佚名/东方I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