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四川丹巴县:全力守好“粮袋子” 绘就农旅融合“丰景”图

2022-11-04 21:18 国家旅游地理

摘要: 四川丹巴高山、白云与耕地汇成一幅“丰景”图 摄影 何刚 金秋十月,秋收秋种正当时。当前,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应季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进入了秋收秋种高峰期。

四川丹巴高山、白云与耕地汇成一幅“丰景”图 摄影 何刚

金秋十月,秋收秋种正当时。当前,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应季的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进入了秋收秋种高峰期。在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克格依村,走进田间地头里,村民们正挥舞起手中的锄头,在这片沃土上,撒下来春丰收的希望之种,忙碌的身影与远处高山、白云汇成一幅绝美的乡村“丰景”。

村民们在地里忙活 摄影 何刚

位于甘孜州东部的丹巴县,有着“大渡河畔第一城”和“美人谷”的美誉。眼下,丹巴全县大面积的秋收秋种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中。据丹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产业股股长陈斌介绍,近年来,丹巴县种植业结构不断调优,“粮袋子”保障有力,“菜篮子”日趋丰富,“果盘子”品多质优,农牧民增牧渠道不断拓宽。

村民们在地里忙活 摄影 何刚

据悉,丹巴县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上狠下功夫,2022年小春粮食作物播面9702亩,其中,小麦 8350亩,马铃薯1352亩。小春粮食总产量2180吨。其中,小麦1687吨,马铃薯493吨。

在村民们种植过程中,丹巴县相关部门通过“走”“看”“问”等方式下沉到一线,与村民们面对面、心连心,实地探访粮食种植面积落实情况和产量以及销售情况,对田间管理提出了技术建议意见。

村民们在田边休憩 摄影 何刚

令人瞩目的是,2021年10月,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丹巴县玉米高产攻关田及百亩示范区进行现场验收。结果显示,高产攻关田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83.6公斤,打破了1282.21公斤的四川省高产纪录,这也意味着丹巴县产出的玉米刷新了四川省玉米高产纪录。“这个项目系统实施运用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了高原玉米产量的新突破。”据陈斌介绍,该项目为高原及类似生态区玉米丰产增效、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牧交错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粮饲通用型玉米新品种与配套技术支撑。

当然,除了传统粮食作物,丹巴县同时致力于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2年,丹巴县全县建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4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32万亩,总产量达2.41万吨,其中设施蔬菜基地面积320亩,蔬菜保供基地1600亩,全年外销蔬菜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余万元,带动农牧民增收500万元以上。

此外,丹巴县水果种植面积累计2.73万亩,其中“美人脆”苹果种植已达7000余亩,年产量42万斤以上,实现销售收入近300万元;建道地名优中药材5100亩,其中高山羌活种植基地达1300亩。

陈斌(中)接受采访 摄影 何刚

“下一步,我们将主动思谋研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涉农企业与农牧户构建‘企业+集体经济+农牧户’‘企业+基地+农牧户’等联农带农机制,支持开展产品定制、订单农业等领域深度合作,引导和支持企业将延伸产业链环节更多留在乡村,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陈斌说到。

丹巴藏寨 摄影 何刚

同时,丹巴县还将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为财产性收入提供基础条件。通过盘活现有资产变资本,特别是土地、草地林地等资源,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资本增值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动力和活力。鼓励通过“租赁经营、资金入股、股份合作、资源合作”等主要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益,并主要用于农牧民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丹巴县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借助天府旅游名县及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充分利用山地旅游节、嘉绒风情节等活动契机,带动发展当地特色旅游发展,让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村民们农忙完准备回家 摄影 何刚

10月28日,家住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的村民斯郎切初,在地里忙活完一天的农务后,便匆忙回到家中收拾整理民宿。她说,因为因疫情原因关闭的景区,今天第一天开园了,已经有游客预定了住宿,下午就要到了。据悉,2019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扶支持下,斯郎切初将自家的藏房改造成了民宿,这几年一直生意红火,回头客络绎不绝。

“我家里种了6、7亩地,农忙的时候就去地里忙活,每逢黄金旅游日,就在家里忙着接待游客。”斯郎切初谈到。据了解,今年8月,甘孜州迎来旅游旺季,短短20余天,斯郎切初家的民宿营收达4万元左右,收入相比未做民宿前有了很大提升。

丹巴的美丽藏寨 摄影 何刚

斯郎切初家的情况只是丹巴县在守好“粮袋子”的基础上,发展农旅融合的一个缩影。目前,仅克格依村便有40余户家庭取得了经营许可证,开展农旅事业。“游客来到我们藏寨,不仅可以在这里吃到咱们村民自己种养的绿色时蔬、高原牛羊肉,吃完晚饭后,还可以和当地村民在院坝里一起跳坝子舞,唱民族歌谣,体验民族风情。”克格依村村支书白岁笑着说到。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