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景区动态

长城古韵——平型关

2017-09-08 13:42

摘要:长城古韵——平型关,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前沿,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境内的长城遗迹很多。从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沿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向河北方向延伸,蜿蜒的古长城和矗立的烽火台,依旧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前沿,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境内的长城遗迹很多。从兴县西北部的黄河东岸开始,沿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向河北方向延伸,蜿蜒的古长城和矗立的烽火台,依旧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蚀痕,横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向世人昭告着那已经远逝的昔日烟云。“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两边是故乡”,《长城谣》这是一首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歌曲。长城,承载了太多的历史与文化,也经历了太多的沧桑和荣辱,它既是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又是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长城古韵——平型关

作为战争的遗迹,长城和关隘,在山西这块苍茫的土地上,已经变成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山西境内不同时代的长城总长度累计3500多公里,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山西境内的长城,承载着太多山西的历史信息和社会人文信息。山西境内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晋之后。现存较完整的城墙和遗迹有1500多公里。山西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一些长城关隘如著名的“外三关”偏关、宁武关、雁门关,就全部在山西境内,而平型关、娘子关更是闻名遐迩。 

长城古韵——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为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真谓峻岭雄关。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在岭上修建了关城,名曰平型关。做为明代内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关口,平型关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成为防御蒙古骑兵的重要屏障之一。

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长城古韵——平型关

平型关之所以家喻户晓,平型关大捷是主要原因。很多人一直认为平型关大捷就是平型关战役,其实不然,平型关战役是一场历时近10天、十余万军队参加的中型战役,而平型关大捷则是发生在平型关战役期间的一场战斗。在此一役歼灭日军近千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步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二次大胜利,它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它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迫使敌人进至浑源和保定的一部分兵力转移到平型关方向,因而有力支援了平汉铁路和同蒲铁路友军的作战,使已陷入敌围的出击部分郭宗汾部得到支援,免于被歼之险厄。平型关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有自然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军事博物馆。

(编辑整理自太原道、山西省旅发委官网,图片来源网络。)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