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 典型案例 (第一期)
摘要:近年来,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现将2022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展示推广,以起到汇聚生态文明智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案例1:统筹生态环境修复、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新津区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
1.案例背景
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是川西林盘沟塘湿地系统的典型代表,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河流—沙洲湿地复合体地貌特征,被誉为天然的“都市海绵”“城市之肾”,于2022年获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为统筹开展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及管理工作,新津区于2015年专门设立了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试点)管理办公室,并于2019年正式出台了《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完善了湿地保护立法;同时,白鹤滩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经费已纳入地方财政,并每年投入专项资金,有效保障了湿地公园的保护与管理需求。
二是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白鹤滩湿地公园围绕“系统治理、综合修复”理念,开展实施了湿地生态环境修复、生态河堤建设、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多项生态保护工程,使白鹤滩湿地功能得到良好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为其他湿地公园的恢复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标杆示范。
三是促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近年来,白鹤滩湿地公园创新开发了生态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文旅新业态,持续营造了“自然研学+新兴消费+智慧体验”的文旅新场景,加快推进了集数字文创、自然美育、生态旅游融合共生的天府微度假目的地建设,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
3.经验启示
一是构建系统化生态治理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生态系统化、综合化治理。
二是完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创新建立集保护立法、保护机制、保护资金等于一体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
三是推动生态价值创新转化。以“生态+”理念谋划发展,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生态资源向发展效益和竞争优势转变。
案例2:坚持全流域系统治理,打造水生态走廊典范——桤木河生态湿地公园
1.案例背景
桤木河生态湿地公园以荷塘湿地为主,是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和湿地保护等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公园以绿色生态为本底,以“最美田园湿地”为特色和主题,因地制宜地规划了水系、水网、水域,积极打造最具川西平原地域文化特质的乡村水生态走廊典范。
桤木河生态湿地公园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多措并举,提升湿地水生态。2019年,崇州市以桤木河流域示范带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
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于2020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55个整治试点县名单,成为四川三个试点县之一;湿地公园创新构建了“蓝网+绿道+田园+林盘+特色镇”模式,形成了“一脉清流、五大客厅、百个林盘、千种奇遇、万亩良田”的治理格局,全面彰显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二是创新融合,发展湿地新经济。桤木河湿地公园依托沿线生态田园、林盘水乡等资源,打造了“水园共享”“林田共存”“人鸟共鸣”的多元化生态美景,推出了五星村乡村旅游度假区、天府慢城景区、最美乡村公路、自驾赏花节、竹里等知名旅游品牌,形成了以湿地旅游为核心,有机农业与养殖、林盘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景农一体”的生态发展示范区。
桤木河(治理前)
桤木河(治理后)
3.经验启示
一是树立系统思维,构建全域治理格局。牢牢树立“以水为脉、联动全流域、融合多业态”的水生态综合治理思维,创新构建覆盖全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治理格局。
二是推动价值转化,重塑生态经济地理。充分挖掘区域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制定高标准规划,重塑流域经济地理,突出水生态价值转化,盘活水资源经济。
案例3:以环保志愿服务,护蓉城绿水青山——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
1.案例背景
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是由在成都地区的环保志愿服务组织、环保志愿者,以及关心和支持环保志愿服务事业的单位或组织自愿组成。近年来,联合会积极统筹协调环保志愿服务事业,组织开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是成都市开展环境科普教育、宣传推广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促进成都市人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崇尚生态文明的重要社会力量。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高水准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联合会通过组建“成都高校生态环境大联盟”,联动政府及社会环保志愿服务力量,打造专业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伍,高水准提升志愿者专业服务能力。
成都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垃圾分类专业环保志愿服务队
二是高品质做实环保服务活动。联合会首创了“成都环保志愿服务月”(每年3月)和“成都环保志愿者日”(每年3月1日),开展了成都生态环保大讲堂,举办了生态环保志愿讲解员、“蓉城智碳”等评选活动,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环保志愿服务基地,创新塑造了一系列环保风向标品牌,全面推动环保志愿服务做实做深。
成都生态环保大讲堂
三是高标准联动社会志愿服务力量。联合会通过搭建“成都环保志愿服务平台”,搭建起志愿者和服务对象联通对接的平台,提高环保志愿服务的整体性、专业性和持续性,目前已注册环保志愿者近13万人。
四是高效率传播全民志愿服务意识。联合会通过成立分支机构——新闻媒体工作委员会,凝聚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新闻传播工作;同时,打造了以志愿服务平台为主阵地,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网络媒体多平台集成的线上宣传矩阵。
3.经验启示
一是做强生态环保队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凝聚各界生态环保志愿者力量,不断扩大环保志愿服务影响,推动全社会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二是拓宽宣教传播渠道,筑牢生态保护共识。面向党政机关、生态环保系统内部、社会公众三个层面强化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案例4:传播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创建绿色低碳生态校园——青龙湖小学
1.案例背景
成都市龙泉驿区青龙湖小学全体师生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生态文明教育,打造具有育人内涵的绿色智慧生态教育环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宣扬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和绿色环保理念。学校获得“国际生态学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发展实验学校”“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校”等诸多荣誉。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以生态基地建设为基础,营造优质生态教育环境。学校不断加强校园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切实做到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同时秉承“生态教育”理念精髓,注重特色生态人文环境重塑,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教育实验基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的主阵地。
生态菜园
二是以生态课程建设为统领,全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学校不断推动生态课程融合创新,在各个学科中融入生态教育,设计出不同形式、多样主题的生态教育课程。同时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丰富的环保教育活动,传播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教育课堂
三是以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立体拓展生态教育视野。学校依托“互联网+”的“智慧校园”项目,打造了低碳科技体验馆、生态智能大棚等智能化教育设施,打造出全覆盖全天候在线学习、实验探究的开放型智慧校园,立体化、全方位拓展了生态教育视野。
生态智能大棚
3.经验启示
一是创新生态教育环境营造。创新推动校园绿色低碳环境建设,鼓励和探索绿色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生态教育氛围。
二是构建完善生态教育体系。鼓励和支持“生态教育”理念进校园,鼓励校园结合自身特色完善生态教育理论体系、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是提升生态教育智慧水平。充分利用智慧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生态教育智慧化水平,全面促进生态教育智慧升级。
(来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李雨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