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干,捞刀河要成东方“塞纳河”
摘要:敢闯敢干,捞刀河要成东方“塞纳河” 鸟瞰效果图 浏阳网12月26日讯(记者 佘娟)12月20日,小雨淅沥,微风轻拍捞刀河河面,我们再次探访这条因一段古老传说而得名的河流,以及掩藏于其中的农耕文明。 沿河而走,看悠悠河水东来西去,两岸红土裸露,目光所及
敢闯敢干,捞刀河要成东方“塞纳河”
鸟瞰效果图
浏阳网12月26日讯(记者 佘娟)12月20日,小雨淅沥,微风轻拍捞刀河河面,我们再次探访这条因一段古老传说而得名的河流,以及掩藏于其中的农耕文明。
沿河而走,看悠悠河水东来西去,两岸红土裸露,目光所及处,皆是低矮密集的老式平房。“其实,捞刀河并没有给这一方人带来天时和地利。”据浏阳文史专家潘信之介绍,解放前,北区并没有大型水利工程,农业几乎是靠天吃饭,“但艰苦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北乡人的敢闯敢干。”
“敢闯敢干”的捞刀河商业文明
在那个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时代,虽然捞刀河河道曲折蜿蜒,但其水路仍是龙伏、社港、沙市乃至平江等地进入长沙最便捷的通道,将北区的木材、布料等等送往长沙等地。
“当时这里的水运非常繁忙,泮春、周洛等地的竹木扎成排时不时顺流而下,一条条满载了木材、布料的船只,结成编队、由机帆船拖拉着,逆流而上。”站在北盛镇老街口,凝望着捞刀河中倒映着的陌生面孔,90多岁的老人周意响陷入回忆。
船一路缓缓驶过,进入永安,进入长沙,汇入湘江,终点在不远的西长街。那是一条紧邻湘江的老街,连接五一路和中山路,与太平街对望,历来是商贾看好的商业黄金码头。解放前,为米铺、盐号、织布厂、花布厂等所在。
不足800米长的老街上商铺林立,每天从早到晚,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操着各色口音的客商在店门外吆喝着,还有不少小贩或挑着担子或推着独轮车边走边喊。街边繁华之景让每一个满载而来的浏阳人都满怀信心感到自己能满载而归。
“那时候,西长街上的商铺至少有1/3是浏阳人开的,大都为北乡人。”如今,西长街如同一众老街一样随着城镇的发展成为回忆里的风景,但北乡人的“闯”劲却在历史磨砺下越发浓重。如今,北盛享誉全国的钢管租赁生意、淳口几个木匠将扶梯生意做向全国各地、沙市服装业也名噪一时……
综合开发,园区沿河要建成东方“塞纳河”
不过,包括“敢闯敢干”在内的捞刀河农耕文明正在孕育着新生——园区沿河将建成内陆风光旖旎的“塞纳河”。而从农耕文明的衰弱到工业文明的兴盛,从沿国道319建园到沿捞刀河建城,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每一个转弯,都是一种文化延续和发展。
我们了解到,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充分吸收广西南宁民歌湖的开发经验,融合浏阳建筑风情,依山傍水、做足捞刀河水的文章,将捞刀河流域打造成为东方的“塞纳河”。
捞刀河园区段的综合开发即将启动。在拓宽捞刀河、增加蓄水能力的同时,在沿岸开发一批高档酒吧、酒店和住宅,使捞刀河两岸成为集风光、商务为一体的园区“塞纳河”。至少启动一家五星级酒店、两家品牌连锁酒店的建设。
力争引进建成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国际品牌快餐等项目,丰富和提升园区商业品牌和服务。开工建设1200座大型影视会议中心,告别看露天电影的历史,并提供3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和1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减缓园区住房难。
而对于捞刀河园区段的综合开发,捞刀河两厢段规划要定位到承载生物产业博鳌论坛,打造生物谷的高度,在注重提升建筑品位、营造优美环境、强化配套功能的同时,要统筹考虑取水、行洪、岛上交通、城际铁路出口等功能的布局,在追求最新设计理念与实际间找到平衡点,以便更好的发挥片区的开发效益,倾力打造捞刀河流域精美之作。
地理风物
“耕读传家”的捞刀河农耕文明
“读书才能有出息”——这是北区所有崇尚“耕读传家”传统的家庭普遍信奉的信条。
长期以来的贫瘠、生活条件的艰苦,让他们时刻想突破土地生存的局限,产生想走出脚下这片黄土的冲动。读书,便成为通往更远处的一条主要通道。
教子孙两件事,曰耕曰读。淳厚的耕读文化充盈在捞刀河畔,既体现了此处山川形胜的独特因素,又展现了北区人身上不安于现状的执着。
令人称奇的是,捞刀河流域还有4个共计出了40多名博士的“博士村”:沙市秧田村与龙伏镇尚埠村、焦桥村以及淳口镇杨柳村,这里的读书传统,由此可见一斑。
从龙伏镇焦桥村出发,转而走向尚埠村,折到淳口镇杨柳村,最后抵达沙市镇秧田村,走入寻常农家之中,这种对于读书人的尊重、对于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坚持,依然随处可闻。
守望传统,“北乡会读书”便是自古而来的。但浏阳地处湘东山区,地理偏僻,开化较晚。据《浏阳县志》等史籍记载,浏阳到南宋才有了第一位进士汤璹。之后的几百年间,陆陆续续出了不少人才,清代嘉庆以后,更是“井喷”,涌现了瞿家鏊、陈信芳、邹振杰、谭继洵、罗重熙、刘人熙、任贵震等十余位进士,其中有两位翰林均出自北盛。
“从古至今,北乡在全国各地的人才数不胜数,这是北乡的特色。”北盛人周柏林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繁盛应从清末算起,那时候革命的种子,让一批又一批像焦达峰、陈作新一样的北乡人走出去抛头颅、洒热血。
如今,越来越多的北乡人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但他们“走出去”的渴望不再浓烈。随着园区的发展,工业新城的延伸,能“闯”会“读”的北乡人更愿意在家乡的热土上开创天地。
讲述
胡晓江:我为什么在园区工作十多年?
翻开湖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拐弯》,一个崛起的千亿园区发展史呈现在眼前。这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胡晓江的作品,这本书生动地记录下了浏阳经开区的创业历程。
细腻的笔触,独到的观点,翔实的史料,在园区工作了十多年的胡晓江亲历了园区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历史时刻,“当时这里只是个农村,管委会不到30人,初创时虽然园区心中有蓝图,但是谁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胡晓江坦言,他在来园区前换过多份工作,不过直到来到蓬勃发展的园区,他才有了归属感,一干就是十多年,“园区采取全员聘用制,人人平等,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吸引那么多人才留下的重要原因。”
正是因为采取全员聘用制,灵活的机制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体制,园区对于企业的服务意识才能贯穿始终。
#p#分页标题#e#“开发区必须如此,如果壁垒森严,不仅员工受不了,企业也受不了啊。”胡晓江笑着说,现在企业是上帝,园区为企业全程代办事项,园区与企业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体制上的创新也带动了管理上的创新。”
关键词:走读浏阳工业新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