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景区动态

长城古韵——“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2017-09-08 13:39

摘要:长城古韵——“中华第一关”雁门关,“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谣》这是一首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长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文化,也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荣辱,它既是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又是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谣》这是一首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长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文化,也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荣辱,它既是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又是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前沿,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境内的长城遗迹很多。从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沿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向河北方向延伸,蜿蜒的古长城和矗立的烽火台,依旧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蚀痕,横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向世人昭告着那已经远逝的昔日烟云。

长城古韵——“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山西有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山西境内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晋之后。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

山西长城遗迹按朝代可分为战国长城、东魏长城、北齐长城、北周长城、隋城、宋长城、明长城、清长城,但以明长城修筑规模最大,前后共修筑了154年。作为当时拱卫京都的屏障,明长城分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约450公里,由河北省怀安县延入晋北的天镇县,向西再向西南,经阳高、大同新荣区、左云、右玉、平鲁、偏关,直达黄河东岸;内长城约400公里,由河北省涞源县延入灵丘县,向西再向西北,经繁峙、浑源、应县、山阴、代县、原平、宁武、神池、朔州朔城区,至偏关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

长城古韵——“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另外还有沿黄河修筑的从偏关老牛湾到河曲县石梯子的长城,沿太行山脊修筑的始于灵丘县牛邦口经五台、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至黎城东阳关的长城。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著名的“外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全部在山西境内,而平型关、娘子关更是闻名遐迩。

作为战争的遗迹,长城和关隘,在山西这块苍茫的土地上,已经变成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战争文化的珍贵实物。

长城古韵——“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这一声名远播的中华雄关,矗立在横亘晋北的恒山西脉——勾注山颠,雄踞于沟通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的雁门古道之上,历经2500多年漫长而不平凡的岁月,亲历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风云变幻、沧桑变迁的历史进程。

雁门关以“险”著称,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的瑰宝。雁门并非单一的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堪称中国冷兵器时代最为庞大、完整、严密、复杂的军事防御工程。双关指的是雁门关由东陉关和西陉关共同组成,双关并存,互相倚防,现在所说雁门关,通常是指东陉关。

以“雁门山者,雁飞出其间”而得名的雁门关,扼守着山西北部重要的战略通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得失对于中原王朝的存亡至关重要。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东与恒山相接,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海拔15O0米以上,构成南北之巨防。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远至蒙古高原,南通晋中重镇太原,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雁门关的历史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幕幕南征北战的大部队行军过关的宏壮场面,秦、汉、隋、唐和明代多次北伐的千军万马,从早期的匈奴、鲜卑、突厥,到后来的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北方民族都在这里与汉王朝交战,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关”。上迄秦汉,下至明清,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正所谓“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

几千年来,它承受过无数次的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的战争考验,接受过数不清的驼铃声声、车马喧阗的商队行旅,迎送过许许多多的巡边、亲征的帝王,南征北战的将帅和军队,出塞和亲的公主,入关进贡的单于,风尘仆仆的持节使者,慷慨悲歌的边塞诗人,义气相许的游侠剑客......如今,在山西旅游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大背景下,雁门关利用旅游+的手段,整合景区各项资源,在2017年初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

(编辑整理自太原道、山西省旅发委官网、雁门关志)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