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焦点新闻

百年地术拳的传承之路

2019-09-21 07:25

摘要:陈伟强带领小学员练拳。 传统拳术的变革 55岁的地术拳第六代传承人陈伟强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自幼便追随父亲、爷爷学习地术拳。对于他来说,传承地术拳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地术拳的源起,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由闽南白莲庵的四月大师所创。这是一种模仿狗的

陈伟强带领小学员练拳。

陈伟强带领小学员练拳。

  传统拳术的变革

  55岁的地术拳第六代传承人陈伟强是土生土长的福州人,自幼便追随父亲、爷爷学习地术拳。对于他来说,传承地术拳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地术拳的源起,可追溯至明末清初,由闽南白莲庵的四月大师所创。这是一种模仿狗的格斗而演变出的拳法,有站立的搏击动作,但其核心在于地面的关节技、锁控技与捆绑术等地面技击术,是一项较为罕见的以地面搏击为主的传统武术项目。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伟强的爷爷陈依九在新加坡结识了逃难中的地术拳传人陈阿银,因缘际会成为这套拳法的第四代传承人。1947年,陈依九举家迁回福州西园定居,遂将地术拳技艺带回了故乡。

  最初,束于地术拳只能在小范围内单脉传承的师训,其传播范围十分有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伟强的父亲陈政禄打破了地术拳不外传的规矩,一边开馆授课,一边积极参与各种交流活动,地术拳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对外传播开来。

  “在终极格斗中,最终的胜败取决于地面格斗,因此地术拳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拳术。”陈伟强不仅是地术拳师,还是福州市公安局上街(高新区)分局巡特警反恐大队大队长。在日常训练中,他将地术拳与现代搏击术结合,向反恐队员们传授实战技艺,“传统武术局限于健身与防身,若加以变革创新,其特有的价值可以运用于现实中,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注入新能量”。

陈伟强(左图)、陈泽红带领小学员练拳。

陈泽红带领小学员练拳。

  注入新鲜血液

  除了将地术拳运用于实战外,陈伟强也意识到,非遗文化的传承还需从娃娃抓起,而这项重担落在了妻子陈泽红身上。

  在福州晋安区西园村地术拳培训基地,陈泽红招收了一二十名中小学生,分组学习地术拳基本招式。炎炎夏日,基地内并未安装空调,陈泽红带领着孩子们跌、扑、翻、滚,一会出拳、一会使棍、一会耍刀,一套行云流水的动作过后早已是汗流浃背。“学武之路没有捷径,只有离开舒适区,才能学会吃苦耐劳,稳扎稳打地练好每一招。”陈泽红说。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重视,地术拳开始走进学校、课堂、武馆。”陈泽红告诉记者,目前福州西园中心小学、福州晋安区第二实验小学、闽侯县上街红峰小学等学校已引入地术拳课程,而且福州多地也开办了地术拳武馆或教学点,吸引了一批青少年的目光。

  一水之隔的台湾学子也慕名而来。今年18岁的台湾姑娘陈靖芳,从小生长在一个武术世家,偶然接触到地术拳后,便被这种特殊的拳术吸引了。三年前,她特意到福州拜陈伟强、陈泽红为师,利用假期时间到福州习拳。“地术拳是一种竞技类武术项目,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非常有特点,适合女性练习,希望今后能传授给更多台湾女性练习。”陈靖芳说。

  对此,陈伟强、陈泽红乐见其成。“两岸武术门派虽多,但本就同根同源。希望有更多两岸青少年了解和学习地术拳,为地术拳的后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挖掘广度与深度

  尽管知名度不断提升,但是陈伟强、陈泽红依旧牵挂着地术拳的传承问题。

  “传承不是简单地学习一招一式,还要对一招一式背后的地术拳文化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否则只能流于表面。”身为福建省地术拳协会会长,这些年陈伟强带领其他传承人一起创办了学术刊物《地术拳》,开设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推广地术拳文化,甚至还申请注册了地术拳商标,并聘请专业律师团队进行品牌保护。

  为了进一步探究地术拳的源流,近段时间陈伟强分析比对地术拳与其他拳法的异同,探究每一招、每一式背后的依据与特点,正在组织编写关于地术拳的专业性书籍,让实践起家的地术拳理论化、体系化。“目前,书籍已基本编写好,下一步会安排出版事宜。相信通过探究源流与拳理,会进一步增强地术拳保护与传承的广度与深度。”陈伟强满怀期待。

  作为地术拳第六代传承人,陈伟强也在寻找衣钵传承人。“学习地术拳的人虽然不少,但目前仅是在做普及工作。最后,能沉下心研究、坚守的人少之又少。书籍出版后,我希望能好好寻觅下一代传承人,在一招一式之外,将地术拳的文化精髓学起来,让这项独特的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熟知。”陈伟强说。(记者 吴洪 文/图)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