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焦点新闻

让非遗融入生活 带动乡村振兴——贵州德江(桶井)非遗扶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综述

2019-01-02 15:38

摘要:2018年12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举办的“非遗扶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在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春晖文化苑举行。来自江苏、贵州的20余位专家学者、传承人、业内人士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如何有效地融入

2018年12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举办的“非遗扶贫与乡村振兴研讨会”在贵州省德江县桶井土家族乡春晖文化苑举行。来自江苏、贵州的20余位专家学者、传承人、业内人士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如何有效地融入国家扶贫攻坚大战略,以带动村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项目和传统村落,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与生活。要用改革创新的思维来进行动员和整合,认清形势,寻找差距,提高认识,增强共识,增加信心,共绘蓝图。”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巡视员姜刚杰说。

  探索德江经验,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实践

  非遗尤其是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镇村庄,具有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研讨中,贵州省文旅厅非遗处副处长李安鹏提出,贵州省每个市州都应积极建设具有示范性和样本性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省非遗处将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要注重非遗品牌的打造和传承人群的培育。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张毅认为,纺织类非遗的生产和设计创新易于在乡村实施和推广。德江县桶井乡可以通过纺染技艺培训来恢复传统纺染工艺,培育乡土手工艺人才,在3至5年形成一批传统工艺工作室,建立手工艺合作社,引入订单生产,促进产品外销。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陈红雨指出,要关注物质文化空间和非遗保护之间的关系。在保证生活舒适性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当地的民工、当地的建造技艺去恢复传统的建筑样式和村落风貌,让村民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重新掌握传统营造技艺,以此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实践。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王力农认为,傩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桶井乡是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然而如今传承人越来越少、传承空间越来越狭窄,如何去发展、让它走得更远,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可以借鉴日本能剧的传承、发展经验,把德江傩戏传承好、发展好。”

  贵州大学教授金颖若认为,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不可或缺。具备了完整的、健全的文化生态,才能形成特征鲜明的地方性,产生旅游的吸引力;德江不仅要形成傩戏之乡的整体吸引力,还必须具备物化、可感、可以消费的旅游产品,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带动当地乡民致富。

  “用”是最好的传承,转换为群众需要的产品

  全国人大代表、松桃苗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公司董事长石丽平认为,传统也能时尚,“用”是最好的传承。“老百姓有强烈的利用传统工艺脱贫的愿望,要开展传统工艺培训,加强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引导农民建立工作坊,传帮带、促发展,让农民有订单、有生产、有收入。”石丽平说。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员王永强认为,首先要制定德江县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系统梳理文物、传统村落和非遗项目,对接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公共文化建设等,形成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总纲;其次,应该加强传统技艺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工作,梳理地方文脉,合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和传统图案,形成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产品。

  贵州日报高级记者王小梅谈到,非遗是建立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要厘清文创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和非遗生产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倡导文化和非遗回到生活。同时,要加强对传统图案的整理和研究,注意传统技艺和传统图案的传承。

  铜仁学院副教授陈宏江指出,如何发现本地特点、打好品牌,这是关键点。传统手工艺要静心去做,让传承人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也是非遗扶贫的重中之重。

  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杰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作。如何塑造文化IP,实现品质与价值的匹配,如何树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IP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性研究很有必要,要认清产品开发的痛点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德江县傩缘公司总经理冉勇表示,将非遗转换为群众需要的产品和主动参与的项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他介绍了自己从事文创开发和传统工艺的经验,并现场展示了多年来搜集的印染、傩堂法衣、面具等民俗物件。

  王国华是贵州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傩面具雕刻师,他开设的傩面具雕刻少年培训班有50多人报名学习,带动17户贫困户加入傩面具雕刻产业。目前,他的工坊订单不断,他希望能够带动更多贫困户加入傩面具雕刻队伍。

  坚定文化自信,乡村的发展需要铸形和铸魂

  此次研讨会,对贵州省非遗扶贫与乡村振兴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要推动德江傩文化传承保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要形成一村一品,建立文化自信,把资源保护、利用好,把规划做好,把从业人员培训好,这是非遗扶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姜刚杰说。

  桶井乡是德江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乡镇。2014年,该乡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2741户1.08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46.22%。如今,桶井乡贫困户已出列1580户6942人,2018年底计划再脱贫774户3451人。德江县委常委、桶井乡党委书记吴飞表示,桶井乡正着力建设村级活动场所,通过举行文艺汇演、农民运动会等群众性活动挖掘乡土文化和人才,重点打造傩堂戏、舞龙、花灯等民俗活动。

  “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是第一要务。桶井乡要认真梳理红色文化、傩文化和乌江文化,加强传统工艺产业培育,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做出品牌,让文化扶贫、非遗扶贫成为脱贫攻坚中的重要角色。”吴飞说。

  贵州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龙佑铭表示,脱贫攻坚是当下最重要的工作,要做出示范、形成效应。“要把这项工作融入顶层设计,融入中心工作,实现非遗工作撬动乡村振兴,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一体化;要在传承上下功夫,实现新时代非遗传承、传播的新实践。”

  德江县委副书记丁凤鸣指出,乡村的发展需要铸形和铸魂。他说:“我们在铸形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现在要铸魂,感恩奋进,要立志、自力。乡村的价值需要发现和变现,不仅要发现文化的独特性和乡村的价值,而且要把这些价值变现。乡村的老百姓要自觉更要自信,才能走出一条文化创新之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