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焦点新闻

萨满舞等近20项“濒危”获保护

2013-02-17 16:18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哈尔滨2月17日讯 王永年告诉记者,除了保护、传习,传习所同时承载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中国风特色的文化产品的功能。2012年10月16日,传习所正式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产业基地(试验基地)。记者在传习所内走访看到,包括方正剪纸、木雕重彩、葫

  国家旅游地理哈尔滨2月17日讯   王永年告诉记者,除了保护、传习,传习所同时承载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中国风”特色的文化产品的功能。2012年10月16日,传习所正式被命名为省级文化产业基地(试验基地)。记者在传习所内走访看到,包括方正剪纸、木雕重彩、葫芦雕等各种“非遗绝活”,都已经有了正式的工作室和展示、销售场馆,由于都是由非遗技艺制成,其中一些工艺品的售价已达万元。

  


神秘的萨满舞。
 

  据了解,传习所目前已被纳入阿城区“金源文化黄金旅游带”,自2012年8月开馆至12月底,已接待市民游客近2万人次,出自“非遗绝活”的众多特色文化产品通过展示,获得广大市民和外地客的认可与青睐。王永年表示,传习所暨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建立,将在我市地方文化旅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对龙江非遗项目的保护性开发,符合我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要求,同时对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传统民俗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和有益的尝试。
 

  “非遗”背后蕴藏龙江史话
 

  墙上挂着2米“见方儿”、做工精巧的方正剪纸,木雕工匠现场雕刻的“关东八大怪”……走进非遗传习所,记者感觉置身于一座记录龙江文化和历史的大展馆。据工作人员介绍,非遗传习所当前入驻的46项省级“非遗”中,方正剪纸、鱼皮画、桦树皮画等5项为国家级非遗,对这些项目的体验式展示和介绍也成为传习所一项主要功能。#p#副标题#e#

  在“满绣”的传习展示室,几名技师正在现场进行绣图展示,其中一幅名为《青花瓷》的作品颇有特色通过独特的“叠绣”手法,图面的瓷瓶不仅色彩鲜明,更有明显的立体感。项目传承人冯女士给记者讲述了“满绣”的历史渊源:昔日满清入主中原后,为了给皇帝和贵族高官制作精美的龙袍官服,结合江南“苏绣”技巧和女真原有制衣工艺发明了“满绣”。后来通过“京旗移民”(北京地区八旗族人返迁东北)传回东北特别是我市阿城区。

 



 

  “每项非遗背后都是一段鲜活的龙江史话。”市社科院金源文化研究员王永年告诉记者,众多省级“非遗”记录了龙江、冰城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不同侧面,在研究和艺术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抢救寻访为濒危“非遗”续弦
 

  “"非遗"传承必须是"活态传承",也就是人与人的口传心授。”王永年讲,保护非遗最重要的就是发现、选定传承人。而由于相传年代久远,通过田野普查发现的近600条“非遗”线索中,有近200条因没有传承人而面临失传,仅传习所里的46项省级“非遗”中,也有近20项一度“濒危”,如今得以保全。除了传习所的集中保护外,也得益于文保人员近几年的“抢救性”寻访普查。
 

  王永年给记者讲述了寻找“非遗”传承人的经历今年春天,金源宾派大鼓项目的弹弦琴师去世,项目也面临中断。为了寻找“大鼓琴”的传承人,他和文保人员在阿城区、宾县的6各乡镇往返十几次,前后历时4个月,终于在阿城区蜚克图镇蜚克图村找到了一位叫李海亭的琴师。当天,一行人陪着宾县大鼓表演者魏庆增,来到李海亭家里,老李当场拿出师傅传下来的120多年的蟒皮琴和鼓,与魏庆增现场唱奏一曲《借东风》。一曲唱罢,在场所有人欢呼鼓掌,宾派大鼓的项目“续上弦”了。

 

  通过“抢救”,许多濒危非遗得以保存延续,“不过,现在有半数以上的传承人,年岁都在六七十岁,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值得关注。”王永年道出了自己的担忧,我省的非遗项目是龙江、冰城地域文化和历史的体现和记录,一旦失传,其造成的文化损失将无可弥补。
 

  2012年8月,全省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全国首个金源“非遗”传习所落户我市阿城区,46项“龙江专属”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齐集一堂。近日,记者来到传习所所在的“三五文化创意产业园”了解到,这些“龙江非遗”此前已有近20项处于“濒危”状态,通过传习所的建立和文保人员的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得以继续流传……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