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热门目的地推荐

写旅行指南是件“苦差事”

2013-02-07 00:36

摘要:文/图本报记者黄丽娜 实习生彭文怡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教我们如何在这颗孤独行星旅行,教我们如何摆脱旅途孤寂 Simon是英国人,却选择了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还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他的解释是:英国是一个让我感觉森严的国家,她非常讲究门第,看重你

  文/图本报记者黄丽娜 实习生彭文怡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教我们如何在这颗孤独行星旅行,教我们如何摆脱旅途孤寂

  Simon是英国人,却选择了居住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还加入了澳大利亚国籍。他的解释是:英国是一个让我感觉森严的国家,她非常讲究门第,看重你从哪个大学毕业,从事什么工作;而澳大利亚则充满了自由的空气,没有人会特别在意这些。我喜欢这样的氛围。

  听着这样的解释,多少可以看出《Lonelyplanet》———这套被背包客、自助游旅行者奉为“圣经”的旅行指南系列丛书所具有的性格。

  今年6月,《Lonelyplanet》的中文版,将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LonelyPlanet出版公司的共同努力下来到中国。而带来它的人,就是《Lonelyplanet》现在的全球出版人SimonWestcott。

  SimonWestcott档案

  《Lonelyplanet》全球出版人,今年41岁的他,在这一职位上已任职5年。

  

写旅行指南是件“苦差事”

  中国旅行者已经爱上自助游

  Simon笑言:推出中文版就像冲浪时要赶上浪头

  从第一本《Lonelyplanet》伴随着旅行者一起上路,30多年过去了。

  1997年,中国正式开放了出境旅游,当年出境人数达到532万人次;发展到2005年,头10个月的出境人数就达到了2575.55万人次。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到2020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达到1亿。“我和中国旅行者的交谈让我明白,他们有强烈的个人自助游的需要。中国是个刚刚兴起的市场,中国的旅行者需要《Lonelyplanet》这样的旅行指南,让他们可以在上路的时候不孤单。”Si鄄mon笑着说,选择在这个时机和三联书店合作,推出《Lonelyplanet》系列丛书的中文版,“有点像冲浪时要赶上浪头”。

  我们为什么要旅行?《Lonelyplanet》的创办人托尼·惠勒回答:“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看起来像是陷入了一个永无休止的怪圈:冲突、误解还有悲伤和心碎。但与此同时旅行也一直在不断地提醒我们: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好,而这个美好的世界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更为重要的是:旅行能够以最积极的方式去帮助人与人相互结识,去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有着同样的希望和渴求,去证明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塞给我一张机票,告诉我出发的方向,我马上就可以动身上路。这些旅程不断提醒我为什么我的热情始终未曾消退,为什么我的世界始终没有变小,以及为什么我的‘旅行瘾’似乎———令人幸福地———永远也不能治愈。

  

写旅行指南是件“苦差事”

  图:Simon迷恋这种“人在旅途”的感觉

  中国人出行受困于“恐惧心理”

  Simon认为:过去30年我们也一直在应付这个问题

  Simon随时随地地表现着他对周遭的好奇和交流的欲望。来中国的短短几天里,他去了上海、杭州几个城市,与很多的中国“驴友”交流了关于旅行的话题,希望6月的中文版《Lonelyplanet》能更针对中国旅行者的特点做一些内容上的调整和改进。

  “中国的旅行者很新,是正在成长的一群。和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一样,他们都是怀着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看看不一样的文化、想与不同的人交流的梦想踏上旅途的,”Simon笑着说,“当然,中国的旅行者有很多中国的特色。”一位上海的女孩曾经告诉Simon,在中国女性是旅行的主要倡导者,因为男人们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汽车、房子上。

  相对于外国的旅行者,Simon认为,中国人的出行会受困于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心理”。为此,《Lonelyplanet》的中文版中,将会有专门的一章来讲述如何摆脱恐惧心理。将会讲述很多中国旅行者的故事,用来告诉读者,真正走出去了就会发现,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其实对一个陌生世界的恐惧心理,所有人都会有,在过去30年,我们也一直在应付这个问题。我们要告诉读者的是,最关键的是你要有勇气走出去。”

  做负责任有“野心”的旅行者

  Simon坚持:不介绍一个不能承受“旅行之重”的地方

  《Lonelyplanet》倡导发现的眼光,倡导发现以前的旅行者没有注意到的“世外桃源”。在杭州的一天里,Simon和《Lonelyplanet》的作者之一,就在郊区发现了一处古窑,“他们仍然在用传统的方式烧制窑器,旅行者来到这里,可以学习这种方法自己制作。这里很少人来,我想我们会把它写进书里,推荐给读者。”

  的确,旅行的人更多地喜欢去一些未经开发的地方,去看传统的东西。但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他们带给这些“原始”地区的破坏和改变。“负责任的自助旅行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如果一个地方不能承受‘旅行之重’,我们不会去描述、介绍它。我们还会加入一些组织,以防止一些地区遭到旅游业的过度冲击,”Simon认真地说,“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旅行者,《Lonelyplanet》只是一个平台,你要不断地自己去发现,寻找新的看世界的眼光,而不是单纯地按图索骥,这样也可以避免一条线路的过分拥挤。这也是旅行的精神所在。”

  较之旅行者来说,目的地的人如何能负责任地保护好自己长久以来生存的环境,则是更为重要的。

  “疯狂”生活除了写书就是旅行

  Simon“招兵”:我们还在不断寻找对目的地熟悉的作者

  Simon有20年的出版生涯,出版过杂志、报纸、书籍等几乎所有的平面印刷品。同时,他又是一名狂热的旅行者,15年里,去过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玻利维亚、非洲、南美等43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LonelyPlanet》工作是一件美好的事,它把我的技能和爱好结合到了一起。”

  全世界各地撰写《Lonelyplanet》旅游指南的400多名作者和Simon一样,都是热爱旅行的人。“通常我们要面对两类作者,一类能写出最优美的文字,但对他要写的目的地缺乏兴趣;一类文字可能平平,但对目的地充满狂热。我们更多地需要后者,真正的旅行者。文字的不足,可以在编辑过程中请人修补,但对目的地资料的收集则需要最多的热情。”

  Simon坦言,旅行可能是浪漫的,但成为一名旅行指南的作者是非常辛苦的。

#p#分页标题#e#

  “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显得很极端。通常我们会花3个月去旅行,3个月创作;再花3个月去旅行,周而复始。想拥有正常家庭生活的人,很难成为我们的作者。”有些作者为《Lonelyplanet》工作了很久,但有一天突然说:“我写不下去了,我要回去重新做我的会计了。”“随着我们的目的地的不断增加,我们也在不断地寻找对这些地方熟悉的作者。通常他们会是居住在目的地的本地人,但是我们会要求他们以新的视角来写作,要以旅行者的眼光重新审视他熟悉的一切。”《Lonelyplanet》的权威性,体现在它的实用性:怎样乘巴士、转巴士、花多少车费、住哪家旅馆、在哪里租单车、参观哪些景点……作者都要亲身去搜集这些资料。此外,作者还要有自己的发现。“抢在大众之前发现一个地方,这也是旅行的乐趣。”

  ■链接

  《Lonely planet》的诞生

  1973年,刚从伦敦商学院毕业的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在伦敦的一个公园一见钟情,很快结了婚。这两个不安分的年轻人不甘掉入生活的俗套,他们谋划了一次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的蜜月旅行———

  他们开着廉价买下的一辆旧车,沿着巴尔干半岛,穿越欧亚大陆,一路旅行。到达阿富汗后,他们卖掉了车,改乘火车、巴士、人力车、船,路上每天平均花费6美元。9个月后,他们经由新加坡、印尼,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的悉尼。

  这样的旅行方式,让人们惊叹不已,忙于探听,又想求教。最后,这对年轻夫妇想,不如自己写一本教人旅行的书吧。于是他们在厨房的餐桌上将自己的旅行札记整理成书,出版了第一部旅行指南———《Lonelyplanet》旅行指南系列丛书自此诞生。

  如今,《Lonelyplanet》的内容涵盖了包括南极在内的世界各个角落,被称为“自助旅行圣经”;拥有22个系列600多种书目、400多名作者;出版了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等10个语种的版本;年销售量650万册。1984年,《Lonelyplanet》第一次介绍了中国,到现在已经出了九个版本。

  (紫/编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