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快递 海外传真

去尼泊尔不能错过的必玩圣地——蓝毗尼(图)

2022-03-04 20:48 国家旅游地理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尼泊尔蓝毗尼3月4日讯(通讯员 沈光初)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山间的平地上绿树成荫,溪流淙淙,幽香的兰草花,火红的杜鹃花,点缀着满园春色。

国家旅游地理尼泊尔蓝毗尼3月4日讯(通讯员 沈光初)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山间的平地上绿树成荫,溪流淙淙,幽香的兰草花,火红的杜鹃花,点缀着满园春色。远处的山岭间,峰峦耸立,雾气濛濛,云雾飘渺,山风呼啸,松涛轰鸣,松针被风弹拨着,如无数琴键鸣奏,汇成了气势磅礴,雄壮浑厚的交响乐。缕缕云雾像轻烟一般从山间飘向平地,犹如温柔的轻纱给大地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这是一个神圣的地方,白色方型两层的摩诃摩耶夫人庙,庄严肃穆,清秀典雅。庙旁的一泓池水明澈如镜,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点点金光。池边长着一棵娑罗双树,挺拔的树干巍巍耸立,宽大的树冠给庙宇留下一片树荫。这里。每天都有无数的朝拜者,虔诚的佛教徒不远千里,穿过崇山峻岭,越过急流峡谷,来到这儿,献上各自的礼物,表达真挚的心意。这里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尼泊尔蓝毗尼。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

在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它处于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在鲁潘德希县境内,距加德满都360公里。蓝毗尼又被称为“佛祖的故乡”,是个很纯净的地方。这里民风淳朴,大部分地区是乡村,生活着极其顽强的塔鲁族人民。他们世代务农,生活的环境是炙热的南部平原,可能是由于天生生活在不是很好的环境中,塔鲁族人大多生性乐观,随遇而安。而就是这种善良开朗的民风更体现出了蓝毗尼这个佛祖故乡的灵气。作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佛祖最终在菩提树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索的哲学。

公元前565年的一天,迦毗罗卫国的玛雅·黛维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路过蓝毗尼花园,被花团锦簇的美景所吸引,就住在那里欣赏起来了。第二天,正值尼历正月十五,入夜后,圆圆的月亮挂在空中,银辉似的月光撒满了美丽的花园,端庄的黛维王后,沉浸于这良辰美景之中,毫无痛苦地扶着园中的娑罗双树,右肋生下了王子悉达多。蓝毗尼因此成为全世界4.88亿佛教徒前去朝圣的四大圣地之一。而蓝毗尼也于1997年被评定为世界遗产,数百年来它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朝圣的佛教徒。

公元前249年,印度阿育王到这里参访,建起4座舍利塔和一座以马为柱头的石柱,以表达他的崇敬之情。这里一度沉寂,不过1896年,德国考古学家阿洛伊斯·安东·福特勒又重新发现了这个地方。现在,每年有40多万游客来探访这个圣地。他们在古代寺院和舍利塔的遗迹里游览,按顺时针方向绕着阿育王的舍利塔和石柱致敬。

每年4月或5月,在第一个满月吠舍佉月,当为期一天的佛诞日来临时,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个地方祝祷、冥想,以纪念佛陀的诞生、顿悟和涅槃。来到蓝毗尼地区,这里开始出现了一些印度人,也可能是此地紧挨着印度,他们的相貌和食物已经和加都有所不同了。和传闻一样,印度大平原温度接近40度,田野里出现了大量热带树木。男人们身上都有一条布巾,是一大特征,颜色、质地五花八门,用途却很广泛。如果在大太阳底下,或者需要用头顶扛一大桶水地话,布就会盘成一顶帽子。如果停下来休息,布子会用来当毛巾擦汗。如果需要睡觉,可以垫在身下,防虫防蚁,或者用来盖肚皮。当洗完澡暂时没有衣裳可以换地时候,围在腰上当裙子也不错。在一棵大树下休息地时候,我搭讪了一位骑自行车的身材黑瘦男子,他也去蓝毗尼,非常乐意为我们带路。

走近美丽的蓝毗尼

我不是佛教徒,但对佛教有着崇高的敬意和学习之心,在去尼泊尔之前,我阅读了关于佛教的书籍,一到尼泊尔就急不可待地飞奔蓝毗尼去朝觐,这也是我多年的愿望。当抵达蓝毗尼平原后,才明白为什么佛祖会诞生在这里,一路的风光和人文景象,处处充满着祥和、宁静、善良和富足,从每一位当地人的脸上,看到的都是一种发自内心、久违的真实笑容!甚至一草一木,都散发着生命勃发的气息。

蓝毗尼景区是座长4公里,宽2.5公里的公园。于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蓝毗尼开发委员会,特别在蓝毗尼区划出2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全球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并邀请各国在其中建立自己国家的寺庙。其中花园圣地,为文物保护区,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庙和遗留下来的砖墙为主。而我国的寺庙“中华寺”,红墙黄瓦彰显了汉传佛教的建筑风格。

正当春暖花开之时,蓝毗尼花园里是百花盛开的季节,热带地奇花异草很多叫不上名字,只辨认出了广玉兰。一条水渠通向花园里面,成为降生池地水源,在外围树林里掩映着佛塔和不同风格地几家寺院。经过一摆旅游商品店,进入内围时被一位老头儿挡住理发,每人花了30卢比剃了光头。这个形象还不错,我想在圣地换个清净地头脑更容易接受佛祖加持吧。沐净后我特地换上了汉服,大家就直奔蓝毗尼花园,一路走过,佛教的元素和氛围相当厚重,蓝毗尼花园内最醒目的建筑,无疑是那座方正的赭红色平顶房屋,即佛祖诞生地。房屋处原是佛陀之母祭坛旧址,1995年有考古队在地下5米处发现了15个房间,这里被鉴定为佛祖诞生地,并修建房屋予以保护。蓝毗尼柱位于房屋西面,据传该柱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于公元前249年树立。步入赭红色屋内,沿四周甬道而行,但见一面残破的墙体被红色层叠晕染,走近之后发现,墙壁为尼泊尔特有的红色日久涂抹而成。墙壁旁边低于地面的一处罩着一块玻璃,几只射灯将玻璃内外照亮。我看到玻璃里有一块半平米左右的灰石板和一块铭牌,上面书写的大意是,“此为佛陀诞生地的铭石。1966”,还有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脚印。

小小地一个圣地,可以看到好几个国家地佛教习俗。先是脖子上挂着小玉石佛像和单反照相机地上海游客;树根部有小石佛龛,上面蹭了很多本应是印度教习惯用地红色颜料;树干一圈挂满了五色旗和藏文经幡,围墙栏杆上被拴着哈达;肤色黝黑地缅甸僧侣,身着橘红色袈裟盘腿坐在树下一心不乱地念经;还有赤着脚走进圣地的印度尼国信者,他们的礼佛方式完全是按照印度教来地......就我来说,我来这里主要是因为对佛教寺庙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当我走进一座寺庙,我内心感受到难以诉诸文字的平静与和谐。这可能是佛香的作用,也可能是因为平和的诵经声,抑或是因为我痴迷于寺庙博采众长的建筑风格。在印度,泰国和世界各地参观了无数佛教寺庙后,我想象佛祖诞生地之游应该会更有收获。

我参观了蓝毗尼的主建筑群后,又来到了摩耶夫人庙。途中经过世界上很多国家因佛祖之名而在此建造的寺庙和舍利塔。有缅甸耀眼的金庙,有泰国用白色大理石华丽装饰的皇家佛寺,有屋顶雕龙具有佛塔风格的越南Phat Quoc Tu寺,也有用鲜艳壁画讲述佛陀教诲的德国荷花舍利塔,这些都让我叹为观止。

摩耶夫人庙,是蓝毗尼圣园一处非常重要的遗址。摩耶夫人庙内的四大景点分别是阿育王石柱,圣水池,菩提树和摩耶夫人庙。前来朝圣的教徒在摩耶夫人庙前广场阿育王石柱下虔诚地朝拜诵经祈祷。摩耶夫人庙的南侧,有一水池,相传是摩耶夫人生育悉达多太子前沐浴的圣池。也有说是佛祖落地后踩出莲花的地方。池中有很多的神龟不时把头露出水面,一池碧水倒映着池边的一颗千年菩提树。

在摩耶夫人庙中出来,就看到了那世界著名的佛祖诞生处——挂着经幡的娑罗树,环绕了沐圣池来到树下,仰望硕大的娑罗树让人惊奇,在炎热的天气中唯有树下是一片清凉。当我走到收藏着大量佛教工艺品和照片的博物馆时,我就像是巡游世界了一般,感受到佛教对这个星球和人类的深远影响。和到访世界其他的圣地一样,蓝毗尼之行让我增长了知识,增强了洞察力,并培养了更为宽广的胸怀。不论是脱下鞋履踏入佛殿,还是在走进清真寺,抑或是静静地坐在教堂里,感受与周围在座者心心相惜,这里面总有些不同的细微之处。

由于已近黄昏,游人虽不多,但可以看到有十多位高僧排列树下静坐修禅,我绕步环树时,他们也看到了我,却都一一立身,随我一起唱颂起经词,细细听去,才明白他们在颂《心经》,我坐落在他们行中,也仰望着对树静思,在凉丝的微风中看着敬慕的圣地,听着大师高僧们唱颂的经文,不知不觉已过了半个多小时,心里却是出奇的平静,仿佛整个世界都一片安静下来。

日落时,来到了另外一处树下,看着壮观、美丽的落日,我第一次能用心去感觉到了蓝毗尼的酒红色的夕阳和蓝毗尼宁静的空气!

蓝毗尼的苦行僧

在尼泊尔蓝毗尼观光采风时,我常常会碰到一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中老年男子。当然,也有穿着干净的长袍,天天似乎什么也不做,就在庙里或者大街上徘徊。他们的辫子盘在头顶,因为常年不洗头,远远看上去像一捆脏抹布。我在佛祖故乡蓝毗尼玩的时间,在那棵释迦佛诞生的无忧树下,就见到很多这样的人在那里盘腿而坐,跟着僧人念经祈祷。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苦行僧。

苦行僧不是新鲜事物,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听说尼泊尔的苦行僧,也是从印度过来的。因为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佛祖的故乡,却以印度教为国教,这多多少少有点尴尬。据统计,尼泊尔居民中印度教徒占90%,佛教徒占7—8%,其他教徒占1—2%。苦行僧在尼泊尔被称为Baba,意思是“圣人”。在加德满都很多这样被认为是来凡尘普度众生的“神的使者”,很受人尊敬。但我觉得,很多人则是“敬而远之”吧,因为他们一生只洗两次澡,出生和死后各洗一次,所以,稍一靠近,就有一股难闻的气味霸道地冲进你的鼻腔。

因为要去到处拍摄,我没看到他们吃什么,谁给送饭。据说,每天有人给他们供应食物,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修行、打坐、冥想、睡觉。在气候温和,自然环境优美,对各种宗教十分宽容的尼泊尔修炼,即使不能得道,也算生活在天堂里了。

后来,我偶遇了一位住在沼泽边的苦行僧,但看着就像无家可归的乞丐。那天拍完蓝毗尼园中的寺院往回走,在一个必经的沼泽边,我的余光扑捉到一个晃动的白点。转头一看,是一位苦行僧坐在沼泽边,不知是在冥想还是念经,像一尊雕塑。远远望去,身上的衣服还算干净,但那盘在头上的脏兮兮的辫子,目测如果散开,得有一丈多长。我真的相信了,那是一生都没剪过的“发型”。我问过一位尼泊尔寺院的师父,他说,印度教认为,人需要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而苦行僧之所以折磨和虐待自己的身体,是是为了走捷径,尽快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因为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身体就是罪孽的载体,只有把物质需求降到最低来获得心灵的解脱,才得到神的庇护和关照,从而尽量缩短上天堂的时间。

据当地朋友介绍,原来这种“自虐”行为的伊始,和种姓制度压迫有关。因为古印度的人分三六九等,而一些生来就很低贱的人,就努力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平等。他们认为,人生而平等,只要对神忠心和虔诚,各个种姓的人都可以在神的面前一视同仁,得到神的庇护。于是,努力工作不能改变的命运,让“不分尊卑贵贱的苦行僧”给实现了,这种渴望远离凡尘的生活,在精神上追求一种升华和净化的另类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一个群体,并繁衍生息了数千年。

佛祖诞生地--蓝毗尼

佛祖诞生地--蓝毗尼

国家公园大象背上的游人

国家公园大象背上的游人

河畔的水鸟

河畔的水鸟

蓝毗尼德国寺远眺

蓝毗尼德国寺远眺

蓝毗尼金色坐佛

蓝毗尼金色坐佛

蓝毗尼苦行僧

蓝毗尼苦行僧

蓝毗尼千年菩提树

蓝毗尼千年菩提树

蓝毗尼圣园主展馆前的游人

蓝毗尼圣园主展馆前的游人

蓝毗尼世界和平塔

蓝毗尼世界和平塔

蓝毗尼中华寺

蓝毗尼中华寺

蓝毗尼最大的镀金太子像

蓝毗尼最大的镀金太子像

尼泊尔蓝毗尼的孩子们

尼泊尔蓝毗尼的孩子们

尼泊尔人在过节时的情景

尼泊尔人在过节时的情景

菩提树上经幡飘飘

菩提树上经幡飘飘

菩提树下的佛灯

菩提树下的佛灯

菩提树下虔诚的僧侣们

菩提树下虔诚的僧侣们

虔诚的僧侣们

虔诚的僧侣们

坐在草地上的僧人们

坐在草地上的僧人们

泰国寺

泰国寺

责任编辑:吉中君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