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焦点新闻

【新时代新使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旅游业将发挥突出作用

2018-01-13 17:2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数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数量快速扩张为主,主要解决短缺问题,而高质量发展则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着重解决品质问题。由短缺经济向品质经济转变,是物质生产显著丰富的体现,也是百姓精神需求升级的必然要求。旅游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向和过程。

旅游重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供需基本面。旅游引领消费升级,改造现代化经济需求体系。从国内经济发展规律来说,此前我国经济经历了数次消费升级,每一次消费升级都推动了相应产业的轮动繁荣和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以旅游、娱乐、文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四次消费升级逐步兴起,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热点逐步集中于新工业、互联网、消费升级和医疗健康等主要领域。据统计,2016年我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6%,比2015年提高4.9个百分点。2017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亦达到64.5%,较上年同期和上半年分别提高2.8和1.1个百分点。同期,居民人均在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生活服务、交通通讯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速依次为13.17%、8.89%、7.9%和7.53%,明显领先于食品烟酒(5.02%)、衣着(2.58%)等传统消费。可以说,旅游业凭借对文化娱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超强融合能力,成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旅游业将发挥更加重要作用,作出更大贡献。2010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行态势明显,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同期,旅游业“逆势”增长,不但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而且在每一个年度,国内旅游收入的增速都跑赢了GDP的增速。2010年至2016年,我国GDP复合增速为11%,同期国内旅游收入增速高达21%,为GDP增速的1.91倍。

旅游培育产业新动能,升级现代化经济供给体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输入直接动力。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客群全民化、出游高频化和需求品质化”将成为中国旅游发展趋势和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的三大动力。新世纪的前10年,国内旅游快速增长主要由一线城市客源地和目的地向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下沉来推动,近年来则主要表现为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梯度转移,越来越多的居民有条件加入到旅游的行列,这是李克强总理所归纳的大众旅游时代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旅游客源地潜在出游力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依然表现为“7∶2∶1”的三级阶梯状分布,旅游产业发展规模表现为“5∶3∶2”格局,客源地和目的地梯度转移的空间很大,是旅游业和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另据测算,我国目前国内游客平均出游率刚突破3.7,城市和东部相对发达地区的居民更加频繁地参与亲子游、周末乡村休闲、都市休闲等各类旅游形态,出游率已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以说,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百姓常态化的生活选项,所呈现的更大范围的高频旅游同样是我国旅游业和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此外,自1999年长假制度开始实行,国民旅游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不断提档提速。随后的16年间,国内旅游人次年均增速接近12%,国民旅游经验极大丰富,多数居民的初级旅游需求基本得以满足,特别是以一线城市为代表的客源地游客对旅游品质的追求越来越成为主流,而这一需求升格趋势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快速向其他客源地普及,国民旅游的层次需求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全面升级,这也是支撑我国旅游业和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旅游业不仅自身发展速度较快,还通过业态的创新与融合,如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互联网、旅游+大数据乃至人工智能,催生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善了供给体系,培育了产业新动能。如近些年资本助推的创业浪潮,通过经济型酒店、中端酒店、民宿、在线旅行服务、百度地图、打车软件、专车服务,以及更多的文化创意和商业创新,使旅游越来越走向一个开放的体系,旅游特征产业和非特征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旅游经济发展的动能越来越广泛和强劲。

旅游补上“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空间短板。党的十九大报告清晰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庄严承诺。因此,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最终检验,是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康水平和文明程度。

笔者认为,中国多数落后地区下一波经济发展和就业提升的风口,不是东部地区落后产业向这些地区梯度转移,而是抓住中国人消费升级的契机,通过发展旅游,将富裕地区人群的消费直接引入欠发达地区。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部署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旅游扶贫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旅游是典型的“造血式”扶贫,尤其是在全域旅游新模式下,旅游扶贫的覆盖范围更大、惠及人群更广,为景区以外的乡村地区、城郊地带乃至城市核心区都带来了旅游创收和增收的新机会。可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农民通过农家乐就地就近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获得更高的收入;可以带动农产品生产,土鸡土鸭、无公害米、有机蔬菜等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提升了原有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可以带动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旅游与农业、加工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和工艺品制造的扩容,商贸物流和生活服务的提质。中国目前有超过200万家农家乐,按照每家农家乐3人从业保守计算,中国农家乐吸纳就业人口达600万。预计到2020年,在中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扶贫要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旅游具备天然的优势。旅游扶贫不仅是自力更生的扶贫模式,还是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模式。游客的造访、投资商的参与、电商的接入等,将外部的新思想、新方式、新需要带入贫困地区,激发当地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实现旅游脱贫富民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双赢。从旅游合作社到旅游企业,从分散耕种到集约化利用土地,从偏远闭塞到依托“互联网+”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旅游扶智的效应势必越来越显著。2020年以后,现行标准下的脱贫攻坚战将取得胜利,面向新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旅游仍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减贫和增收,为到2035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持续贡献力量。

(马仪亮 中国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赵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