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焦点新闻

梵净美景天然成——梵净山从古至今的保护与利用纪实

2018-08-14 15:02

摘要:梵净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教村民取蜜。 梵净山风光。 梵净山下的花朵。 梵净山冷杉。 神灵之山,山上草木水土不容毁伤 梵净山被誉为贵州第一山,山有奇峰异石,风景绮丽,古木参天蔽日,林间溪流纵横,原始植被极为丰富。 早年间,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梵净山

梵净美景天然成——梵净山从古至今的保护与利用纪实
 
梵净山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教村民取蜜。
梵净美景天然成——梵净山从古至今的保护与利用纪实
 
梵净山风光。
梵净美景天然成——梵净山从古至今的保护与利用纪实
 
梵净山下的花朵。
梵净美景天然成——梵净山从古至今的保护与利用纪实
 
梵净山冷杉。
 
 

  “神灵之山,山上草木水土不容毁伤”

  梵净山被誉为贵州第一山,山有奇峰异石,风景绮丽,古木参天蔽日,林间溪流纵横,原始植被极为丰富。

  早年间,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梵净山逐渐声名远播。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就传入梵净山区,给梵净山打上一记沉甸甸的佛教烙印,使梵净山与中国四大佛教名山齐名,后跻身为中国第五大佛教名山。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梵净山部分地区由于外来移民的增多,生态环境曾遭到了一定的破坏。但由于原住民对传统文化的道德约束,加之地方政府的强力干预,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力维护,人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萌芽。

  明初,梵净山地区佛教兴盛,梵净山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据文献记录,当时有民众在梵净山寺庙山场私挖沙,后被官府禁止,并规定不许随意开挖。此举,对于梵净山生态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光匆匆,奇石岿然。从此,梵净山从蛮荒岁月走向了文明时代。

  明万历四十六年的《敕赐碑》中,数次提及梵净山为灵山,清道光年间的铜仁知府敬文立的《梵净山禁树碑记》中,梵净山被视为神灵之山,其山上草木、水土不容毁伤。

  资料显示,由于明清两朝宗教活动盛行,梵净山内的森林早已为古人所重视。期间还提出对梵净山森林要“永以为禁”,禁止“积薪烧炭”,保护梵净山森林是地方封建官吏“守土者”的职责。这是对梵净山植被的再次保护。

  此后,世世代代居住在武陵山区的苗族村民,特别珍惜天然林,在众多的乡规民约中都有保护树木的条款和规定:“不准放火烧山林,不准乱剐树皮,不准随意用幼苗嫩树试刀试镰”。一旦违反这些条款,将受到严厉处分,处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当地的土家族也制定了明确的“封山禁树公约”,均立有禁碑,以示封禁。

  由此,梵净山的保护意识薪火相传。

  到现代,1956年,梵净山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78年,梵净山保护区根据相关文件批准建立,并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

  1981年,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梵净山管理处协调周边三县划定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边界。

  1986年经国务院文件批准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同年,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理事批准,被接纳为世界人与生物圈MAB保护区网成员,成为中国的第四个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198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将原“贵州省铜仁地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更名为“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明确为贵州省林业厅直属单位;1990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了(保护区国有林)林权、范围、边界、面积核查工作。

  199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委托铜仁地区行署,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为管理处)颁发了国有林林权证,对保护区进行了功能分区,开展保护、科研、科普和发展工作。

  2000年,印江成立洋溪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2014年,由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编制的《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2023)》,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现已报至国家林业局待批。

  2015年,由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的《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5~2024)》,已通过专家评审,标志着洋溪自然保护区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人间净土,需要群众参与共同呵护”

  沿袭早年的保护理念和举措,近年来,梵净山从法律法规及社区共建共管方面,建立起了多级管理的保护体系。

  据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政科邱科长介绍,1956年梵净山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后,其现代的保护体系逐渐健全。当地依据该法律法规,成立了保护管理队伍,专门进行梵净山森林资源的巡护、管理工作。目前,保护区已建立了100多人的管护队伍,重点打造森林保安队伍,主要职责是梵净山日常巡护、森林防火、监测等工作。

  “同时,我局根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按照市里面的安排部署,对梵净山周围居住的百姓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宣传,鼓励群众参与保护。”邱科长介绍道,社区居民是梵净山提名地及缓冲区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居民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与梵净山遗产价值保护更是密不可分。随着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执法力度和宣传教育力度的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性、管理能力和生态保护意识也不断提高,在森林资源共管方面,逐渐呈现出由被动参与管护,转为主动参与管护的可喜局面。

  通过社区群众的参与,梵净山还建成了社区共管委员会及社区天保网络组织,先后编制了《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社区资源管理计划》《梵净山村民读本》,提升社区居民的管理能力,还组建了梵净山首支农村义务消防队,各村寨还组织以7人为单位的义务森林巡逻队,从村民中选择护林人员,参与森林防火、盗采盗伐宣传、监督、整治工作。

  除此,梵净山有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政府、科研机构、社区等多方协作机制,具有充分的人员和资金保证。我市还统筹协调松桃、江口、印江三县责任单位,并要求梵管局和印江林业局,负责对梵净山实施更直接的管理。多年来,各部门各尽其责,相互合作,共同管理,使各项保护与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其中,梵净山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贵州省森林条例》《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用法律利器保护好人间净土,梵净山的保护力度再次加强。

  据市申遗办常务副主任周文庆介绍,自我市2013年启动梵净山申遗以来,以申遗工作为引领,统筹实施了梵净山提名地及缓冲区生态环境整治,在成功助推梵净山摘下世界自然遗产的殊荣时,更为梵净山后期保护规划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唯一的栖息地,也是水青冈林在亚洲最重要的保护地。IUCN在评估报告中认为梵净山提名地满足第十条标准。”周文庆说,好生态是梵净山成功走向国际舞台的主要原因,保护好这片净土,才能让梵净山这块金字招牌独领世界风流。

  通过申遗工作,目前,梵净山已建立了由上至下的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如《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2023)》《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保护计划(2015-2025)》《贵州印江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5-2024)》《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2014-2023)》等规划,针对黔金丝猴的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周边社区的参与管理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都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以确保梵净山完整性得到保护和保存。

  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馈赠,人与环境的和谐需要悉心呵护。百姓全力参与梵净保护,才能让这片人间净土永存于世。

  “‘大山蜜’,梵净山之下百姓生活越来越甜”

  梵净山下,靠山而居,大山里的人们过着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

  从去年立冬到现在,龙新文终于等到二次割蜜时间。全副武装提着铁桶朝山上走去,仔细将木蜂桶揭开,小心翼翼割下黄灿灿的蜂巢,满心喜悦望着甜蜜诱人的蜜脾,只待取蜜销售。这一刻,龙新文等待半年有余。

  龙新文说,立冬割的蜂蜜属佳品,夏季割蜜是因梵净山有好生态,勤劳的蜜蜂不停工作,蜂蜜才产得快。

  龙新文一家居住在梵净山下黑湾河岸,与别地不同,这里的青山绿水给龙新文一家带来了甜蜜生活。从龙新文的父亲起,开始探索大山生存模式,利用山水资源立业养家,“养蜂酿蜜”成了全家人的收入来源。

  “我父亲从十五岁就开始研究怎么养蜂,制蜂蜜。”在龙新文的记忆里,父亲是养蜂能手,酿蜜的手艺远近闻名。龙新文说,父亲摸索养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次偶然机会听到养蜂能挣钱,父亲随即起了人工养蜂的念头。

  自行摸索加上到朋友那里学习,龙新文父亲先在自家屋后坡脚鼓捣了几个木蜂桶,试养蜂群。大概摸索一个月时间,10余个木蜂桶成功引来蜜蜂筑巢。之后,龙新文父亲的木蜂桶越来越多,养蜂手艺也越来越精湛。

  “大山蜜”是龙新文给自家蜂蜜起的品名。龙新文告诉记者,家住梵净山,面朝大河湾,山水资源丰富,花开四季,翠绿常青,蜂蜜喜在这里采蜜,“大山蜜”由此而来。

  “父亲去世前已将这门手艺传于我,我的蜜蜂采集梵净山多种花卉及药材,有梵净山杜鹃、野藿香、龙眼、荆条,还有我们说的五倍子等植物。”蜜蜂最远可以飞行十多公里,梵净山内有很多花卉植物供蜜蜂采蜜,而生态环境越好,蜜蜂则更多,所以他家的蜂蜜不仅口感好,营养价值还很高。

  如今,龙新文除有100余个木蜂桶外,梵管局还赠与他300余个蜂箱,龙新文带着家中两个兄弟一起养蜂酿蜜。今夏,仅6个木蜂桶的蜜脾取蜜后有蜂蜜100余斤,按照市场价销售,收入有2万元左右,而剩下的蜂箱将等到立冬后一次性采割。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梵净山得以生动体现。据悉,梵净山区内有着丰富蜜源植物,对于发展“中蜂养殖”有着天然优势。古人早年就开始人工养蜂采蜜,蜂蜜既是良药,又是上等饮料,可延年益寿,还可用于美容。随着梵净山申遗成功,梵净山交界处的松桃、江口、印江三县大力发展人工养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百姓拓宽了就业的渠道,打开了致富门。

  截至目前,梵管局通过组织社区蜂农外出参观学习、蜂具支持、集中培训、专家现场指导等方式,对社区中蜂养殖进行扶持,为梵净山中蜂养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梵净山中蜂养殖50群规模以上有20多户,100群以上有3户,中蜂产业已现雏形。

  为使社区中蜂养殖产业由“零散粗放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化,努力打造梵净山蜂蜜品牌名片,去年11月,梵管局分别在江口闵孝镇总站片区、黑湾河片区,印江木黄镇金厂片区举办中蜂养殖培训

  班,特邀省农科院副研究员、中国养蜂学会理事专家一行,为社区养蜂农户作中蜂饲养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培训。

  “在梵净山申遗之初,为了让梵净山缓冲区的百姓增加收入,市申遗办按照上级领导的安排部署,其400余平方公里的缓冲区,都倡导群众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依靠绿水青山,实现增收。”周文庆说,依托梵净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做优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做靓观光绿色农业,做活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各村寨从事旅游服务接待,延伸产业链条,做强旅游商品加工业,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模式,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高端品牌,高端绿色产品,引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

  目前,梵净山缓冲区先后发展起了茶叶种植、经果林种植、中草药种植、食用菌培植、农副产品加工、工艺与纪念品加工、田园旅游服务等产业体系,让群众有源源不断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记者 王婷婷 来源:铜仁日报)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