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王家小桥村文化兴村采风活动侧记暨诗文选辑
摘要: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守龙、通讯员蓝村宣传办徐宁】深入挖掘村庄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即墨蓝村街道王家小桥村植根村庄本土人文风情和自然风貌。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守龙、通讯员蓝村宣传办徐宁】深入挖掘村庄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即墨蓝村街道王家小桥村植根村庄本土人文风情和自然风貌,正探索出一条贴近群众且百姓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近日,即墨红叶诗社成员们来到即墨王家小桥村开展采风活动,而诗人们的创作灵感来源就是王家小桥的一树一瓦、一河一桥以及民间流传的感人故事。记者了解到,王家小桥村在村庄文化建设方面开动脑筋、下足功夫,在充分挖掘村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无数的精彩网络文章,借助现代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王家小桥开设“小桥印象”村庄微信公众号,向外界展示了一个民风质朴、风景宜人的乡村形象。王家小桥村一改以往村庄在宣传上的缺失、失声,让村庄主动发声,创新工作思路,让村庄也能“说话”,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乡村文化。
红叶诗社采风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在王家小桥村一场“闭门式”的内部交流会正在热闹进行中,村支部书记王立格率先表态,台下聆听他演讲的是他特意邀请的贵宾们,他们就是即墨红叶诗社的成员们,而这些贵宾也是植根于乡村的农民诗人,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
“今天第一次来到王家小桥村,王家小桥村景色宜人,民风淳朴,保留了很多村庄初建时的建筑、古树等,这是难得一见的宝贵财富。”在王家小桥参加采风活动的诗人们对村庄留下深刻印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家小桥从建村之初创立的财富一直守护的很好。
当天,王家小桥村还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 党史学习教育红色书画展”活动,将红叶诗社采风活动与书画展结合,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在村庄形成浓厚的党史学习氛围。据了解,王家小桥村在村庄文化建设上侧重对村庄“根”的寻找与继承,发掘出村庄具有历史厚重感、群众认同感的文化题材,通过文化意识的培养,唤醒村民对本村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将村庄文化建设带入新的阶段,为乡村振兴充分赋能。
拥有浓厚的乡土情怀,热爱着养育他的一方水土,王立格深情表达了此次活动的目的,王家小桥村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比如北方难得一见的小桥流水风貌,三百年的老巷子,三百多年的幸福槐,七十多年的同乐柳腔剧团等等,他希望通过诗社采风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红色书画展,向社会推介王家小桥村这些闪光点,立足小桥印象创作出更多的属于王家小桥的乡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家小桥,来到王家小桥。
附:采风活动诗文选(一)诗歌
红叶诗社走进王家小桥有感(王立格)
秋风织得祥云翻,红叶来村赋锦篇。 诗咏词吟桥作证,金句情深代代传。
小桥印象(刘昌锡)
雁去叶流丹,秋深衣著单。 民和家乡盛,老鹳立风寒。
隔岸呼舟渡,艄公枕浪欢。 芦花知客意,留宿醉汀滩。
小桥印象(刘恩礼)
小桥流水养人家,三百年来古树斜。 美丽乡村淳朴貌,红枫黄菊正清嘉。
【越调·天净沙】小桥村(毛嘉寅)
高楼古木鲜花,小桥流水人家,大道宽街宝马。靓村如画,召诗人采风华。
小桥印象(毛嘉寅)
古木参天秀,小桥流水长。 鸡鸣鹂唱柳,儿戏女槌裳。 陋巷纯真爱,宗祠血脉祥。 文明传道义,美丽我家乡。
王家小桥新风(朱念清)
老树承霖叶倍新,小桥流水润诗音, 人杰宝地村风朴,上下同心共富民。
【忆江南】王家小桥村拾句(朱念清)
村庄美,绿树绕烟岚。代出人才思俊彦, 如今翘楚慕清涵。同托一天蓝。
小桥赞(张修国)
(一)
广纳天下弄墨客。诚交八方风流人。
(二)
胜日逗风小桥村,碧玉树高已成荫。 阳光大道鸣金曲,秀水宝地诞贵人。
五绝· 王家小桥村一瞥(周公聪)
梧桐古槐接,小河流清泉。
小巷伴古井,宗祠仰前贤。
王家小桥村一瞥(周公聪)
古槐老屋三百承,红叶诗社有邻朋。
深巷小河桥不断,王家小桥紫云升。
记王家小桥九月笔会(毛昌武)
小桥流水三百年,品味乡韵写诗篇。
今朝党群齐奋力,再创新业更无前!
小桥印象(于学刚)
(一)水库
小桥水库巧玲珑,一汪碧水映蓝空。
白鹭觅食鱼妙戏,田野稼穑郁葱葱。
(二)古槐
幽静河岸一古槐,落村之时先人栽。
树龄三百六十年,存系乡愁慰心怀。
小桥村赞(毛瑞增)
远眺丛林近赏花,绿荫流水有人家。
清风送我临仙境,红叶题诗映彩霞。
红叶诗社小桥村采风有感(王财业)
金秋八月空气爽,诗社采风到咱庄。
踏巷过溪寻旧迹,也谈发展大文章。 百年村落今胜昔,感谢党的好主张。
小桥流水景致美,民风淳朴我家乡。
秋晚(王财业)
溪水潺潺绕村流,岸边古槐伴鱼游。
故乡夜晚纳秋凉,一轮明月挂枝头。
在红叶的诗韵里遇见小桥(周春雨)
在红叶的诗韵里与小桥相遇
一株古槐沐浴三百六十载风风雨雨
站在河岸。腑身朝向
红瓦长街和悠长的巷口
送迎村上人踏歌而行
品味朴实无华的故事,聆听
傍水依桥而居人家的绵绵福音
在红叶的诗韵里与小桥亲近
一座小桥连接华夏子孙的愿景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双脚印呈现红色,烙在桥面
这是党员在前带领二百七十户人家致富的履痕
这是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圆梦呐喊
这是掷地有声砸在小桥村的时代强音
在红叶的诗韵里与小桥攀谈
一条西窑河流水淙淙,漫水桥
哗哗奏瀑音,追朝阳赶明月
浸润、温柔着她的堤岸
她有多少道弯就有多少故事
她有多少朵浪花就有多少爱的情怀
滋养得五谷丰登地灵人杰
在红叶的诗韵里与小桥挽手
一代代小桥人演绎过委婉凄美和温馨
把有故事的小桥凝成墨宝,融入小桥印象
舞蹈虎气生生,擂起的鼓槌翻飞如花…
每一次心跳都和着柳腔戏的节拍
历史文化长河的一节音符唯美动听
和风依依,拂动西窑河水
涨潮大观,后来者架起一座金桥
我在王家小桥村等您(宋兆春)
金秋的时刻,
是收获的季节。
黄澄澄的谷穗,
白花花的花生,
还有数不清的硕果,
唱响了丰收的赞歌。
古老的村落,
延续着淳朴风格,
窄窄的百年胡同,
认证了邻里和谐,
还有近四百年的国槐,
他见证了村史的传说。
村民的笑脸,
幸福的生活,
村官的谱着,
展示了未来的伟业。
把文化强村的战略,
纳入兴村为民的豪魄。
上下气息能量,
小桥流水人家。
全村村民的福祉,
唱响了大团结的曲乐,
更体现出领路人的手舵。
来吧,朋友,
我在王家小桥村等您。
王家小桥采风感怀(刘恩礼)
历史遗痕迹,王家有小桥。
老街堪印证,古树自招摇。
雨洗红花艳,风摇绿柳娇。
旧村新面貌,安富看今朝。
小桥印象(刘恩礼)
(一)古树
历尽沧桑三百年,弯腰驼背志犹坚。
虚怀坦荡留风骨,叶茂枝繁染翠天。
(二)老屋
青砖黛瓦历沧桑,风雨无摧夯土墙。 世代难离生养地,寒冬温暖夏阴凉。
(三)老胡同
古巷深深犬吠声,青砖过道渐初明。
檐门低小通幽径,忆起儿时最动情。
(四)小桥
漫水桥边挂瀑帘,朝朝暮暮拨清弦。
揩干多少离人泪,复见冰轮几度圆。
(五)文风
为民谋福永无涯,文化春风慧万家。
执笔常书田里事,小康路上绽诗花。
小桥印象(李美秋)
水润禾田绿,长街红瓦新。
古槐三百载,守望小桥村。
小桥古巷(李美秋)
窄窄又长长,青砖老土墙。
风霜失色彩,依旧很慈祥。
小桥古树(李美秋)
难知经历何,驼背体沉疴。
但有无私爱,云天送绿波。
赞王家小桥(王大国)
王家小桥一小屯,百家姓中王兰孙。
三百年间明德传,乡邻和睦一条心。
村风质朴人多情,热忱迎来八方宾。
小桥潺潺长流水,古树参天叶归根。
旧宅古树老胡同,几多乡愁涌在心。
文化带来新风尚,秧歌柳腔是乡音。
果蔬稼穑纯绿色,康乐幸福自安心。
党建引领民心齐,社会主义新农村!
戏赞王家小桥(王中雨)
小桥流水清,古槐展新枝。
古典合新韵,生辉日日新。
重回小桥感怀(老兵·王兵诚)
弹指一挥二十年,今来小桥是参观。
乡村振兴开新篇,人居环境大改变。
小桥人民勤奋斗,美好生活万万年!
采风活动诗文选(二)散文
小桥印象(陈修远)
即墨蓝村王家小桥村为了搭建文化兴村平台,宣传家乡风貌,精心组织了一个“关注小桥印象·品味小桥故事”的文化采风活动,邀请我去参加,起初我有些犹豫,因为这个活动的主要参加对象是即墨蓝村“红叶诗社”的成员,我对于古体诗的音律平仄没有什么研究,平素所写下的一些所谓的古体诗,无非是仿古打油体而已,终究拿不上台面,所以推辞了一番。立格书记跟我微信说,小桥村很有文化渊源,同时村庄环境非常美,有“枯藤古树新葩,小桥流水人家;老村胡同蜿蜒,古柳依依西斜”的浓浓的乡愁文化,不禁令我心向往之。
缘于工作关系,我去过很多的古镇古村落,每到一处,心灵都会受到一次震撼和洗礼,深深的被我们祖先的人居文化的智慧所撼动。皖南查济古村的风水布局,浙江西塘古村的乾坤格局,塞外朔州利民古堡的战火风云,内蒙古武川天宝的草原风情,武汉木兰山村的千年记忆,冀东青崖寨梁沟的远古追念,都在我的心里镌刻下了深深的印象,那一股股深及骨髓的乡愁,时时刻刻在刺扎着我,牵引着我。乡愁是回忆家乡时的情感方向,它凝结着记忆的物质以及非物质载体所构成的凝重的单元,是乡愁文化的价值体系、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礼仪风俗、建筑符号、生活方式等表征维度的物质及非物质的组织构成。离家越远,乡愁越深。所以席慕蓉把她的乡愁刻画成了一树清晰而又模糊的年轮,余光中则把他的乡愁演化成了一枚窄窄的邮票。我的家乡即墨,雄壮的雄崖古所留下了历史的沧桑,幽美的凤凰古村交织着时代的和弦,也有三泉河畔王演庄报捷的古道东风快马,更有金口古港诉说着千年商都的繁华气象。关于王家小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即墨人,说心里话我还真的是第一次听说,心里难免一阵阵的思量:小桥,你将会以怎样的模样向我呈现?
带着无限的遐想,我们来到了王家小桥。
王家小桥村于清顺治年间立村,因村所在地河流众多,为了方便行人通行,河流上架起了数座漫水石桥,村庄便以石桥名村曰“小桥村”,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为现在的王家小桥。正值仲秋时节,一进村口,家家户户门口晾晒着白花花的花生,一派丰收的景象首先跳进了眼帘。沿着新村整齐的大街西行不远,便来到了小桥旧村,霎然间一种百年的沧桑注到了心头。
沿着一条深深的古巷慢慢行走,踩着青石铺就的路面,摸着薄薄的“红浆板石”垒起的墙壁,一道一道,层层叠叠,犹如时光老人额头上的皱纹儿,一道一道,层层叠叠。一棵牵牛攀援在一道光阴留下的断垣残壁上,几朵花儿开的粉嘟嘟红艳艳,让这苍老的古墙顿时长满了茵茵的诗意,墙角下几株堆放了有些年头的树桩,密密地生发出了灰白色的“木耳”,轻轻抚摸一下,硬郎朗的,似乎在向人们宣示着生命的坚强。幽深的青石古巷、古朴的青砖灰瓦、精美的石雕花纹儿,虽然经历了上百年风雨略显颓唐,但绝大多数房子仍保存完好至今还有人居住,古老的宅子,安静的时光,朴实的小村,更容易让我们回归自己的本真,生发简单的快乐。抚摸饱受风雨沧桑的砖石,仿佛感受到了其往日的辉煌。
村子有水,便有了灵气。出得古巷,一路花红柳绿,修竹婆娑,行不远处便听到了爽朗郎的流水声,下意识地快走几步,一条宛如青龙一般的河流,便欢快地迎面而来,漫水桥形成的一道白亮亮的小瀑布,哗哗啦啦跳跃着,引得诗社的人们诗兴大发,对着这条一年四季川流不息的小河,对着河里咯咯嘎嘎的白鹅灰鸭,对着河岸上的古柳白杨,唏嘘着,吟诵着。我不是诗人,自然没有诗人们的妙句,小心翼翼走到河底,踩着软踏踏的泥土,变换着角度拍了几幅可意的照片,心里想道:这个时候要是在漫水桥上出现一溜儿穿着碎花布衫儿的农家女子,坐在青石墩儿上,趁着这蓝格莹莹的天儿,就着这清格粼粼的水儿,乐乐哈哈捶洗衣裳,一个个莺声燕语,与这淙淙的流水声融在一起,河里的鸭子们嘎嘎呼扇着翅膀,把这农家的欢乐,呼扇呼扇,一直呼扇了个满村满疃儿,于是,快乐便弥漫了整个小村。
看到过很多古树,我最喜爱的是老家槐(国槐)。老家槐不但有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也是古代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更有吉祥的寓意。《谈苑》有载曰:“吕蒙正方应举人,就舍建隆观,缘干入洛,锁室而去。自冬涉春方回,启户视之,床前槐枝丛生,高二、三尺,蒙茸合抱。是年登科,十年作相。”面对着眼前的这株近四百岁、树干都已近空洞了的老家槐,我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你看它负重的躯体,弯曲着身子,即便是已经掏空了树干,依然用惊人的洪荒之力,驮起了王家小桥人们的希冀,大大的华盖荫佑着王家小桥人们的福祉,为小村撑起了一片蓝天,守望着王家小桥这方风水宝地。在它的荫佑之下,小村世世代代人才辈出,俊彦群群绘出了山河秀丽。老家槐的一半躯体躺在它身边的绿草丛中,静静凝望着高高的树冠,回想着昔日苍翠,没有忧郁,没有哀伤,因为它的另一半依然风华正茂,因为它身边草丛中生发出的小树苗儿,正延化出了它新的生命。
“王蓝孙邵马刘潘,家住西南窑(村西小河原称西南窑河)两边。小曲悠扬流碧翠,桥连乡土挚情环。千年永载人人颂,秋月春风莫等闲。万象更新天地阔,代出俊彦绘江山。”从立格书记的诗句中,足以看出小村的淳朴善良,足以读出小村人们的和谐和热情。从小桥老村返回的拐角处,我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大姐,见到我们几个人这边瞧瞧那边看看,歪着头笑容可掬斯斯文文地问道:客从何方来?我简单介绍了此行的主题,没想到她一听来了精神,拉着我的手说:来来来,这就是俺的家,快来看看俺家的文化。刚走进干净别致的小院儿,老大姐就跑进屋里,拿出了她扭秧歌、唱柳腔的家把什儿,一边舞动着一边说:俺叫孙其云,别看俺一头银发,俺年轻着呢,还不到六十唻!俺村的锣鼓队儿,俺村的秧歌队儿,俺村的柳腔剧团,俺都是活跃分子哩。俺村几代领导都重视文化,就拿柳腔剧团来说吧,从五三年成立,一直到现在越唱越红火。文化好了,产业也就好了,村里的的企业兴旺咱先不说,就说俺吧,俺做的煎饼和面条儿都有了文化成了品牌,十里八乡可有名儿呢。知道俺村有个叫“小桥印象”的蔬菜基地吗?那可是俺王立格书记亲自起的名儿,那菜那叫一个绿色哟,简直没法儿说了呢!说着,端起一个小盆儿,一个劲儿地要留我们在她家吃午饭:你看看,我刚买的大海螺、八带鮹,家里冰箱里鱼虾都有,正好今天又割了新鲜牛肉,咱包牛肉饺子吃......
小桥,流水,人家;古巷,老树,入画。座谈中,立格书记给我们展示出了一幅以“小桥印象”为主题,抓住政策机遇,打造乡愁文化,引领农产品牌,引导民宿发展的王家小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他说:陈老师,请你挥毫泼墨,为我们村写一幅字。我看着眼前这个淳朴的汉子,看着村庄自他以上三代重视文化为民造福的支部书记,沉吟片刻,铺开宣纸,挥毫写道:
大手笔绘大蓝图,大格局换大气象!
我记忆中的王家小桥村(宋兆春)
王家小桥村离我的老家北郝村也就是一公里多一点,从我记事时到现在还是三节地。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去王家小桥村,特别是西北角,的确是像现在古树繁多,溪水潺潺,石桥、石路、石胡同。稍大一点,到晚上跟着大姐到小桥村看本村排演的即墨柳腔戏。现在回忆起来,说实话,小桥村的柳腔无论从演技到场景,最起码在周边村庄的确是出类拔萃的(当时那个年代每个村最少都有一个自己村的剧团),其他村庄演戏时我也去过,为什么小桥村看戏的人特别多呢,这就不予言表了。
小桥村的村民相比之下是淳朴实在地。前些年,为了工作的事情也去过好多次这个村。去年秋天,我和蓝村镇志办鲁老师领着即墨区摄影的一位老师前去该村拍那棵被即墨区2010年挂牌的古国槐,因路况原因打听路边正在修整自家门口的一位村民。当时他合好水泥正在摸地面,当我们把来意说明,他立马停下手头的活领着我们找到古树。我对他说,您合的水泥时间长了会失效的,他说没事,我回去再加点水没事。这位村民还跟我们现场讲解了一些有关古树的故事,他的淳朴实在,至今让我们难以忘怀。
记得大集体时,小桥村在周边村庄没有什么多的集体副业。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勤勤恳恳把活干。因村庄穷,所以光棍就多一些。本村的姑娘不愿留,外村的姑娘不肯进,这个问题不只是小桥村,全国各地都一样,自古人穷薄世情。所以说,发展就是硬道理!改革开放这些年,王家小桥村的村民凭着勤劳朴实的双手,把庄稼种的有声有色。不客气地说,周边村的庄稼收获属小桥村的最好。特别这些年,王家小桥村的全体村民,在村两委和党员的正确带领下,注重村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把村庄打点成了另一番模样。村民的风貌、环境卫生、文化强村等等越来越上步。
我们坚信,一个美丽富庶的王家小桥村,在王立格书记的带领下,肯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在此,祝福王家小桥村的每一个家庭幸福安康!
品味小桥故事(周公聪)
教师节后的第二天,正好是星期日,青岛红叶诗社组织朱念清、周春雨、毛庆文、宋兆春等二十余名诗社成员走进墨城蓝村王家小桥村进行采风活动暨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史学习教育红色书画展。上午9时许,我们诗社的同行们便陆续从四面八方驱车来到王家小桥村委大院,受到了小桥村历任党支部书记王兵城、于学刚、王信业和现任王立格书记及支部成员与乡亲们的热烈欢迎。在村支部书记王立格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场白后,活动随即开始进行。首先我们参观欣赏了央视TTCV撰稿人陈修远老师省书画家李运松老师等书画家们的优秀作品。本村熟悉村内历史的王财业和兰宗美两位老师作为向导带领我们领略了小桥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貌。每到一处,王财业和兰宗美老师都进行详细的讲解,我们诗社的成员认真听取讲解的同时争相拿出手机拍照,徜徉其间,流连忘返。 沿着一条深深的古巷慢慢行走,踩着青石铺就的路面,摸着薄薄的“灰白色的浆板面石”垒起的墙壁,一道一道,层层叠叠,在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的风化作用下,更显百年沧桑。幽深的青石古巷、古朴的青砖灰瓦、精美的石雕花纹儿,虽然经历了上百年风雨略显颓唐,但绝大多数房子仍保存完好至今还有人居住,古老的宅子,残缺的围墙,盛开的凌霄花,安静的时光,朴实的小村,更容易让我们回归自己的本真,生发简单的快乐。抚摸饱受风雨沧桑的砖石,能感受到村庄往日的盛况。做我们导游的退休干部王财业老师笔下的王家小桥村的老屋古巷却是别有一番韵味。里胡同是小桥村最古老也是最窄的一条胡同,座落在村中心大街路北,距今有二百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进行规划建设,新房子都向东向南盖了,里胡同这些老房子就保留了下来。年轻人大多都搬到新规划的房子住了,有的人家还因就学,经商等原因搬到青岛市区,即墨城区住了。
胡同里现在只有少数几户老年人还在坚守着,守护着那份乡愁。里胡同临街的地方是东西两户人家连接起来的,从外面看就是一排房子,中间一个大门洞子。门洞子用青砖砌成,在门洞内侧两边都向后留有藏身的地方。据村中老人回忆,里胡同的南出口以前是有大门的,到了晚上就关上,从里面上闩,提防当时的土匪和流民,有的住户还购买了土枪看家护院。胡同临街的两户人家都是二进的房子,临街的一面没有门,只留几个小小的窗户,大门是朝胡同里开的。敞开自家的大门,迎面就是一堵照壁,南北两排房子相对应,显得方正得体。胡同很窄。南胡同口只有一米三宽,北胡同口不到一米六宽,胡同中段最宽处也不到两米。五十年前我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时经常进出里胡同,因为里面住的多是一队的社员。我们推着小推车从里面往外盘粪,又从外面往里推垫圈土,秋后还要把每家每户分的地瓜给送上门。胡同不深,不到百十米。可是太窄,根本过不去并排的两辆小推车,只能是一辆小推车进去,对面来的那辆小推车就要躲进临近人家的门楼子下让路,空车子给装着东西的车子让。如果从大街上望着胡同里有车子出来,就会在大街上等一下,等到人家出来了我们再推进去。胡同的路面是用乱石铺的。路中间有一条十几公分深的小沟儿,那是百年来小推车轱辘压出的车辙,也是雨后胡同里向外排水的通道。 我们一行人走出了小胡同,一条宛如青龙一般的小河,自东向西从村后划了一个大湾经村庄中央蜿蜒流向南方,小河中的几座漫水桥形成的一道道白亮亮的小瀑布,哗哗啦啦跳跃着,引得诗社的人们诗兴大发,唏嘘着,吟诵着。小河两岸长满了高大粗壮的槐树、榆树、梧桐和白杨,我们沿着一条用青石和现代混凝土路砖铺就的便道一路前行,真有一点儿“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感觉。一棵360余年的国槐树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位于小河东岸。按年代推测应是先祖迁来落户之时栽种。这棵老态龙钟的国槐树,树干已经腐烂,靠一堵墙和一根木头支撑,但国槐的生命力依旧顽强,还在旺盛的伸枝散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而此时的我们却是另外一种心境:小桥,流水,人家;小巷,老屋,古树。
墨城作家高学强先生他的作品中的王家小桥村是这样的:在王家小桥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把村庄分作东、西两部分的话,东部是当下的时代,而西部,则就像改革开放以前的大集体时代。总的来说,村庄东部规划合理,水泥街道干净整洁,一排排的房屋井然有序,街道两边栽种花草苗木,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镜头一转,再看村西部,这里像是一个原始村落,小巷悠长狭窄,房屋低矮破落,且杂乱无章的排列着,房前屋后,树木荫翳,到处可见上百年的古树,或高耸入云,或树干粗壮,一人搂不过来,他们用不同的生长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从村庄东端走到西端,村容村貌迥然不同,反差巨大。而我更愿意让脚步停留在老村落。第一眼看到老村落,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那种感觉十分强烈,它逼迫我在脑海里翻箱倒柜,找寻记忆深处那些关于家园的碎片,追忆似水华年。老屋,胡同,石墙,青砖,古树......无不刻印着岁月的痕迹,泛着历史的光泽,撩拨起我无尽的乡愁。 徜徉在古老的街巷上,穿越一段历史,走进一段古香古色的老时光,寻觅遗失的流年碎影。那些打着历史烙印的村舍,唤醒尘封的记忆,拨响情感的琴弦,怀旧的思绪汩汩流淌,温馨的感觉滋润了全身每一根神经。驻足在老屋前,眼前是断壁残垣,瓦砾狼藉,衰草摇曳,或许在别人看来,是满目荒凉,是破落不堪。而我看到的是一段往事,是一些面孔,是一个个瞬间,是一幅幅画卷......那上面有岁月的倒影!这样的老房子里,有没有住着一位老情人,在百花深处,她戴着老花镜,缝着绣花鞋,哼着老掉牙的小曲,不时抬头远望,等着远征的归人.......那环绕着村庄的小河,浸润过无数欢乐时光,丰盈了多少斑斓的梦想。如今,它还在流淌着,像一把琴,诉说着小桥村的悲欢离合,演绎着人间的兴盛衰落。走在小桥村,当记忆的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情感的洪流便汪洋恣肆,一泻千里。走在小桥村,我会想起外婆家墙根外的冬日暖阳,会想起虽然贫穷但很快乐的童年时光,也会想起青梅竹马的邻家女孩,想当年,她的莞尔一笑,曾经让我心旌摇荡,她脉脉含情的眸光,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在云朵里躲藏......小桥村这里适合拍老电影,也适合休养在滚滚红尘中疲惫不堪的魂灵! 回到村委大院后,我们参加采风的老师们即兴发挥,做出了小桥具有古朴元素的诗词,写出了具有小桥印象的作品 ....... 近些年,小桥村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留住乡情味和烟火气的新农村建设号召,党建引领:“家”字头上那一“点”.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党支部就是‘家’字头上那一‘点’,是村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至关重要。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个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党支部就是“家”字头上那一“点”。村通过党风带家风,家风转民风,民风促村风,形成了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责任编辑:李雨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