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焦点新闻

全域旅游:“陇上江南”的幸福路径

2017-06-19 13:54

摘要: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深化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开展了为期7天的“中央媒体走进陇南”采访活动。中国旅游报记者随团采访,赶赴甘肃省陇南市7个县区,记录下旅游扶贫作为陇南市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所

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部署,深化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开展了为期7天的“中央媒体走进陇南”采访活动。中国旅游报记者随团采访,赶赴甘肃省陇南市7个县区,记录下旅游扶贫作为陇南市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被誉为“陇上江南”的陇南市以山清水秀闻名,但由于山大沟深等恶劣条件,全市9县区于2011年整体被纳入国家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以“旅游全域化、全域旅游化”为发展战略,探索出了全域旅游助推精准扶贫的陇南模式。“旅游让人民生活更幸福”现已成为陇南地区的真实写照。

“目前,我市深植‘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有效拉动了全市经济增长,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低成本高成效的旅游精准扶贫新路子。2016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150.9万人,同比增长22.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1亿元,同比增长25.34%。”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介绍。

贫困山乡变身“富美乡村”走进康县长坝镇花桥村,只见高峰入云、山林翠竹、吊桥流水、曲径通幽……“青山碧水”的自然环境与“花园式”村落相映成趣。游历其间,宛如置身江南。

“2016年,花桥村共接待游客37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840多万元,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社建档立卡贫困户460户增收,达到了‘一村带一片、一片带全镇’的效果。”康县长坝镇党委书记杨寿松介绍。

在“花桥人家”农家客栈,村民杨明霞高兴地说:“自从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我就搞起了农家乐,现在不仅能在家门口赚到钱,而且还能够照顾老人和孩子。2016年,我的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

这样的“美丽乡村”在陇南地区比比皆是,吸引了大批来自兰州、陕西、宁夏、四川等地和市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康县建设了一条绿色景观风情线,培育出朱家沟村、大水沟村、何家庄村、凤凰谷村等一批生态旅游示范村。

文县依托马家山村、冉家村旅游开发,高标准建设农家客栈,培育形成了一批生态旅游度假村。

来自中国记协的杨克成为文县碧口镇何家湾村“第一书记”后,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发展“原生态”乡村游,摘掉了村里的贫困帽子。

“目前,我除了在‘美景’上下工夫外,也在‘美食’上做文章,力争让村里的食材也全部实现‘原生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加快老百姓致富脚步。”杨克介绍。

成片贫困山乡的华丽转身,得益于陇南市政府的积极作为。“基础先行,帮扶联动,新媒助力”这三个主要做法现已成为该市旅游扶贫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陇南市全力推动了道路、给排水和房屋风貌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出了一批旅游示范村。同时,该市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联帮扶单位的优势,帮助乡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此外,全市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利用全市2690个政务微博、561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和大量的网站,海量发布与乡村旅游等相关的摄影及图片,以吸引游客关注。

“近年来,我们对农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截至目前,共建成了2062个美丽乡村,75个村被国家列入‘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2个村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1至5月份,陇南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32.16万人,乡村旅游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7%和17.5%。”陇南市旅游局局长冯醒民介绍。

民俗文化催生“溢出效应”

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坐落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村落四周青山苍翠、林木参天、流水成韵。

在这里,每年当旅游进入“旺季模式”后,一到夜幕降临,穿村而过的白马河便迎来狂欢时刻。不少游客聚集在河边的白马魂广场上看“池哥昼”、跳火圈舞。现在,白马人原生态文化表演已经成了铁楼乡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我县实施了‘文旅强县’战略,高度重视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举办了两届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并鼓励当地农户开办农家乐、农家客栈,先后创建了白马风情园、椿树山庄等民俗品牌农家乐,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文县县长张立新自豪地说。

同时,文县铁楼乡草河坝村、石门沟村等还组建了民俗文化原生态表演队,当地许多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白天是农家乐老板、员工,晚上成了乡村舞台的明星演员,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系列旅游项目。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效益更加明显。

白马风情园的主人曹飞说:“我们原来村子最穷了,必须到外地打工混口饭吃。现在可好了,有了‘白马文化’的招牌,吸引了大量游客游玩。我去年在家门口就挣了一百多万。另外,我还从周边村子里采买了大量食材,村民们都跟着我富了起来。”

铁楼乡乡长余石东介绍,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目标是将把整个白马河流域全部打造成具有独特民俗标记的4A级旅游景区,力争实现家家农家乐、户户是客栈、月月有节会、天天有节目。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中国民俗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婚配如愿、生活幸福。这就是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流传180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活化石的“乞巧节”。

近年来,乞巧女儿节作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之一,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西和县以举办‘乞巧女儿节’为契机,积极融入旅游元素,形成了‘乞巧坊’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业促农增收日趋凸显。”西和县宣传部部长马国荣介绍。

而素有“秦皇故里·三国圣地”之称的礼县,也积极在挖掘“文化旅游”上下功夫。礼县宣传部部长郭力逢介绍:“我县致力于先秦和三国文化建设,全力打造陇上山水园林文化城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玩。随着我县知名度的提高,还带动了当地的苹果微商发展。2016年,创造出一周销售30万斤苹果、150万元销售额的好成绩。”

特色产业铸就“发展高地”

前不久,在国际油橄榄行业久负盛名的“纽约国际橄榄油大赛”上,共有全球27个国家选送了910份橄榄油样品,陇南市甘肃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样品获得了金奖。

这是中国引种油橄榄53年以来,我国企业生产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当谈及企业一下步发展蓝图时,该公司董事长刘玉红介绍,将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之势,将“油橄榄”产业和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出具有观光旅游功能的产业小镇,带动更多群众发家致富。

武都区委宣传部长周立钧说:“发展油橄榄产业不但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而且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推进器’。建设‘中国橄榄之城’,打造‘橄榄小镇’,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进一步带动当地种植户致富奔小康。”

陈小光是成县的一名未就业返乡大学生。2016年3月,他看到了旅游产业的巨大魅力,便和好友一起组建了“成县深山源农产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成县鸡峰特困片区鸡峰长沟村打造了“农产品加工+体验旅游”基地,以带动和帮助更多乡亲们脱贫致富。

作为陇南市“工业强县”的徽县,现在也积极挖掘工业旅游“富矿”。该县的金徽酒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是集生态白酒酿造与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工业旅游景区。2015年,该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后,更多的游客走进金徽,日益成为陇东南地区的旅游热点。2017年4月,景区内的樱花大道吸引游客就达10万人次。

“徽县具有‘工业游’的发展基础,将现代工业的巨大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多要素中,不仅让游客从中开阔眼界,还从中学到许多知识,从而给企业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也拉动了徽县当地的住宿、餐饮、房地产、土特产加工制作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徽县旅游局局长革文胜介绍。(实习记者冯豪博)



(责任编辑:赵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