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第一重点

2022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 典型案例 (第二期)

2023-03-04 15:46

摘要:近年来,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

近年来,成都市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涌现出一大批生动鲜活的成功案例。现将2022年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展示推广,以起到汇聚生态文明智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案例1:共护、共建、共享绿水青山——彭州市宝山村

1.案例背景

宝山村位于彭州市龙门山镇,被誉为“中国西部山区第一村”。近年来,宝山村坚持践行“两山”理论,守护“绿水青山”生态底色,推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绿色发展,构建“集团+园区+社区”“三维一体”特色治理模式,全面促进共同富裕,是西部山区“守绿换金”的典型示范。

1.jpg

宝山村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优化“三生融合”绿色发展格局。宝山村结合实际按照“一心、四区、两环、三带”的科学布局开展生态治理,强化顶层设计护航生态安全,夯实生态根基。大力培育发展集资源节约型、农业观赏性、农事参与性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绿色产业。积极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公共服务支持力度,优化生态利益“隐形”分配。

二是夯实“三维共建”生态治理基础。宝山村注重发挥村两委、村民、社会组织多元主体作用,构建“三维共建”治理模式,落实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创新“集团+园区+村社”社区运营模式,

引导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宝山村生态发展。

三是

深化“三产互动”产业融合维度。宝山村围绕生态资源,打造了乡旅生活融合体,探索发展森林康养产业,通过建立“宝山智库”、乡村旅游协会

加强产业融合人才培养,持续激发发展活力。

2.jpg

宝山村

3.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生态生产生活”共融谋发展。

通过生态添绿、增绿、补绿夯实生态根基,推动生态产业、绿色资本增值,促进生态福祉惠及绿色生活,以“生态生产生活”共融谋求高质量发展。

二是强化“全域全面全员”共创促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系统观念,推动生态治理全域化、产业全面生态化、社区参与全员化。

案例2:富竹成金、先行示范——崇州市率先构建川西林盘生态价值核算体系

1.案例背景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近几年,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过程中,崇州市围绕“优本底—估价值—拓路径—强支撑”这一主线,率先构建川西林盘生态价值核算体系,使竹林资源得以“标价”,为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生态资本收益奠定了重要基础。

3.jpg

崇州川西林盘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立“竹”资源“优本底”,扩大优质生态供给。崇州市大力发展千亩生态竹林基地、加快推进竹林资源规模集聚,梳理编制了川西林盘价值地图,为生态资源经济评价底数摸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下“竹”功夫“估价值”,构建生态核算体系。崇州市以川西林盘为突破口,探索特定生态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2021年11月,崇州市率先启动县域GEP核算,形成《川西林盘GEP核算技术规范》《川西林盘绿色发展指南》等研究成果,为四川省、成都市明确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具体算法、数据来源和统计口径提供实践经验。

三是做“竹”文章“拓路径”,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崇州市创新“一个林盘催生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理念,着力延伸林盘生态产业增值链。

积极打造川西林盘净零碳试验区,打响绿色乡村“净零碳”建设品牌,全力营造川西林盘特色“净零碳”体验场景,

为GEP核算应用做出科学探索。

3.经验启示

一是积极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于“难定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等问题,不断科学优化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核算的指标体系、转化模型以及方法路径,促进生态要素货币化或生态效益显性化。

二是不断探索提升生态产品价值的综合效益。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脉络和资源特色,打造观光体验、节事展览、科普教育等差异化业态,实现生态产品之间的互补串联,激发“共振效应”。

案例3:河湖治理典范、幸福生活画卷——青白江区长流河公园

1.案例背景

长流河公园是成都市“百个公园”示范工程之一,也是展示青白江区从老工业基地向生态示范区转型的窗口。公园结合青白江老工业区特色进行建设,不仅解决了工业发展遗留的污染问题,更是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人乐。

4.jpg

长流河公园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美颜提色,绘制“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品质生态图景。青白江于2017年启动了长流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实现了长流河“污渠变河流”“河湾变绿道”“土坡变绿带”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人—社会—自然”的有序融合发展。

5.jpg

长流河公园

二是转型升级,营造“宜居适业,乐游共富”的幸福生活场景。长流河公园依托良好工业遗址、城市载体、生态禀赋,遵循“开放式公园”“海绵城市”“宜居水岸”等发展理念,创新规划了工业遗产博物馆、工业遗址特色街等文旅项目,积极引入了创意设计、商务办公、咖啡品茗等新业态,完善了餐饮住宿、教育运动、商业商贸等服务配套,为市民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幸福生活场景。

6.jpg

长流河公园

3.经验启示

一是全流域推进水生态环境治理。流域是一个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做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需树立全流域“一盘棋”思想,坚持战略统筹、规划引导,系统推进干流支流、上游下游、左岸右岸协同治理。

二是多元化营造生态休闲场景。水域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在守护好水生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流域沿线的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通过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运营,创新营造多功能叠加的休闲场景、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景,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水岸。

案例4:从“城中村”到“生态园”——天府艺术公园

1.案例背景

天府艺术公园前身为跃进村,曾是成都城西北集中连片的最大“城中村”。2015年起,金牛区陆续启动了金牛坝片区、国宾片区的城中村改造,并以金牛宾馆为核心,规划打造了“一核三园三坊三湖八景”的天府艺术公园。

7.jpg

天府艺术公园

2.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是塑造城园相融的生态格局。天府艺术公园以人为本,以生态为肌理,创新构建了“园中有林,林中有宅,流水环绕”的川西林盘院落,营造了承载地域文化、生活方式、情感归属的生活美学场景,塑造了城市空间形态与绿色生态的嵌套耦合。

二是营造蓝绿交织的生态景象。天府艺术公园以“天府蓝网”理念为指引,充分考虑水岸城融合,形成了“三湖连接成网”的水系形态;以中国传统精神文化元素“松、竹、梅”为设计主题,打造了远观有势、近览有质的三大景观岛屿;以“蜀风雅韵”为基调,营造了八大蜀韵景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公园城市景观。

三是构建绿色品质的生态建筑。天府艺术公园以“山水蓉境为意”设计建筑自然形态;以“亲近自然为题”打造建筑生态空间,实现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相互渗透,交错融合。

3.经验启示

一是念好“融”字诀,让城市与自然融合共生。借鉴艺术公园“林盘+”“文化+”“建筑+”等融合发展模式,创新营造以生态为本底、以美好生活为导向、以新经济为动能的多元化复合场景,打造城园互融的生活景象。

二是擦亮“新”底色,筑牢绿色生态发展基座。借鉴艺术公园打造高品质、多层次蓝绿空间网络的做法,持续擦亮“天空蓝”“生态绿”“河水清”等生态底色,创意构建独具公园城市特色的生态格局和生态景观。

三是营造“绿”空间,构建绿色生态建筑形态。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将建筑设计和生态策略有机结合,构建健康、舒适、自然的建筑空间与环境。

(来源:成都市生态环境局)

责任编辑:李雨恒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