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这场山水间的文化体验之旅揭秘不为人知的杭州千年城市历史

2022-06-29 10:41

摘要: 6月23日,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的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西湖群山摩崖题刻文化体验活动开启。

6月23日,由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的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西湖群山摩崖题刻文化体验活动开启。一早,参与者们便在太子湾公园北门集合,走过空无一人的风车大草坪,顺石阶向上走入南屏山,至半路小平台处拐入一条少有人走过的野路……探寻小有天园望湖亭遗址之路,由此展开。领路人奚珣强老师说,这大概是小有天园近200年来迎来的人数最多的一次探访

▲参与活动者合影 摄影@徐世明

奚珣强是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的特约专家,是西湖摩崖题刻最重要的研究与发现者,考证寻访到四十几处历史上湮灭的摩崖题刻,其中包括唐代著名画家萧悦等极其珍贵的题刻,填补了西湖摩崖题刻研究的空白。

在他看来,“西湖之胜,在山不在水”,刻在西湖山石之上的题刻,记录了千古以来帝王官员文人眼中的西湖,他们留下字句诗词既是对史书资料的佐证,也是对历史的补充与修正。“石寿万年,刻上去的文字会揭示真实的历史。”奚珣强说。

▲寻访途中 摄影@徐世明

探访者们年龄不等,职业各异,但都对藏在西湖群山之中的题刻及其背后的故事充满着好奇,带着一张“问号脸”与奚老师共走了这一段两个多小时的文化穿越之旅。

小有天园的望湖亭遗址,已没了奚老师当年初探时,野猪搭巢树枝遍地,绿苔漫石的模样,当众人围在奚老师周围,看到手电光柱下的乾隆印章神奇地浮现在石面之上,忍不住都发出了惊叹声。

▲手电照射下能清晰看见字体与印章 摄影@停香、徐世明

小小数十平米的遗迹上留下的是从近千年前就流传下来的题刻记录,就好像古人的“朋友圈”,记录着宋时的杭州是如何以其魅力吸引文人留连不舍,唯以石书留念。

回程时,风猎猎吹过荔峰,只有一行穿梭于其间的探访者,回看西湖时,树影婆娑里,苏堤若隐若现,“从没在这个角度看到西湖”,原来藏着秘密的西湖群山中,还藏着一个绝美远眺西湖的视角,与千年前古人同款。

▲清阮元所题“荔峰”题刻 摄影@王叔

“根据前人考证,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隶书《家人卦》《乐记》和《中庸》,其实是根据其书迹,刻于南宋绍兴初年。我们原以为司马光在北宋康定年间的摩崖题刻不太可能会出现在杭州。去年下半年,却有了一个大惊喜。我和陈洁在小有天园一处几乎风化殆尽的题刻中,惊奇地发现了当年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杭为官时,司马光随侍在旁共同游览的历史记录。关于这处父子两人的题刻,古人从未有过记载,现在发现了它,可以解决史学上的一些争议。可以说,西湖的摩崖题名中,现在才真正添上了司马光的名字。”奚珣强在小有天园的平台上说出了最有震撼力的一段话。

这行题刻是这样的——

“康定元年岁次庚

辰八月廿九日被

诏□知杭州□□

南屏山□□胜□

司马池□

男光侍行 ”

文旅千人计划

▲司马池题名局部

奚老师介绍,发现这处题名也是一波多折,“因为侵蚀太严重,一开始我们只发现了前面三行字,仅释读出前两行,后面几行的字口已经很难看见。但不甘心,后来又来看了好几次,从不同角度打光,才找到后三行的字。第一次发现了司马光在西湖山水中留下的题名痕迹。”

说这话时,他就站在那块题刻旁边,如果没有灯光,一般人根本看不清楚上面的字迹,即便参与者们在现场观看通过后期电脑调整对比度后的大型照片打印稿,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分辨出几个字的轮廓、笔划,但奚老师在历史瀚海中一一淘澄,找到了与之对应的出处。

▲奚老师为大家讲解题名的来历故事 摄影@徐世明

《咸淳临安志》龙华宝乘院条中有记载,“……司马温公祠堂,相传兵部为守时,温公尝来省侍,有司马兵部题名……”。以上记载中的“相传”两字,就可以去掉了,因为康定元年,司马光确曾省侍父亲司马池,并一起游杭州南屏山。

对照司马池担任杭州市长的时间(1039年8月-1040年9月),以及司马光同时段的从政轨迹,大致可以厘清司马光母亲的过世时间。“至少在康定元年八月廿九日之前,他母亲还没过世。否则他就要丁忧守制,是没有闲情逸致来这里题刻的。”奚老师说,这就是摩崖题刻能解决的问题,它比传统的文本更真实,不会因为传抄或是朝政变更发生改变。

小有天园是乾隆最喜欢的西湖名园,在北京颐和园和圆明园都有仿建,历史中的小有天园前身,是北宋兴教寺,元末被毁,后改为壑庵,清初后为汪之萼别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杭州,经过汪之萼孙汪守湜的汪氏园,赐名“小有天园”。自此后,每次下江南,最喜欢到小有天园。

望湖亭是小有天园的最高处,当年的树木没有现在那么茂密,站在平台上可以遥遥眺望到西湖。

▲《浙西揽胜》中的小有天园图

▲《南巡盛典》中小有天园图望湖亭位置

站在望湖亭这个不大的平台上,一行人听奚老师讲的不只是司马池父子的那块珍贵摩崖题刻,就在这几十平米的天地里,他还给大家分享了从北宋康定年间,到清代乾隆小有天园御诗在内的十处摩崖石刻。

晁美叔、苏舜钦、章岷、张若谷、鲁元翰、乾隆等人的题名、题诗,从图片到实物,一一展现在寻访者眼前。

▲宋浦延熙等题名(1051年) 摄影@停香

▲北宋郑民彝等题名(1042年) 摄影@停香

这次活动带大家寻访的北宋题名石刻,确证了南屏山在北宋时,即是西湖胜迹。

根据奚老师统计,这批北宋题刻主要集中在康定元年(1040年)到苏堤修筑元祐五年(1090年)之间的50年间。这背后藏着的是杭州最初“西进”的一段历史。

根据《吴越武肃王开慈云岭记》摩崖题记记载,924年吴越国钱镠开慈云岭,开发西关地区(现西湖南山一带),这次的西进举措让这个区域内陆续多了很多佛寺,一路从慈云岭到到方家峪(现玉皇山路),到西湖正南岸,到南高峰一线佛刹林立。自此后,西湖南山的寺院数量,已超北山。

▲民国初从南屏山远眺净慈寺及雷峰塔

当时小有天园还是兴教寺,虽没能找到苏轼的题刻,但他却留下了“我识南屏金鲫鱼,重来拊槛散斋余”(《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的诗句。

写此诗时应是他第二次来杭担任知州一职,当年,他或许观了金鲫鱼后,也登上了兴教寺的高处(就是后世的望湖亭),俯瞰西湖,感慨风景的同时,也在这首诗的后半段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一句。挖掘淤泥疏浚西湖的想法,已在他的执政思路之中。

▲活动现场 摄影@徐世明

奚老师认为,吴越国的西进繁荣了西湖的南部山水与人文,但往来西湖南北仍不便利。站在南屏山上的苏轼或许也正因为这一点,从1090年4月开始,正式组织开挖淤泥修建苏堤,耗时三月有余,“不仅疏浚淤泥,湖中造景,同时也搭建了一条沟通南北的‘大动脉’。筑堤完成后,苏轼也留下了‘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山通’之句,可见交通用途还是修建苏堤的初心。”

因为这些摩崖题刻,都是近几年来,或是新发现,或是前人有载当代重新找回,后期的深入研究,仍尚需时日。这次活动,也是让公众共同参与研究西湖的一种渠道。

▲西湖垂柳与雷峰塔 摄影@停香

遍寻山水,探知古今。这场“寻找西湖群山里的摩崖题刻”实地体验活动,让参与者印象深刻。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小有天园尚未对外开放,此次寻访并非常规游览路线,如需探访,需要在专家带领下进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随后的三个月中,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还将陆续邀请杭州文旅“千人(推广)计划”特约专家,带领市民继续在细节中寻找杭州秘密,在欣赏中感知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