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焦点新闻

走,上图书馆挑书去——我省公共文化场馆有序恢复开放 数字文化服务有提升空间

2020-03-19 15:40

摘要:读者在自助无接触借书区域借书。 16日,榕城春光明媚,秀美的闽江公园旁,福州市图书馆(德旺图书馆)打开已经关闭近两个月的大门,迎来因疫情而宅居家中许久的市民。 这是福州市首批恢复开放的两家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之一,另一家是当日开放的福州市群艺馆

走,上图书馆挑书去——我省公共文化场馆有序恢复开放 数字文化服务有提升空间

读者在自助无接触借书区域借书。 

  16日,榕城春光明媚,秀美的闽江公园旁,福州市图书馆(德旺图书馆)打开已经关闭近两个月的大门,迎来因疫情而宅居家中许久的市民。

  这是福州市首批恢复开放的两家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之一,另一家是当日开放的福州市群艺馆。记者从省文旅厅、省文物局了解到,目前,我省已有永定区、上杭县、漳平市、泰宁县等地共18家公共图书馆、艺术馆,14家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

  每日控制人流

  16日上午,不少读者早早来到福州市图书馆门口等候,馆方定9时为入馆时间,8时30分就有读者排队等候进馆。在出示八闽健康码,并经过两次测体温后,即可顺利入馆。

  市民程先生和妻子带着四岁的女儿快步进入馆内,借到了女儿长期阅读的《绘本》图书。程先生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我们好久没来图书馆,家里的《绘本》孩子都看完了。昨天一听到市图要恢复开放的消息,我们今天一大早就来还书和借书。”

  在调整了开放时间,制定限流措施之后,当日起,福州市图书馆部分区域重新接待读者。该馆副馆长郭志弘介绍,为防止馆内人员过于密集,该馆实行在馆人数总量管控,主馆每天接待400人,同时当日同一时段在馆人数不超过100人,达到同时在馆人数上限后,采取“出一进一”措施限流,请读者在馆外有序等候。老人、未成年人等没有智能手机的人员由陪同人员或监护人申领健康码。

  该馆恢复部分服务期间的图书馆开放时间为:周一9:00—12:00,周二至周日9:00—17:00。截至16日11时30分时,共有170多名读者进入市图,共借还700多册次。

  此外,分布于福州各社区的7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也相继开放,供市民就近借还书籍。

  省文旅厅公共服务处负责人介绍,恢复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必须征得当地党委政府同意后方可实施,可以采取网络实名预约、限制人员数量等方式,对场馆进行分区城分项目逐步恢复开放。

  福建省图书馆馆长郑智明介绍,该馆将于近期恢复开放,读者通过该馆微信公众号预约申请入馆,70岁以上的老年读者凭老年证现场登记入馆,也将采取“出一进一”进行限流,实时在馆读者数控制为100人。

  设置安全距离

  在福州市图书馆,一层大堂设自助无接触还书区域,读者统一在此归还图书。“这里省去了往常的点击‘还书’的步骤,把书直接放到感应器扫描即可还。”工作人员介绍。二层为服务咨询区。三层是文学类图书外借、阅览区域,自助借还机只借不还,也省去了点击“借书”的步骤,只要将读者证放于“读者证感应区”,系统自动感应读者证号,自动借书成功后,读者可把图书放于一旁的“图书杀菌机”杀菌消毒。

  “两个半月没来了,憋坏了,我今天还了12本书,借了13本书,借来的书都消毒过了,很放心。”市民、福州市疾控中心退休干部张轲渝高兴地说。

  记者看到,各区域皆有工作人员引导读者,并告知防疫期间入室阅读注意事项。

  馆内开放区域设置76个阅读座位,实行一人一桌制,读者入馆后须保持1.5米以上距离间隔。工作人员还倡导家长代为借还图书,避免未成年读者在馆聚集嬉戏。

  “我们每天对全馆进行三次消杀,所有还回来的图书都要集中进行严格消毒。”郭志弘介绍。馆内还提示读者,如有阅览后未外借的书刊,读者就近放置在阅览桌上或还书箱内,以便工作人员杀菌消毒后再次上架。

  线上线下灵活互补

  闭馆不闭网、资源汇“云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纷纷开启“云端”模式,推出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

  全省有110余家博物馆网站、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正常在线运行,覆盖省、市、县(区)级博物馆。《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红色闽西》等一批数字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感悟其独特魅力。

  以往一些地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注重线下,在这次疫情中,补齐数字化建设存在的“欠账”成为共识。

  “这次疫情,重新让图书馆人对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郑智明说,疫情期间,省图书馆转化思路,集全馆之力,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多条途径推介数字资源,每个部门都有宣传员,要求馆员发推文,并把资源转发朋友圈,取得明显效果。

  郑智明介绍,去年全年,省图的线上服务的读者点击量为2800万次,而疫情期间,仅一个月内就高达1000多万次,馆内60多个数据库资源使用率大大提高。

  让线上、线下服务灵活互补,以传播先进文化的不变初心,应对我们未来多变的读者需求。郑智明认为,文化场馆恢复开馆后,应牢牢守住网上阵地,进一步加大线上数字文化资源开放,加强有效宣传,着力提升公众参与度、运营推广能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提质增效。

  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丰富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同时,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将文化场馆传播队伍建设纳入文化场馆考核指标体系,打造一支懂历史、善营销、有情怀的传播团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