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澜门与元江城的历史变迁(图)
摘要:□ 李伟生 文/图 唐代以前,元江称惠笼甸,城址位于现今因远(乌蛮语,“惠”为海,“笼”为城,即干海子之城),又名因远部。
□ 李伟生 文/图
唐代以前,元江称惠笼甸,城址位于现今因远(乌蛮语,“惠”为海,“笼”为城,即干海子之城),又名因远部。唐代天宝年间有建城记载,此后两迁城址,又数易城名,到了明代治城稳定于今之县城。
文澜门石匾
元江城历史变迁的顺序是:步头城―元江万户府城―元江军民府城―元江府城―元江直隶州城―元江县城(民国与新中国初期)―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城。北宋仁宗四年(1026年)土官那氏“筑城礼社江上”取名步头(土人语,意为水边之城),即今元江县城所在地;蒙古宪宗七年(1257年),土酉那中为守住元江万户府城,以土夯筑城墙;顺治十八年,知府刘勇、副将林国贤加固重修;康熙年间,知府章履成复修;雍正七年(1729年),知府迟维玺发动府内官员捐款,动用财库,土民募捐共16003两白银,改筑砖砌城墙。元江东西南北均建有城门并且都有名称:东门称“迎恩门”,东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万物生长靠太阳,教育人们要有感恩之心。南门称“沐薰门”,意思是沐浴熏香,清心寡欲,多表示虔敬。西门称“康阜门”,取安康富庶之意。北门称“拱辰门”,《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儒家提出德配天地,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多警示治者。“文澜门”为东边之便门,位于清代癸未科进士、翰林马汝为旧居所在的马家巷。1908年,元江发生重大水灾,东城墙、南城墙毁。因为时代变迁,西城墙、北城墙则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拆,城门亦彻底消失。在近年的棚户区改造中,本人有幸发现文澜门石刻门匾深埋于古井旁,匾上的“文澜门”三字笔锋出神入化,干净利落,部分学者推断为马汝为手迹。这完全与文献记载相吻合,遗憾的是此件文物散落于民间,收藏者要价过高,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没能收回珍藏。
据史料记载:“明清之际,烟户稠密将及万家。”公元1658年,明朝降清将领吴三桂举兵攻元江府城,土知府那嵩誓死反抗。吴三桂施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以至死者万众,十室九空,府城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雍正十年(1732年),规模浩荡的彝族抗暴斗争队伍占据元江,与清朝官兵相持年余。断断续续的战乱此伏彼起,使这座府城变成了千疮百孔的破烂之城。乾隆、道光年间,时局较稳定,兵灾和瘟疫减少,一度重现“烟户三四千,亦云富庶”的局面,逐渐形成“茶盐贸易、驮运舟载的水边之城”。但是这座“滇南重镇”的好景不长。到了咸丰、同治年间,沧桑多变,杜文秀、李文学起义烽火波及元江。“兵变”连续出现,加之“瘟疫流行,凡三十载”。在此期间天灾人祸交加,竟使元江城出现了“骷髅成阜,蓬蒿无人,日中为市,午后即绝行踪”的衰败景象。民国时期县城曾经建了一座志舟公园(以当时省主席龙云的字命名),即现今的莲池公园。所以,历史上元江虽有“清正廉明”的府官、州官及县官,对县城建设作出过贡献,但毁灭性的破坏却大大地超过了有限的建设。
到了1949年,元江成立了县一级新政权——元江县临时人民政府,从此,曾经有“三恶”传说、不堪一击的破城逐步焕发生机。现如今,一江两河防洪治理工程已经竣工,滨江大道宽敞明亮,县城还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园林城市。元江大酒店、惠隆家园、中天财富、商业广场、冬日恋曲、书香雅院等一批建筑群拔地而起。入夜,县城灯火辉煌,盛世元江,一片繁荣景象即现眼前。
古人尊孔崇文,以文化人。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元素。现今,我国进入了新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现代建筑如雨后春笋,遗憾的是现代元素偏多,多数设计师是学院派的,对历史文化研究不足。但愿今后的城市建设中,特别是遇到道路、街道、建筑群的命名,决策者要集思广益,多多注意历史文化元素,把元江县城建设成有品位、有文化的小城,让这座曾经的万户府城、军民府城、府城、州城的历史能再现给后人。
责任编辑:马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